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社会称谓变迁的文化心理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今,汉语的社会称谓经历了巨大的变迁。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是汉语社会称谓变迁的三次重要契机。同时,汉语社会称谓的变迁也与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心理习惯以及中外交流的频繁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汉语社会称谓变迁的文化心理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今,汉语的社会称谓经历了巨大的变迁。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是汉语社会称谓变迁的三次重要契机。同时,汉语社会称谓的变迁也与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心理习惯以及中外交流的频繁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中西社会称谓比较及汉语社会称谓系统的缺环与泛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称谓系统在人际称谓系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不同的民族与国家的社会称谓系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了解并正确使用社会称谓系统对于处理好人际关系、避免交际冲突有重大意义。本旨在比较中西社会称谓系统的异与同.探讨汉语社会称谓系统中的缺环与泛化问题.并提出语言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完善、健全汉语社会称谓系统。  相似文献   

4.
汉语称谓是文化问题。它与伦理、文字、历史、社会、政治和管理等学说都具有关联性。索绪尔的符号学不能解释汉语称谓问题。称谓是社会的产物并随时代演变生成、消亡和增减其内涵。  相似文献   

5.
称谓系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表现,它包含了社会称谓、亲属称谓等不同的称谓类型.汉语和其它语言的称谓系统相比,也有自己的特点.本文主要就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中亲属称谓语的特点进行研究,并对对外汉语教学中亲属称谓语的教与学问题做出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布朗和吉尔曼的“权势”和“同等”理论角度讨论美国英语和当代汉语称谓在第二人称代词和社会称谓上的差异。汉语的称谓系统也遵循“权势”和“同等”原则,“权势”比“同等”的分量重,“权势”中地位和年龄都不可跨越。美语中“同等”已逐渐成为替代“权势”的主要因素,“权势”因素中地位比年龄更重要。与美语的社会称谓相比,汉语的社会称谓特点是借用亲属称谓,缺乏通用称谓。  相似文献   

7.
称谓是语言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交际中使用最广泛、最频繁的词语,它能够反映出交谈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的不同。中国社会从古至今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社会发展推动了社会诸方面变化与进步,同时也促使了称谓的变化。称谓的变化可以透视出一个社会的发展,同时社会发展又引起了新的称谓变化及其语用功能的变异。因此,可以说汉语称谓及其语用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中国社会不同时期发展变化的缩影。称谓能够反映人际关系,一个民族的语言中称谓越丰富、越复杂,说明这个民族越注意区别人的身份与地位。汉语中从古至今就有很多不同的称谓,这也正说明了汉语使用者非常注重彼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称谓是用来反映人们之间相互称呼的一套名称,按照称谓对象之间关系的不同,一般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大类.本文只讨论社会称谓,系统描述二十世纪中后期至今汉语社会称谓的变迁,以社会文化心理为视角,联系当时政治、经济等社会背景,考察社会称谓变迁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9.
英语的称谓形式虽然没有汉语称谓形式那么复杂,但使用起来却也非常讲究,因为它反映的是英语国家的一种民俗。只有熟知这些习惯、选用得体才能在英语社会特定的语境中将汉语特有的称谓形式转换为规范的英语称谓形式。  相似文献   

10.
汉语中的称谓歧视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女性多侮称.说女性多侮称首先是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多侮称还体现在女性美称与侮称的不平衡上.第二、称谓以男性为中心,女性为附属.亲属称谓男性为中心;社会称谓男性为中心;两性称谓的使用频率和范围也不平衡.汉语中的女性称谓歧视是汉民族男尊女卑、男主女从文化传统在汉语中的映像.  相似文献   

11.
称谓的翻译实际上就是文化的转移。由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地域的不同,汉语称谓和英语称谓存在着许多差异。在称谓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会遇到种种的问题。本文针对这种现象,从跨文化的角度,对亲属称谓、社会称谓和姓名称谓的翻译作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元曲选》中对妻子的称谓有20多种。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称谓渐渐消失了,有的称谓得到了保留,有的称谓虽保留下来,却有和现代汉语颇不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称谓的翻译实际上就是文化的转移。由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地域的不同,汉语称谓和英语称谓存在着许多差异。在称谓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会遇到种种的问题。本文针对这种现象,从跨文化的角度,对亲属称谓、社会称谓和姓名称谓的翻译作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经历了从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过渡过程中新旧质素的交替变化,其中所蕴藏着的丰富而生动的称谓词.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全面梳理,东汉魏晋南北朝亲属称谓大致可分为祖辈称谓、父辈称谓、平辈称谓、子辈称谓、孙辈称谓五类,从共时分析和历时比较的角度,重点考察这个时期产生的新词新义,探讨新词新义产生的社会文化原因和语言内部机制.为汉语史和称谓词史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称谓体系由于受到各国不同文化的影响而产生极大的差异。汉语和英语称谓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个方面。汉英亲属称谓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宗族、血亲和姻亲、老幼尊卑、父系母系和泛化等方面,而汉英社会称谓主要比较通称、职务称谓、姓名称谓、人称称谓和零称谓几个方面。中英两国不同的文化和历史是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赵林晓 《现代语文》2009,(10):128-131
本文着眼于汉语称谓系统中一个很常用的称谓格式“老+姓”,分析了它的来源及历时流变、语义色彩分布和语用条件,并给出了具体教学建议。同时,引入社会语言学中的概念来探究这一称谓格式,认为这一格式是表示“同等关系”的称谓,这决定了它的语用特点;在教学中应当讲清楚称谓格式的语义特征及语用条件,增强留学生理解运用汉语称谓的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水平。  相似文献   

17.
汉语中蕴藏着丰富而生动的称谓词。汉语血缘亲属称谓不仅是人们在家庭内互相交往中的一种标识,而且也反映着社会组成和文化渊源。本文以汉语旁系血亲称谓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其从上古时期到现代的历时变化。汉语亲属称谓与汉民族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在称呼中讲究亲疏远近,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重视人伦、重视人际关系的文化心理。随着新时期家庭结构的变化,亲属称谓及其涵义也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8.
汉语表达对称的方式丰富多样,显示出汉语强大的表达力。身份称谓是其中的一种,大都带有一定的尊敬意味。以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三个时期的著作《世说新语》、《水浒传》、《茶馆》等为语言材料,对汉语用身份称谓表达对称的方式进行历时研究,可以得出结论:从古到今,用身份称谓表达对称的形式有沿袭,也有创新,其中传达的信息既有对被称呼者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肯定和尊重,也有“官本位”思想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传统称谓词是在古代宗法制度、伦理观念的土壤里滋生的。现代汉语中尊称词没有古汉语那样广泛。这些称谓词与民族文化、社会特征、时代风尚有密切关系。无论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词,无不打上社会、时代、民族和文化的烙印。称谓词的分化,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0.
社交称谓体现了不同国家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思想观念,汉韩之间自古以来就是往来密切,通过对汉韩语社交称谓的研究能够有效的促进汉韩社会文化的对比研究,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本文通过辨析汉语社交称谓和韩语社交称谓的内涵,进而探讨汉韩语社交称谓的具体分类。在汉韩语姓名称谓语对比、职业/职衔称谓语对比、通称称谓语对比、拟亲属称谓语对比以及零称谓语对比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