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沟通与传播的需要是伴随着人类诞生而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传播也在不断发展。1844年美国人摩斯发明了有线电报,从而有了电讯新闻。从电报、电话、电影,到了20世纪广播和电视的问世,人类进入了电子传播时代,如今人类又进入了以互联网和手机短信为主的数字媒体传播时代。  相似文献   

2.
作为人类发明的第一个电子媒介,广播曾给人类传播史上带来一次重大的革命,后来随着电视时代到来,声音与图像结合的强大冲击力使电视迅速成为大众传播的新宠,广播的收听时间急剧下降,再加上纸质媒体、网络  相似文献   

3.
谁最先发明了无线电?哪一个国家最早开始无线电广播?有人说,意大利的马可尼是无线电的最先发明者,因为他于1896年首先获得了无线电发明的专利权。也有人说,俄国人亚历山大·斯捷潘诺维奇·波波夫是最先的无线电发明者,因为在马可尼取得专利权之前,他已经做了实验并曾公开表演。又有人说,美国的德法雷斯特是“无线电之父”,因为他发明了使微弱的电信号得到放大并传到远方的电子三极管,没有它广播大概只能是电话、电报的形式了。所以,一些人认为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无线电广播的国家,另有一部分人称苏联是无线电广播的“故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4.
陈精华 《大观周刊》2011,(37):204-204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工业化大生产不断扩大,人类各种活动日益频繁,随之而出现的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现代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电子技术,电子技术给人类带来了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为了危害.在中职电子教学中开展对学生的环保教育,特别是电子专业的学生今后是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更应该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从小就有环保意识,使他们以后从事的生产、生活有利于环保,造福子孙后代.中职的电子专业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1959年,爱德华·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指出:文化即交流。今天,大众媒介已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卫星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大面积的跨国传播和全球传播成为可能;电脑的发明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文化传播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网络信息化时代。语言文字二度编码带来的传播误读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传播有赖于各类媒体和各种工具。语言是一种交流的  相似文献   

6.
广播电视是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它使古代人们的“顺风耳”、“千里眼”的幻想变成了现实。随着电的发明和应用,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广播诞生了。现代广播的出现,不是原始口头传播形式的循环复旧,而是一个新的飞跃。1920年,当广播在革命胜利后的俄国出现的时候,列宁就非常重视这个新生事物,他说广播是“不要纸张、没有距离的报纸”。1965年毛泽东主席为广播题词:“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福建人民广播电台是我省第一家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新闻媒体。随着福州的解放,1949年8月24日,福…  相似文献   

7.
马冀 《航空档案》2004,(10):64-65
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进入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逐步改变了传统的办公方式。文件形式也从过去的纸质文件向电子文件方向发展。那么如何加强新形势下的文件管理工作,使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是值得我们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本人谈几点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8.
综观人类大众传播媒介发展.广播媒介从诞生到今天,经历了早期有线广播、无线广播、无线调频广播、数字音频广播的发展历程,每一次变革都是人类科技进步的结果,也是信息传播发展中的必然趋势.它一方面体现了人类科学技术的伟大进步.另一方面也无可争议地证明了广播这一早期产生的媒介在人类社会生存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和生命活力。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广播都或多或少地对社会文化和人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随着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受众要求越来越高.网络媒体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让传统广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发展中的广播也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从印刷术的发明应用,到近代电讯技术和现代电子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以报道事实,传递信息为根本职能的新闻媒体,在传播方式、传播范围、传播速度与传播内容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相继出现了印刷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和电子新闻为媒介的新闻机构。媒体的宣传任务,是通过记  相似文献   

10.
广播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广播的诞生使近代的信息传播从“无声的印刷时代进入了有声的电子时代”,使声音的远距离传播成为现实。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广播的理论研究还很不够,跟不上广播日新月异的发展。广播是一门科学,例如:广播采访学、广播新闻学、广播文艺学、广播编辑学、广播评论学、广播播音学、广播广告学、广播技术学、广播管理学等等。本文通过研究广播理论工作,认为广播有学。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进步,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以传播内容的广泛性和传播环境的全球化实现了人类沟通无界限的追求,成为人类传播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人类传播在经历了口头语言、书写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等发展阶段之后,现在已全面进入了网络传播时代。由于网络自身具有诸多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使现代新闻传播在实现互动性、扩充信息量、  相似文献   

12.
进入21世纪以来,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媒介环境.新媒体环境为传媒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也渗透着被动、庸俗与感性.本文从分析新媒介环境入手,提出了面对视觉化冲击、娱乐化氛围、快餐化阅读,传媒教育应把持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3.
陈信雄 《中国广播》2004,(10):24-25
在进入广播广告代理行业之前,环球七福做过深入地调查和研究,发现内地的广播业大多没有实行频率专业化,没有实行制播分离制度,因而很多的广告公司也就没有机会很深入地参与到广播广告的代理领域里来,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机遇。现在的环球七福是由一批专业的精英团队组成,我们过去在华人地区累积了20多年的广播经营与推广经验,  相似文献   

14.
电子技术的发展给全球通讯带来革新,同时对传统媒介也是一个重大挑战,大众传媒面对网络的压力,并不是消极的规避和否认,而是积极地引进新技术。如今人类已进入电子时代,电脑已走进越来越多的家庭,数字报纸也随之产生,吸引更多的受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数字报纸的问世,使新闻媒体单一载体的历史发生了重大变革,可称得上是报业的一场革命。在这种势态下,传统报纸是否会走向萧条?是否将被新兴媒体所替代?这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手机中心:技术推动媒体产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技术一直在推动人类前行,同时也推动着媒体产业的发展。猿发明了语言,使一个没有利齿尖爪、没有毒液厚甲、不能飞速奔跑、不能凌空腾飞的动物,成为世界的主宰。文字发明,思想和文化得以传承,现代印刷术的出现,让文明广为传播。随着无线电与电视技术的出现,传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互联网更是让传播变成了交互,受众成为参与者和传播者。  相似文献   

16.
胡智锋 《现代传播》2007,(4):109-110
广播电视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之大远远超出想象.伴随着广播电视的诞生与壮大,对其研究也渐次展开.在广播已有80多年历史、电视已有70多年历史的今天,特别是伴随着广播电视研究的深入,中国广播电视学科体系建设也逐步提上了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在电视发明以前,报纸与广播尚能平分秋色,保持均势。那么,自从电视问世,很快以它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打破了原来平衡的格局,形成大众传媒三足鼎立的态势。而三大支柱中的广播,既没有电视那样声像并茂,也没有报纸那样图文并举;既没有电视那样年轻活泼,也没有报纸那样成熟凝重。于是有人断言,广播最终将被电视所取代。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广播非但没有颓丧衰败,反而在经历了一度徘徊之后,随着全国经济改革高潮的到来,广播改革也到了日新月异的阶段。以广州为龙头  相似文献   

18.
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档案信息管理进入现代化管理的先进行列,并为档案信息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档案管理现代化,有利于促进计算机信息处理与档案信息管理的结合,同时也适应了社会信息化的要求。健康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也同样跟随时代进步而得以提高和日趋完善,利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加强社区档案管理应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日益突现。  相似文献   

19.
周幸 《新闻世界》2011,(12):240-241
语言文字的发明是国际政治现象产生的重要前提,印刷术、广播技术的出现推动了近代国际政治的发展,电子技术是当代国际政治多极化较量的重要手段。在国际政治的发展过程中,传播技术扮演着重要的推动角色。  相似文献   

20.
李柯 《新闻前哨》2000,(7):25-25
如果说印刷术的发明及近代报纸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传播革命,那么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的问世则是第二次传播革命,而在现代科技中与通信技术、传播技术相融和的电子技术将是意义更为重大的第三次传播革命。电视的出现,使人们对文字的模糊想象变成了具体的声音画面,正是电视声画统一的优点,使它成为现代人生活中极为重要不可缺少的部分。 声音和画面同为电视的两个要素,相辅相承,任何一方的缺陷都会影响报道的完美。专题片作为比新闻更深一层次的报道,尤其要求声音与画面的配合,这里的声音既包括现场音、采访,也包括解说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