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伦特、卡夫卡与极权主义统治的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极权主义的起源》阿伦特著,林骧华译,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95汉娜·阿伦特和西蒙娜·波伏瓦、苏珊·桑塔格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最初使她获得世界性声誉的著作是《极权主义的起源》,因此,她也以政治哲学家的身份闻名于世。正如阿伦特在写给雅斯贝尔斯的信中所说,她是经由她本人的经历所获致的视角来阐释历史、理解其中所表达的东西,她的政治和哲学思想也就是她对自己的亲身经历和那个黑暗时代的反省和深思。  相似文献   

2.
"出版"史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关于"出版"的研究,学界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出版是刻板刷墨印纸技术发明以后出现的图书文本的复制与行销现象.印刷术出现以前没有出版,也没有文字编辑.由此导致的商品出版史观,把中国出版的起源推定在隋唐时期,以雕版印刷的佛像和佛经为标志.但那时佛像佛经的刻印复制,并不是投入市场销售的,而是免费布施于寺院、传播于信徒的.属于非买卖的宗教品文化现象.将公元6世纪前即魏晋南北朝以前的竹简、版牍、帛书、碑刻等大量的经、史与诸子文本都排斥在出版之外.  相似文献   

3.
一、我省出版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 (一)我国新闻出版业面对的共性问题 1.新闻出版行业受两种规律、两个改革的制约。目前,我国的新闻出版工作由于它的意识形态属性,既要遵循精神生产规律,又要遵循物质生产规律;同样,出版体制改革既受政治体制改革的制约,又要受经济体制改革的制约。基于此,党和国家确定了对各种大众传媒实行国家垄断经营。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来各种关于<红楼梦>的书籍频繁出版,据不完全统计,除各种形式的<红楼梦>文本外,2004年以来出版的关于<红楼梦>的图书在140种以上,单是2005年前十个月就有六十余种.这种"红楼"出版热潮在学术界和大众读者间形成了新一轮的"红楼热".2005年中央电视台10套"百家讲坛"栏目关于<红楼梦>的讲座更是由于得天时地利,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轮的"红楼热";出版界紧随这一社会风尚,大量出版关于<红楼梦>的图书,一时间出版界、图书市场、读书界和媒体热热闹闹.对这一现象如何分析,记者在市场调查的同时,采访了相关专家,以察其实.  相似文献   

5.
主题出版工作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也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文章从主题出版的视角探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这一重大议题,厘清主题出版与意识形态建设之间的关系,在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必要性双重语境中论述主题出版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的实践意义和传播价值;首次系统地提出了主题出版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三个维度,即政治上立魂、理论上创新、情感上凝聚;最后探讨“两个大局”背景下主题出版建构意识形态的趋势与实践向度。  相似文献   

6.
初识刘海栖,恐怕没有人猜不出他是哪里人,1米80的个儿头,热情、敞亮、豁达,一个标准且俊朗的山东汉子.但恐怕没有人第一眼猜得出他是做出版的,而且还是一个成功的儿童文学作家!齐鲁文化的绵延魅力在他的血液中,在他的个性禀赋中着实是那样的浓郁、深沉而细腻.在他长达30年的出版生涯中,给了他坚韧的毅力、宽容的品格和不懈的创造灵感,以及自我前行的动力.看了他的从业履历和作品,便会觉得笔者此言不虚.  相似文献   

7.
《吴医汇讲》堪称"中华第一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我国期刊的起源问题,学界一般认为<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是世界上第一种中文期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Chinese Foreign Magazine)是我国境内创办的第一种中文期刊.前者创刊于1815年,主办者是英国的传教士马礼逊(Morrison)、米怜(Milne),出版地是当时英国的殖民地马六甲;后者创刊于1833年,主办者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Gutzlaffs),出版地在广州.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国出版的起源年代问题,《中国出版》杂志1994年第6期发表了张晓菲的《中国出版的起源》一文。该文论述了中国出版起源的时代,认为应以“甲骨出版文化时期为开端”。对此,我也有同见。  相似文献   

9.
胡潇先生的学术专著——《意识的起源与结构》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该书审视继承了前时代思想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成果,并充分吸收了相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如系统论、控制论、神经科学、实验心理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的最新见解,从精神现象学的视野出发,对意识的起源、结构和本质,意识形态的门类和结构进行了既有理论前瞻性又有现实观照感的思考和探索。这些思考和探索不仅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及意识形态的论述,而且为我们重新思考意识和意识形态现象,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方向。该书具有如下特点:一、以人类学的视野突破…  相似文献   

10.
以出版业数字化战略视角,分析出版业数字化战略的两个方面,即出版产业数字化战略与出版事业数字化建设、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与作为独立业态的数字出版;探讨"三个关系",即出版业数字化战略与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数字出版的关系,得出出版业数字化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的基本判断."十四五"期间,数字出版的意识形态属性将更加凸显,数字出版将体现出产业体系智能化、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特质,数字出版的市场调节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将更加健全.  相似文献   

11.
笔者手头有一本字林西报社出版的图录--<四个月的战争>.1937年8月到1937年12月间,中日双方在上海及附近进行了激烈的战争.在外侨中影响巨大、资格甚老的<字林西报>刊载了旅沪外侨,主要是记者,关于这场战争的文字描述、摄影和漫画.后来,该报社将这些文字记载、摄影、漫画辑集出版,名为<四个月的战争>.该画册忠实地记载了当时旅沪侨民看到的战争及其对战争的看法和感受,反映了战争状态下上海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电子图书几乎成为"垄断"英国出版行业的热门话题.2010年,随着iPad的发行销售,出版行业更是加重了"无话不谈电子图书"的气氛.不仅出版行业的报刊连篇累犊地谈论评说,就连一般社会大众媒体也对电子图书这种"崭新的阅读形式"赞不绝口.  相似文献   

13.
王凤栖 《新闻世界》2012,(1):136-137
被认为是媒介环境学第二代精神领袖的尼尔·波兹曼,现存世的著作有25种,1982年出版的《童年的消逝》、1985年出版的《娱乐至死》以及1993年出版的《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是他媒介批评的三部曲。  相似文献   

14.
主题出版的意识形态功能已成为其实践和理论发展过程中被持续关注的关键问题。文章将主题出版的意识形态功能拆解为“解读”与“塑造”两个层面:首先,主题出版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可以被看作是其出版活动中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解读”。其次,主题出版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塑造”,从本质上来说是主题出版的意识形态再生产过程,即主题出版在个体意识与社会之间起到的中介作用,由此形成了主题出版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最后,为提升主题出版意识形态功能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分别从政策、价值和意蕴三个层面入手,提出主题出版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5.
因为工作的关系,近来参加了有关部门组织的关于出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几个座谈会,与会的既有行政管理部门的同志,也有出版事业单位的领导和一般编辑人员,座谈会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提出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但比较集中的是六个问题,现归纳于此:   一、出版事业单位如何定位   出版事业单位所指一般就是出版社,其性质目前看来大多还是事业单位,在我国现阶段出版行业还具有垄断的特点,它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在许多方面难免具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如选题的确定、书号的使用、专业的分工等等,这都表明在我国出版行业有其特…  相似文献   

16.
数字技术打破了传统出版社对图书出版的垄断,让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出书。结果,只要会敲键盘,都在写书出书。美国图书信息商鲍克公司报出数据,2010年,美国自费出版(或称自助出版)的图书达277.63万种。亚马逊的“Kindle百万俱乐部”,专收电子书销售过百万的作者。目前14名会员中,约翰·洛克(JohnLOCke)和阿曼达·霍金(AmandaHocking)这两位便是凭自费出版获得会员资格,与斯蒂格·拉尔森,詹姆斯·帕特森,诺拉·罗伯茨等大牌作家平起平坐。所以亚马逊告诫大家,现在,出版只需两个环节,一个是作者,一个是读者。那些插在中间的环节,有风险也有机会。  相似文献   

17.
有着“现代马可·波罗”之称的意大利记者、作家阿德里亚诺·马达罗于2006年12月推出他最新出版的关于中国的著作《1900年的北京》。马达罗对于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出生于马可·波罗的家乡威尼斯附近。15岁那年,一本马可·波罗的中国游记在他心中种下了“中国梦”的种子,从此  相似文献   

18.
数字技术打破了传统出版社对图书出版的垄断,让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出书。结果,只要会敲键盘,都在写书出书。美国图书信息商鲍克公司报出数据,2010年,美国自费出版(或称自助出版)的图书达277.63万种。亚马逊的“Kindle百万俱乐部”,专收电子书销售过百万的作者。目前14名会员中,约翰·洛克(JohnLOCke)和阿曼达·霍金(AmandaHocking)这两位便是凭自费出版获得会员资格,与斯蒂格·拉尔森,詹姆斯·帕特森,诺拉·罗伯茨等大牌作家平起平坐。所以亚马逊告诫大家,现在,出版只需两个环节,一个是作者,一个是读者。那些插在中间的环节,有风险也有机会。  相似文献   

19.
李超 《东南传播》2021,(7):65-69
出于对结构功能主义、媒介技术决定论以及批判理论等传播学研究方法在分析大众媒介上的不满,雷蒙·威廉斯尝试从技术与文化两个层面来建构自己的大众媒介观.关于大众媒介的起源,他否定技术决定论,而是强调作为文化科技的大众媒介的诞生离不开复杂社会形构,而在大众媒介效果上,他指出不能仅从科技的"高低"而露出某种文化悲观主义.在此基础上,威廉斯提出改造大众媒介的两条路径:在对电视文本分析中提出了"流程"理论;同时倡导改变大众媒介所有权,建立一种民主的传播体制.  相似文献   

20.
1972年日本学者清水英夫的<现代出版学>中明确提及"出版传播"的概念.清水英夫从传播媒介即出版物角度出发,认为印刷出版物与大众传播概念的共同点在于"发送的一方是巨大的,而且是垄断的;而接受的一方则是不特定的、极其多数的,其传播通向是单方面的和一时性的",突出了出版传播的大众化;但同时,他又提出大众传播所特有的"平均性"和"一般性"这两个因素又使出版异于"大众媒介"而具有非大众化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