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语文的本质属性外,同时特意指出语文“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这一特殊属性。赋予语文教学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为此,在面向新世纪人才需要的今天,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注重学...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语文的本质属性外,同时特意指出语文“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这一特殊属性。赋予语文教学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为此,在面向新世纪人才需要的今天,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熏陶,在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足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其人文素养.培养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突出“人本”,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成为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精神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5.
冯雷激 《教育现代化》2005,(11):110-110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它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同时又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角度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同时也给广大语文教师一个信号:要充分挖掘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追寻失落的“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仅是重要的,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下引同)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大纲》同时还指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供试验用 )》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语文的本质属性外 ,同时特意指出语文“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这一特殊属性 ,赋予语文教学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为此 ,在面向新世纪人才需要的今天 ,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观 ,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一、人文素质是现实和未来对人的需求人文 ,是指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文化现象 ,人们一般把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语言学和艺术等统称为人文科学。人文素质 ,是指社会中的人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之上 ,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吸…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使语文课程性质这一长期争论不休、悬而未定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这不能不说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进步。然而,必须看到,语文课程性质虽然在理论上有了定论.但怎样在教学实践中凸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仍是个难题。  相似文献   

9.
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的内在联系。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行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课程性质认识的历史总结与升华。“交际工具”不限于语文,所以新课程标准加上了一个“最重要的”,课程标准把“人文性”作为语文课程的第二属性,并进一步指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这爪l性质界定,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语文课程自我认识的一次飞跃。这个认识符合语文课程实际,符合语文教育要求。对于语文教学,人才培养,课程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个自我认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是人们正确认识教育和进行教育实践的最基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新课标和新教材.在语文教育理念上变化很大.这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语文教育观. 1.“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既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并重的.不应该片面强调某一方面.更不能否定任何一方。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使“工具派”“人文派”之争暂告一个段落。但实际上我们的语文课堂却常犯“极左”“极右”的毛病。很难达到二者的和谐统一。课改之前,大多偏向“工具性”,开口落实“双基”,闭口加强训练.动辄深透分析.自然遮掩了语文教学特有的灵光:课改后又偏向“人文性”,许多语文教师羞于谈知识,怯于说训练,转而高歌“情感、态度、价值观”,将语文教学搞得花样百出、神乎其神。失去语文学科最基本的特点。今天,语文课改进入一个反思的阶段,当我们在追寻二者和谐统一的发展进程中,难免又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标》”)开篇就提出了语文学科性质“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这一界定中.“工具性”除了“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外,还应包括是收集、处理信息的工具,是学习各种知识的工具,甚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工具。其具体的范畴。应是“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语文双基”。这一“工具性”可以说是语文学科最本质的基本属性.是语文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特点。因此,《语文课标》传承了一切《语文大纲》的提法。至于其中的“人文性”,则是在原有《大纲》“很强的思想性”基础上的发展。完善。它除含有原来“思想性”的内容之外。还点明了含有人类文明的种种成果.含有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万玉霞 《湖北教育》2004,(13):47-4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的语文呼唤诗意,人文性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师生的共同享受。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诗意地生存,就是那种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觉到生命和美的存在的生  相似文献   

14.
语文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这是根本问题,这一问题不解决,可真会出现“语文课堂不知干嘛”的状况,作为语文老师,岂不悲哉?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是这样指出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工具性与人文性,是邀游语文之空强有力的两翼。  相似文献   

15.
一、新大纲与语文教育的性质   新的教学大纲的第一句话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的后半部分即是肯定了语文的另一属性“人文性”。因此,“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语文的两个属性。应该说工具性是就其手段而言,人文性是就其意义内容属性而言。或者说,工具作为载体,是表现方式和承传的基本途径;人文则是灵魂和内容,是工具的蕴涵物。工具作为“表”的成分,是基础和凭借;人文作为“里”的成分,是精髓和生命力所在,是目的和结果。   那么什么是人文性 ?人文性即是体现人文精神的一种特性…  相似文献   

16.
罗有岩 《云南教育》2004,(19):51-5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在充分肯定《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性质论述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新的表述。这一表述,结束了教育长期以来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这一新的理念强调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作为科学,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独特内涵,有自己的本质特征。我们只有深刻地理解学科的内涵,才能抓住学科的教学规律,凸现学科的教学特征。《语文课程标准》前言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工具性与人文性”就是语文学科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9.
陆香 《语文天地》2014,(30):4-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感受到来自教师、来自教材、来自学习伙伴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0.
毛萍 《现代语文》2007,(2):51-51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宣示着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同等苇要,它们犹如语文教学的两翼,谁也不可缺。“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基于这一精神,作为一个与新课程改革同步的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有机地融为一体,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