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许广平诞辰110年,逝世40周年。怅然撰写本文,以为纪念。 鲁迅猝然逝世,许广平化悲痛为力量,很快就投人了整理和补充鲁迅遗著的工作。她编好了《夜记》。她编好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译丛补》。她最后确定了《汉文学史纲要》的书名。这些书除《夜记》外,又都由她编入1938年版《鲁迅全集》。许广平的这些工作,为参与编辑出版1938年版全集的胡愈之、郑振铎、王任叔所肯定,也为冯雪峰、王士菁编定的1956年版全集和胡乔木、林默涵最后定稿的1981年版全集所肯定。许广平的这些工作,大半个世纪以来,更为海内外千千万万鲁迅著作的读者和广大鲁迅研究者所肯定。  相似文献   

2.
列为国家“八五”规划的宏篇巨著《闻一多全集》(共12卷),是全面体现闻一多先生人格精神和学术贡献的辉煌篇章。由武汉大学闻一多研究室整理的《闻一多全集》,包括第1卷,诗;第2卷,文艺评论·散文杂文;第3卷,神话编·诗经编上;第4卷,神话编·诗经编下;第5卷,楚辞编·乐府诗编;第6卷,唐诗编上;第7卷,唐诗编中;第8卷,唐诗编下;第9卷,庄子编;第10卷,文学史编·周易编管子编·璞堂杂业编·语言文学编;第11卷,美术编;第12卷,书  相似文献   

3.
正鲁迅的绍兴同乡王金发,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会党人士;王金发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能够留传后世,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鲁迅的文字记录。在鲁迅并不准确的文字记录中,还牵涉到他自己的一名远亲章介眉。鲁迅笔下的王金发与章介眉1925年12月12日,鲁迅在国民党人士主办的北京《国民新报》上发表了一篇《捧与挖》的杂文,收入《华盖集》时与其他几篇杂文  相似文献   

4.
宋本曹植集乃以晁公武著录本为底本而重刻,而晁本实即《龙城录》记载的北宋十卷本曹植集,与北宋秘阁藏本《陈思王集》并非同一版本系统。通过与《文选》所载曹植诗文的比勘,断定十卷本曹植集的重编主要依据了非李善注本系统,且重编至迟在北宋初。据"愍"字阙笔及载有《画赞》、《列女传颂》等篇目的内证,结合与《文选》李善注所引曹植诗文的互勘,断定宋本曹植集属唐二十卷本系统,而李善注所据曹植集则属三十卷本系统,此即《旧唐志》著录二十卷本与三十卷本曹植集之关系。曹魏以来存在选本性质的秘阁本和曹植自编全集本两种系统,而二十卷本继自曹魏秘阁本,三十卷本则继自自编全集本。《四库》本曹植集乃据抄自翻宋嘉定本,版本价值优于宋本,且属明代曹植集的祖本,校勘整理曹植集宜选择为底本使用。  相似文献   

5.
选本与炒本     
书多如海,皓首穷经,也难读了万之一二。于是,自古以来,就有各类选本,选择出类拔萃之篇什,让读者花最少的时间,有最大的收获,诚如鲁迅所说:“凡选本,往往能比所选各家的全集流行,更有作用。……但还在近则由选者的名位,远则凭古人之威灵,读者想从一个有名的选家,窥见许多有名作家的作品。(《集外集·选本》) 虽然选本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然而,在中国文化史上还是产生过许多世代流传的优秀选本的。孔子的《诗经》,萧统等的《昭明文选》,冯梦龙“三言”,凌蒙初的“二拍”,孙洙的《唐诗三百首》,吴楚材、吴调侯的《古文观止》等等,所编选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收入<鲁迅全集>第7卷<集外集拾遗>和<鲁迅全集>第8卷<集外集拾遗补编>的20多篇广告的研究,探讨了鲁迅先生的广告实践和广告思想.鲁迅先生对广告受众、广告作用以及广告文案写作有较好的理解和把握,并反映出其进步思想和对广告真实性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7.
从1922年首次结集<呐喊>起,至1936年最后完成<且介亭杂文二集>止,十四年间,鲁迅先生将自己陆续发表在国内外各种书刊647篇文章(其中48种书籍、25种报纸、72种期刊),搜集起来,整理成卷,先后结集了22种文集(其中3种小说、3种散文、13种杂感、2种专著、1种书信).  相似文献   

8.
讽刺,是杂文所特有的一种艺术特色。 什么是讽刺呢?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曾专门谈到这个问题: 我想: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 有意的偏要提出这等事,而且加以精炼,甚至于夸张,却确是“讽刺”的本领。……在或一时代的社会里,事情越平常,就越普遍,也就愈合于作讽刺。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什么是“讽刺”?》  相似文献   

9.
现在报刊上发表的有些新闻评论,论题是好的,立论也正确,可是由于构思平庸,写得四平八稳,读者对此不青睐。检查其中的原因,其一,就是作者在写作中缺乏独到的艺术构思,没有运用独特的艺术方法。 在此,我想到了鲁迅的杂文创作。鲁迅杂文的取材一般是“平常的”,“平时谁都不以为奇”,“谁都毫不注意”的生活现象。可是这些生活现象一旦落入作者的思维坐标,就化为玲珑剔透的艺术珍品,读后令人回味。这奥妙何在?大师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什么是“讽刺”》一文中有所披露:“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归纳鲁迅杂文的写作方法,这是其杂文艺术的重要方法之一。这一方法的精义是,写人写事不虚构,不夸张,只将其精髓,特点勾勒出来,进行凸现、突出和放大。这给新闻评论写作以启示,新闻评论在论理时,亦可抓住论题,将其蕴藏的道理的精髓和特点“特别一提”,进行凸现,突出,放大,同样“就动人”。  相似文献   

10.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俄文第一版)目录 人民日报图书资料组1954年编印 《列宁全集》(俄文第4版)目录 人民日报图书资料组1954年编印 《斯大林全集》目录 人民日报图书资料组1954年编印 《马克忍忍格斯全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篇名索引 广西日报资料室1974年9月.编印 《马免忍忍格斯全集》 (俄丈第1、2版)篇名版本目录、篇名字顺索引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1956年编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一39卷)目录 人民出版社1976年9月出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篇名字顺索引 上海师…  相似文献   

11.
“客里空”与作者“客里空”稿件的出现,责任首先在作者——记者、通讯员、自由撰稿人。这里有认识问题(某些编辑也有这种认识问题):不了解新闻不同于文学艺术作品,新闻不仅要讲求本质的真实,而且要求所叙述的每一情节都是真实的,不允许搞合理想象、虚构夸张。鲁迅1933年12月在《书信》中说,“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的真实”,“后者须实有其事,而(文艺)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鲁迅还说,文艺作品中写人物,可以“杂取种种人”。(《且介亭杂文末编·〈出关〉的  相似文献   

12.
《出版史料》2006,(1):103-103
唐五代词人张泌《浣溪沙》十首,其九云:“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帘轻,慢回娇眼笑盈盈。消息未通何计是,但须佯醉且随行,依稀闻道太狂生。”(《花间集》卷四)1931年鲁迅在读到这首词后,还译成白话诗:夜赶洋车路上飞,东风吹起印度绸衫子,显出腿儿肥,乱丢俏眼笑迷迷。难以扳谈有什么法子呢?只能带着油腔滑调且钉梢,好像听得骂道“杀千刀”!鲁迅是在《唐朝的钉梢》杂文中引出的,后收入《二心集》中。这首古诗今译的表现手法自成一格,值得玩味鲁迅一首译诗  相似文献   

13.
新版《闻一多全集》编辑手札王建辉12卷本的新版《闻一多全集》以其庄重深沉的装帧形式整整齐齐地摆到了读书界的面前。各卷的书脊上依次标出:l.诗;2.文艺评论、散文杂文;3.神话编、诗经编上;4.诗经编下;5.楚辞编、乐府诗编36.唐诗编上;7.唐诗编中...  相似文献   

14.
章克标这名字和《文坛登龙术》这书名,都是从《鲁迅全集》中看到的。1933年9月1日,鲁迅先生以苇索为笔名,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了杂文《登龙术抬遗》,劈头一句就说到:“章克标先生做过一部《文坛登龙术》,因为是预约的,而自己总是悠悠忽忽,  相似文献   

15.
1926年8月,鲁迅辑录的《小说旧闻钞》由北新书局出版,首次和读者见面。1935年7月,此书又由上海联华书局重排再版,除了增加两节,并作《再版序言》之外,没有更大变动。后来被收入1938年版的《鲁迅全集》第10卷。解放以后,此书曾于1952年根据旧版重印过一次,嗣后一直未能再印。目前,人民文学出版社打算作为《鲁迅辑录古籍丛编》的一种,校勘印行,借以满足渴望得到此书的读者的愿望。这是一本有关中国古代小说的史料著述,本为鲁迅讲授《中国  相似文献   

16.
书稿动态     
今年是建国三十周年、“五四”运动六十周年,也是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的第一年。出版战线同全国各条战线一样,必须以适应这一转移为制定自己各项工作的出发点。根据这一精神,国家出版局五家直属出版社目前正在落实一九七九年的重点书出版计划,今年将要出版的重点书举例如下: 人民出版社关于马列著作及参考读物,计划出版《马恩通信集》(两部),《马恩全集》第四十六卷上册(补卷),《列宁文稿》第三、五、九、十卷,再版《斯大林全集》第四,五、六、七、十一、十二、十三卷,出版苏联费  相似文献   

17.
清冯集梧注杜牧诗,收入裴延翰编定的《樊川文集》诗四卷、北宋人所编《外集》、《别集》各一卷,另从《全唐诗》等辑录为《樊川诗补遗》、《樊川集未收诗补录》,编为《樊川诗集注》(以下简称"冯注")六卷,并对其中少数篇章的写作时间作了考辨。今人缪钺撰《杜牧年谱》(以下简称"《年谱》"),进一步对杜牧诗歌作了编年和考订。但尚有若干篇目的系年仍未确定。兹对冯注  相似文献   

18.
嘉业堂刻《章氏遗书》本《文史通义》标注有目无文的《士习》一篇,其实并未逸失。《士习》篇最早由周作人从十万卷楼抄本《实斋全集》中发现,并刊布在《国立华北编译馆馆刊》1943年第2卷第5期的开卷第一篇。由于时值日本侵华,且《馆刊》流通不广,这一发现并未引起学界的注意。十万卷楼抄本《实斋全集》今藏国家图书馆,经查阅,《士习》篇确实保存在第5册之中。《士习》并非如周作人跋语所说是《文史通义》内篇《知难》的初稿,而是《感遇》篇的初稿。通过《感遇》与《士习》16则歧异文句的文本比勘,可微观考察章学诚对著述删润写定的不同形式,并进而体察章氏学术思想与行止心境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业师徐朔方先生编年笺校的《汤显祖全集》,是徐先生在笺校《汤显祖集》之诗文集部分、增订修正之《汤显祖诗文集》的基础上重编而成。《汤显祖全集》诗文卷五十一为《补遗》,所收为不见于汤显祖作品集各种古代版本的佚文佚诗。原收入《汤显祖诗文集》卷五十《补遗》中的佚作,被证明为伪作的已予删除,并增补了后来所发现的佚作。而正是这后来所增补的佚作中,由于失考,造成了一些伪作被误收入其中。  相似文献   

20.
一篇优秀杂文,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能使读者感到喜悦欢欣,产生美感,不忍释手。反之,枯燥乏味的低劣作品,使人味同嚼蜡,摇头叹息,昏昏欲睡,不愿卒读.为什么会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呢?显然是作品能否引起美感所致.杂文作者应当懂得读者的审美、爱美心理,在创作中追求美的境界,用以感染读者,“助成奋斗,向上,美化的诸种行动”(《致唐英伟》,见《鲁迅全集》第10卷第279页)。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的直接性和直感性,离开具体形象,美感就不能成立存在.所以杂文之美,首先必须通过形象表现出来。杂文中千姿百态的美的形象,是从哪里来的呢?就象美存在于生活之中一样,美的形象同样起源于生活.无论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都早就存在着种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