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清代。故宫。绘在菩提树叶上的‘童子拜观音’。 观音又称观世音,是佛教信仰中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一位菩萨。大约在两晋之际,对观世音的信仰就已经在社会上流行,历南北朝至隋唐,逐渐获得全社会普遍的信仰。唐人避太宗李世民讳,称观世音为观音。据称浙江普陀山为观  相似文献   

2.
观音是大乘佛教里的一位菩萨,传到中国以后,地位大为提高,成为救苦救难的救济之神、佛陀救济精神的体现者,在民众信仰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印度的观音信仰与波罗门教的双马童传说之间应该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观音信仰的中国化主要表现在观音的身世、现化,灵感、道场。  相似文献   

3.
就本质而言,观音文化,就是慈悲文化,就是“爱”的传播.观音信仰是佛教精神的集中体现,观音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慈悲,给予众生利乐为慈,拔出众生苦根为悲.观音无我之智的慈悲文化是拯救人类三大危机的良方,从这个意义上讲弘扬观音慈悲文化是救世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观音在中国民神系列中处于核心位置,拥有庞大的信仰群。本文结合观音信仰形成的历史进程,从民众心理特点这一角度入手,对观音性别的改变、观音送子的神职功能、观音信仰的世俗化过程、观音信仰的特点及其在现代社会的衍变进行了具体剖析,旨在发现观音信仰长传不衰的生命力本源,挖掘观音信仰深层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成绩 《双语学习》2007,(11M):F0003-F0003
隋唐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期。菩萨信仰是大乘佛教的核心,而观音信仰又是菩萨信仰中最流行的一种信仰形态。观音信仰自从汉魏时代传人中国以后,很快就流行起来。达到”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信仰盛况。成为一个很值得研究的思想文化现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信仰具有私人性.就佛教信仰而言,表现为人佛关系的私人化.但信仰最初也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形式,作为社会公共精神的表达,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间佛教"及其信仰实践方式,需要提升私人化的佛教信仰的公共性涵义,因而,佛教如何参与社会建设,或者以什么样的信仰方式进入社会建设的过程,就涉及到一个佛教信仰者的身份建构及其在社会认同、国家认同之间,寻找一个彼此能够整合的认同路径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当今社会,人们的道德信仰面临严重危机。道德信仰是人们对道德的笃信与敬仰,是实现道德自律的内在机制。道德信仰的实质是人们对人性和生活的一种价值承诺。通过价值承诺,人获得了内在的尊严与价值,生活获得了自身的意义。道德信仰危机导致人们对道德的否定和摒弃。传统道德的合法性危机、道德需求的萎缩、社会支撑系统的脆弱等严重损害了人们的道德信仰。要重建道德信仰,就个人而言,必须养心立德,提高道德能力;就社会而言,必须弘扬传统美德,强化道德的社会支撑,维护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8.
观音信仰是洱海区域佛教信仰的重要特征。从观音信仰上可以看到中原、西藏和印缅佛教对洱海区域佛教的熏染。洱海区域悠久的佛教文化产生了分布广泛的观音庙宇、多姿多彩的观音造像、变异的观音经典和神话传说。观音信仰对洱海区域的佛教传播,起着比较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邢台学院学报》2017,(1):149-151
《宣验记》《冥祥记》中观音故事主要通过诵念《观世音经》、设观世音斋、诵观世音名号等方式体现,其观音形象的描写较为简单。小说主要借救苦救难宣扬观音慈悲、借观音送子宣扬其灵验、借道教徒信佛、崇佛以扬"佛"弃"道",最终实现为宣扬佛法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明清以来,在佛教信仰和其他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广东地区涌现了一批自梳女,她们奉民间杜撰的"观音原型"妙善公主为女神,持有禁欲信仰,自食其力,终身不嫁,斋堂静修,成为了该地区特定时代条件下一种独特的民俗现象。从这一女性群体入手,梳理该民俗现象的源流、成因,发现自梳女的抗争行为与观音信仰有密切关系,她们虽然在传统社会秩序下获得了生存空间,但始终被圈在男权秩序的框架内。  相似文献   

11.
林则徐青少年时代,不仅清统治者提倡城隍信仰,且其特定的居住环境、家庭环境都洋溢着浓厚的城隍信仰的氛围。城隍信仰中"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吏治精神,对青少年林则徐起着潜移默化的浸润作用。在官宦生涯中,林则徐遵守国家礼规,组织、参与了城隍官祭活动。出于"忠君爱民",林则徐最频繁组织、参与的城隍官祭活动是水旱的"祈报祀"。林则徐对城隍信仰的基本态度是"真信无畏、大敬不黩"。  相似文献   

12.
唐代两京地区的观音信仰活动中,尽管救苦型、净土型和杂密型的观音形象各不相同,普渡众生的侧重点不同,但民间对他们的诉求则渐趋一致,观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民间信仰的功利性、兼容性和流变性特点。唐代以后,随着三教合流的完成,佛教的八大门派渐趋衰落,观音信仰也完成了中国化的转变,中国自创的水月观音在民间占据了主流。  相似文献   

13.
吐蕃佛教的萌芽时期和松赞干布时期,都具有观音信仰的特征,与吐蕃周边地区观音信仰的流行有关,同时也是观音菩萨特有的转轮圣王特征、功能在世俗法王身份、功能方面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就教育对人的意义而言,教育既要传授人走向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又要关怀人的精神需要,促成其身心的健康发展。然而当今教育更多的是致力于进行“何以为生”的教育和培养,却放弃了对学生进行“为何而生”的教育和培养;当今的德育只满足于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其上位的价值建构,造成学生对道德的践行没有植根于一种理想和信仰。  相似文献   

15.
城隍信仰起源于古代的水庸祭祀,水即隍,庸即城。城隍神的出现与百姓的崇敬和信仰是分不开的。城隍神最初是自然神,后来演变为人物神。城隍神多数是由历史上的官员、英雄去世以后演变而来,在百姓们的供奉下,成为能够护邦安国、救苦救难、帮助百姓消灾解厄的神灵。通过心理学、宗教学的比较研究,结合城隍信仰的形成,可以得出理性的结论:通“神”的实质是沟通了集体潜意识;遗传基因是“神力”的物质载体;集体潜意识是“神灵”智慧的宝藏;世界上本来没有神,信仰者多了,也就成了“神”。  相似文献   

16.
法律信仰这一概念对于中国社会而言是西方的舶来品。它最早是由美国学者伯尔曼在《法律与宗教》一书中提出的。既然法律信仰来自于西方,那么,对于中国社会的土壤来说,法律信仰就不具有社会本土性。本文结合法律信仰自身的概念和相关理论,在对中国社会的基本情形进行了详尽分析的基础上,试图论证法律信仰在中国是否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有增侣佛徒编撰僧人之传记以弘教者,亦有土族乃至帝王宗室编撰宣佛志模小说,“记经像之显效,明应验之实有,以运耸世俗,使生担情”,o用来宣沸扬教。这些直佛志模小说,主要有上人编撰之(观世音应验记住种、俱样记)”D绿冥样记)(冤魂未),王室宗族统授之位验记)等。本文将对这批空佛志怪小说的创作作一探讨。自东晋以来,特别是由于《法华经)以及后来(观无董寿经)、(华严经)等的传译,观音信仰在我国广泛流行开来,由此便产生出许多观音“救苦救难”的故事,在民众和土大夫阶层中广为传播。出于虔诚的佛…  相似文献   

18.
洛阳图书馆藏宝卷版本6种,可以补充完善《中国宝卷总目》等宝卷专题目录在版本方面的著录信息。其中观音故事宝卷版本多达5种,与出土观音碑志可相互佐证,对于研究中原地区民间宗教信仰,尤其是观音信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当代信仰问题的哲学思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仰问题在今天十分突出。一方面,它作为个人道德自律及社会、民族凝聚力的内核,其重要性日益突显;另一方面,信仰危机、理想失落又是困惑当代人类的世界性难题之一。寻求强有力的信仰力支撑,是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就我国而言,信仰问题尤为复杂和严峻。人类的信仰到底具有哪些共性?如何评判一种信仰的对错好坏?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有哪些本质特征?如何应对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信仰危机现象?如何教育人民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面对这些尖锐的现实问题,必须给予明确回答。一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信仰显然千差万别,但是也具有某些共…  相似文献   

20.
管窥中国的观世音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拟主要探讨观音的名号、来历及观音信仰中的观音在中国由男变女的过程及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