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德的底线     
原先总是在体育场馆里听到的“底线”一词,现在频频出现在人们的社会活动领域,其意义也从“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引申为“最低的标准、条件、限度”。譬如流行于人们口头的“道德底线”一语,指的便是最低的道德标准和限度。时下,不知是由于人们对教育越来越看重,或是由于教师队伍中的“魔鬼教师”、“禽兽教师”这类憧憧鬼影时不时地出现以至骇人听闻,于是,作为一种职业道德的“师德”一下子成了人们扬清激浊时“出语率”颇高的一个词语,“师德的底线”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2.
师德的底线     
原先总是在体育场馆里听到的“底线”一词,现在频频出现在人们的社会活动领域,其意义也从“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引申为“最低的标准、条件、限度”。譬如流行于人们口头的“道德底线”一语,指的便是最低的道德标准和限度。时下,不知是由于人们对教育越来越看重,或是由于教师队伍中的“魔鬼教师”、“禽兽教师”这类憧憧鬼影时不时地出现以至骇人听闻,于是,作为一种职业道德的“师德”一下子成了人们扬清激浊时“出语率”颇高的一个词语,“师德的底线”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当今社会,制约、规范人们言行的准则无非两种:道德和…  相似文献   

3.
师德的底线     
原先总是在体育场馆里听到的“底线“一词,现在频频出现在人们的社会活动领域,其意义也从“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引申为“最低的标准、条件、限度“.譬如流行于人们口头的“道德底线“一语,指的便是最低的道德标准和限度.时下,不知是由于人们对教育越来越看重,或是由于教师队伍中的“魔鬼教师“、“禽兽教师“这类憧憧鬼影时不时地出现以至骇人听闻,于是,作为一种职业道德的“师德“一下子成了人们扬清激浊时“出语率“颇高的一个词语,“师德的底线“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师德的底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先总在体育场馆里听到的词汇——底线,现在已更多地出现在了人们的社会活动领域,其意义也从“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引申成为“最低的标准、条件、限度”。譬如流行于人们口头上的“道德底线”一词指的便是最低的道德标准和限度。那么,作为一种职业道德的“师德”,它的底线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5.
师德的底线     
原先总是在体育场馆里听到的词汇——“底线”,现在则更多地出现在了人们的社会活动领域。其意义也从“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引申成为“最低的标准、条件、限度”。譬如流行于人们口头上的“道德底线”一语指的便是最低的道德标准和限度。时下,不知是由于人们对教育的越来越看重,还是由于学校在某些地区已迅速飙升为抢  相似文献   

6.
师德的底线     
原先总是在体育场馆里听到的词汇——“底线”,现在则更多地出现在了人们的社会活动领域。其意义也从“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引申成为“最低的标准、条件、限度”。譬如流行于人们口头上的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教师被认为是崇高而神圣的职业。然而,近年来,僭越师德底线的事件时有发生,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教师专业道德的意涵。师德“高标化”与“底线化”存在“两难”困境:教师面对过分理想化、崇高化的教师专业道德,道德楷模形象被过度拔高,使其背负起沉重的“道德枷锁”;现实中发生的僭越师德底线的事件也体现了一些教师希望挣脱“圣人”道德形象的桎梏,师德标准逐渐下移。应从正当与高尚、职业与个人、目的与义务三个方面分析教师专业道德本质上存在的两分冲突,进而从“责业”“敬业”“乐业”三个层面构建理想的教师专业道德意涵。  相似文献   

8.
伦理、道德与价值观是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关于道德的问题的研究。社会整体的道德滑坡要求最低限度的道德作为人类社会在精神上的最后防护.底线伦理、最低限度的道德、共同价值观都体现了最低的标准、最基本的原则、底线以及广泛认同的涵义。伦理是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底线伦理也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低的道德规范要求.是维护人类文明河流延续的堤防。价值观教育是道德教育的精神与核心部分,底线伦理、最低限度的道德向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中,教师的职业道德可能是较为特殊的之一,它被凝缩为一个常常与“崇高”、“伟大”、“无私”、“神圣”等修饰语联系在一起的词——“师德”,受到社会的推崇和赞美。然而,随着时代、社会和教育本身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教师开始反思长期以来一直在“道德高位”行走的师德标准:作为职业道德的师德,其标准究竟应该坚持高标,还是应该划定底线?这正是本期“争鸣”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0.
[引言] 不知从何时起,“底线”一词开始在媒体上频频露面,如道德底线、伦理底线、人格底线、学术底线、职业底线、官德底线、教育底线……可查遍工具书,没有关于“底线”一词的解释。但从大量的用例中不难悟出:底线是“最低限度的、不可再逾越一步的界线”,简言之就是“最低界线”。官场商场黑幕丛生,道德底线的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中,教师的职业道德可能是较为特殊的之一,它被凝缩为一个常常与“崇高”、“伟大”、“无私”、“神圣”等修饰语联系在一起的词——“师德”,受到社会的推崇和赞美。然而,随着时代、社会和教育本身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教师开始反思长期以来一直在“道德高位”行走的师德标准:作为职业道德的师德,其标准究竟应该坚持高标,还是应该划底线?这正是本期“争鸣”关注的话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一、教育底线的界定“底线”原指“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限”。在教育文化中,它不断地被引申为“最低的标准、条件和限度”。我们不妨先看一下其他以底线相关的的定义。“底线伦理就是指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最起码的社会规范伦理,如社会习俗、惯例、守则、法规等等,它具有最广泛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是社会良序、人际合作最基本的伦理需要。”“品德底线规定为保证受教育者品德健康发展的最低品德水准,道德情境中自觉恪守的无法再降的最低原则要求,也是危困情境中抵抗诱惑克制欲望无路再退的最后价值信念与道德防线。”从这些定…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人们很少对传统师德发展的路径产生过质疑,也十分认同传统师德所包含的各个层面的内容。但是最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和社会进一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推进力度以及时代环境的巨大变化,人们逐渐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评价标准等产生了困惑和置疑。不少学者开始呼吁师德建设应当从强调师德崇高性转向探讨底线师德的边界及内容,如有学者提出教师职业道德只是一种底线道德,主张关注教师职业道德的普适性和低调性,认为教师职业道德只需要起码的规范要求来确保教师教育行为的道德性。这种观点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响应。  相似文献   

14.
底线伦理、最低限度的道德的提出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当代社会道德滑坡和不断出现的突破道德底线的事件是直接的原因.价值观教育是道德教育的精神内涵,底线伦理、最低限度的道德的理论向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解决道德价值观教育缺乏实效问题的可能途径.价值观的非理性和非知识性特点使得价值观教育要远复杂于理性的知识教育.关乎个人道德成长、关乎个人与他人关系、个人与社会关系等的价值观是底线伦理和最低限度的道德所必须要求的;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需要吸收现代德育研究成果,使其更为生动和易被青少年所接受;价值观教育还要求一个公正的社会.  相似文献   

15.
一、教育底线的界定 “底线”原指“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限”。在教育文化中,它不断地被引申为“最低的标准、条件和限度”。  相似文献   

16.
师德是教师及其职业的首要属性,是学校美誉度的最重要指标,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调节教师与社会关系的杠杆。目前,师德建设疲软、乏力,效果不佳。目标高且泛,措施大而空是师德建设中的通病。师德具有层次性。陶行知先生是具备高尚师德的典范。要求众多教师践行的师德应定位于普遍道德,即基本道德的层次上。讲师德的关键在于规定一种底线,即对低劣言行的“零容忍”。对全体学生负责是师德的基本要求。发扬“爱生精神”是增强师德建设实效性的主要着力点。发挥教师个人潜能是师德建设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一、市场经济环境中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古人曾把教师放到了很神圣的地位,“天地君亲师”,师与天、地、君、亲一样高高在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肩负社会的三大重任。在普通人的心中,教师几乎成了社会准则的化身,成了道德的化身,成了社会成员的楷模。在新的形势下,市场经济的观念不断冲击着传统师德。竞争意识冲垮了师道尊严。新的形势要求教师具有服务意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努力探索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师德建设之路,加强师德建设。第一,加强师德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培养…  相似文献   

18.
如何实施师德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德评价是人们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教师行为作出善恶判断、确定其道德价值、表明自己褒贬的一种实践活动。[1]这种评可以激发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道德荣誉感,褒奖和化正确科学的教师职业道德,改进和提高教师的职道德素养。师德评价是教师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部。一、目前师德评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师德评价的现状目前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普遍都能认识到师德的要性,在教师评价中大多是从“德、能、勤、绩”四个面进行评价,但具体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困难。师德评价在教育实践中喊起来重要,说起来要,但做起来、评起来不重要。重教学实绩的评…  相似文献   

19.
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基石在师德。师德和师德教育的重要性从来就不容置疑,但师德内涵和师德教育方法却是人们不断探索的开放命题。长期以来,主流观点将师德定格为理想道德的化身,学校在师德教育实践中经常采用的也主要是三种方法:一是崇尚“红烛”精神的人生观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便是其写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职业与角色、职业道德与角色道德两对概念进行辨析表明,教师的角色成分强于职业成分,教师道德不宜定位成职业道德,若把师德定位成职业道德,会弱化师德的主体性作用,淡化教师个体的角色意识,导致师德建设被其他道德建设所掩盖,导致在具体要求层面师德出现模糊性等问题。把师德定位成角色道德可以有效规避前述问题。师德这种角色道德的教师职能的实现主要靠角色扮演来体现,具体体现为一种多元化角色的道德主体,角色道德背后存在一种特定的角色利益,也有其特定的角色道德内涵以及实施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