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科知识》2010,(8):1-1
近期,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已经导致云南、贵州、四川、广西、重庆的旱情愈演愈烈,云南大部分地区的干旱更是百年一遇。截至3月中旬,中国耕地受旱面积达645万公顷,有2000多万人因干旱饮水困难。同时,干旱对全国的粮食价格甚至是供应都提出了严峻挑战。(文章代码:100801)  相似文献   

2.
方汉杰  王裕锴 《科技通报》1997,13(6):389-392
杭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资源丰富,但气象灾害频繁,主要气象灾害有洪涝、高温干旱、台风、连阴雨、低温冷害、大风冰雹等.“八五”期间,杭州市梅汛期降水持续偏多,出现连续暴雨和大暴雨天气,洪涝严重;1994—1995年连续出现夏季持续高温酷暑、严重干旱的气候,造成杭州市“八五”期间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是目前杭州正处高温多雨期,而海温异常、大气环流异常也是造成杭州气象灾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今年长江主汛期遭遇了反常的枯水现象,长江重庆、宜昌、沙市、武汉水位均降至100多年来汛期的最低值。入夏以来,重庆、四川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干旱,持续高温少雨。而北京又在8月初持续降雨,暴雨成灾、“水淹京城”。若要细细道来,难免会闻者惊心,听者落泪。灾害来时,我们忙于救灾、疏导、安抚灾民;灾害走后,我们要要反思,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这些异常现象是否与我们破坏环境的行为有关呢?灾害之后,需要我们对哪些环境问题投以更多的关注?长江汛期出现反常的枯水现象与上游四川盆地和嘉陵江流域持续干旱和高温天气有关。今夏四川盆地…  相似文献   

4.
基于相对湿润度的干旱指数,应用1958-2012年中国西南89个国家基本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研究中国西南干旱时域变化、空间分布和次区域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58-2012年西南平均干旱区域占总面积的30%左右,川西高原、川西南山地和云南中北部区域干旱发生频率在60%以上,大部分区域干旱强度呈增加趋势。EOF mode 1反映出西南区域干旱强度振荡的位相相同;云贵高原中部易出现异常干旱、振荡强度大且敏感。EOF mode 2特征向量场北部与南部呈反相位分型特征,其形成机制是南部片区的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偏南地区主要受南亚季风影响,而北部片区的四川、重庆和贵州偏北地区主要受青藏高原季风、东亚季风的影响。依据REOF特征向量场结构类型,将研究区域划分为4个次区域;"川西高原异常型"干旱强度显著减弱,由干变湿的突变点在1987年。"四川北部异常型"干旱强度显著增强,由湿变干的突变点在1968年。"云南高原异常型"和"贵州高原异常型"干旱指数均呈波动下降趋势,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干旱似乎一直与我国过不去,小打小闹的干旱就不说了,光是引起全国大范围跨省区的干旱就爆发了数起,从几年前的重庆、成都大旱到去年的河南、山东等华北地区大旱再到今年的西南云、贵、川等五省区大旱,其频率似乎越来越快。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信息》2011,(4):14-14
截至今年3月23日.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和广西5省区市(以下简称“五省”)遭遇5个月连续干旱.云南全省、贵州大部.广西局部持续受早时间超过5个月.民政部门统计5省受灾人口达6130万,饮水困难人口1807万.饮水困难大牲畜1172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503万hm2,直接经济损失达236亿元.  相似文献   

7.
基于CI指数的辽宁省气象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利用辽宁省22个气象站点1958年-2008年逐日降水和气温资料,从干旱强度、干旱持续时间和干旱频率三方面对辽宁省近50年年际和季节干旱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冬季无干旱事件发生;年际、夏季和秋季干旱程度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春季干旱程度略微增加;年际、春季、夏季和秋季干旱程度分别在2000年、2001年、2000年和1999年最强;辽宁省年际干旱分布特征较集中,辽东不易发生年际干旱且持续时间短,辽南发生年际干旱频繁且持续时间长;季节干旱分布特征较分散,辽东春季不易发生干旱且持续时间短,辽南和辽西夏季发生干旱频繁且持续时间长,辽宁省普遍发生秋旱较轻。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可为辽宁省相关部门根据本地区干旱特征制定相应抗旱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西南干旱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相对湿润度的干旱指数,应用1958-2012年中国西南89个国家基本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研究中国西南干旱时域变化、空间分布和次区域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58-2012年西南平均干旱区域占总面积的30%左右,川西高原、川西南山地和云南中北部区域干旱发生频率在60%以上,大部分区域干旱强度呈增加趋势。EOF mode 1反映出西南区域干旱强度振荡的位相相同;云贵高原中部易出现异常干旱、振荡强度大且敏感。EOF mode 2特征向量场北部与南部呈反相位分型特征,其形成机制是南部片区的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偏南地区主要受南亚季风影响,而北部片区的四川、重庆和贵州偏北地区主要受青藏高原季风、东亚季风的影响。依据REOF特征向量场结构类型,将研究区域划分为4个次区域;“川西高原异常型”干旱强度显著减弱,由干变湿的突变点在1987年。“四川北部异常型”干旱强度显著增强,由湿变干的突变点在1968年。“云南高原异常型”和“贵州高原异常型” 干旱指数均呈波动下降趋势,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9.
筱文 《百科知识》2010,(9):47-48
最近,我国云南等地出现了百年一遇的干旱。水,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其比油、比金子更为弥足珍贵。面对水资源危机,世界各国纷纷开展节水行动,打响了一场特殊的“水战”。  相似文献   

10.
2003年浙江省夏秋季干旱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燕军 《科技通报》2005,21(3):257-261
为了探索2003年夏秋季(6~10月)浙江省严重干旱形成的气候原因,用切比雪夫多项式展开500hPa高度场格点资料作环流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夏秋季环流形势不利于形成大范围降水,江南受稳定的副高控制,异常高温是发生严重干旱的重要原因。进一步分析环流形成的原因表明,2003年春季4 ̄5月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季节性波动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重庆、四川的干旱从2006年夏,一直持续到2007年春天.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论述四川盆地的木桶效应.  相似文献   

12.
干旱是制约泰来县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从充分利用嫩江充沛过境水量、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饮水解困等具体项目的实施来解决泰来县的干旱问题。  相似文献   

13.
宗吉 《西藏科技》2005,(6):41-43
山南地区作物种植区主要分布于沿江一线,占全地区总耕地面积的70~80%。多为干旱、半干旱耕地,干旱是其最主要的灾害。本文根据历年气象资料,对干旱时空分布以及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同时对防御和减缓干旱灾害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06年是我国有系统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是台风登陆时间早、滞留时间长、破坏性强的一年,是春季森林火灾重、沙尘暴天气多,夏季伏早强(尤以四川、重庆为重),暴雨、高温热浪、大雾等灾害性天气频发,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年。  相似文献   

15.
具体分析了泰来县干旱成因是由气候影响和人为破坏致使水土流失,并提出具体措施来治理干旱。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美国“国家集成干旱信息系统”(NIDIS)计划的实施背景;详述了NIDIS计划的管理架构和实施方案;概述了NIDIS门户网站在建设与应用方面的进展和成效;分析了NIDIS计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提升干旱管理能力的若干政策建议;基于美国的经验,认为我国应从四个方面提升干旱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一要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干旱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二要充分发挥干旱门户的价值和作用;三要加强对公众进行旱灾知识的教育;四要积极推进针对干旱的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植物响应干旱的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是植物面临最主要的环境胁迫,植物长期在干旱环境下生存,形成了一系列抵御干旱逆境的生理机制。研究植物响应干旱的生理机制是当前抗旱研究中的热点。文章综述了植物适应干旱的类型,气孔调节、代谢调节、渗透调节、干旱信号传递等适应干旱的生理机制,并分析了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干旱是世界上广为分布的自然灾害,位于中国南部的广西地处低纬度,也经常受到干旱的困扰。目前广为应用的用以评价干旱情况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仍存在算式易饱和、空间拟合不准确及具有时间局限性的缺点。针对以上问题利用MODIS数据,在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干旱监测的方法探究。  相似文献   

19.
为了认识和预测未来干旱过程发生,对它的气候必须有所了解,并且对应的大气环流主要特征要做详细分析。为此本文对西藏地区23个站点逐日降水资料,从气修角度统计了干旱过程,初步了解西藏地区干旱过程规律及气修概况,对干旱过程期的高空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干旱过程期中短期环流特征及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20.
干旱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机制及抗旱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作物的光合生理、根系生长、作物形态、产量形成等方面阐述了干旱胁迫抑制作物生长发育的原因,简析了作物的抗旱现状及提高抗旱性的途径,提出了作物在干旱胁迫影响下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作物生育期内发生干旱胁迫,叶片的光合生理所受影响最大,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显著降低。在作物生长发育前期遇干旱胁迫,多数作物会维持较高的根系活力,保证地上部植株的正常生长,到胁迫后期,根系活力逐渐降低,地上部植株的生长受抑制作用明显,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干旱胁迫对各生育期作物产量的影响程度略有不同,小麦产量受干旱胁迫影响最严重的是孕穗期和抽穗期,拔节期和灌浆期受干旱胁迫的影响次之;对于玉米而言,开花期和灌浆期遇干旱可导致玉米严重减产。作物抗旱性的研究十分复杂,且不同作物的抗旱性存在很大差异,应综合考虑作物遗传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同时结合干旱诱导蛋白和基因工程技术措施等加深对作物抗旱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