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照片     
记者记录着历史,同时也被别人记录,因此记者们随着历史走进历史。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老照片、新面孔,看看昨天的他们,想想今天的我们,心里会有波澜。  相似文献   

2.
老照片     
《新闻传播》2008,(5):F0002
记者记录着历史,同时也被别人记录,因此记者们随着历史走进历史。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老照片、新面孔,看看昨天的他们,想想今天的我们,心里会有波澜。  相似文献   

3.
老照片     
记者记录着历史,同时也被别人记录,因此记者们随着历史走进历史。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老照片、新面孔,看看昨天的他们,想想今天的我们,心里会有波澜。  相似文献   

4.
老照片     
记者记录着历史,同时也被别人记录,因此记者们随着历史走进历史。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老照片、新面孔,看看昨天的他们,想想今天的我们,心里会有波澜。  相似文献   

5.
汪析 《新闻世界》2007,(2):27-29
在伊拉克这个被战争折磨得千疮百孔的国家里,有一群人,他们报道真相,记录历史,并为此付出生命。据统计,自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至少已有139名新闻工作者遇难。  相似文献   

6.
新闻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很容易随着时代的远去而销声匿迹.可是我们说,忘却的尘埃无法遮蔽历史,在人们的记忆里历史从未远行,当历史的烟云散尽时留下一些杰出的、卓越的人来点燃那把记忆的火焰,时时把后来者的路照亮.在中国新闻史上有一批著名记者将永远留在后人的记忆里,人们会以各种方式纪念他们.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他们留下来,被人们记住并且不朽呢?是机遇,是才华,是道德,还是学识,或者其他的什么?也许有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答案,但无论谁都磨灭不了一个最基本的东西:他们都是德才兼备的人.这也正是河北大学乔云霞教授主编的<中国名记者传略与名篇赏析>(以下简称<名记者传略>)一书想要告诉读者的.  相似文献   

7.
这些年,工厂是我常去的地方。每每翻看在那里拍摄的照片,画面里有父母对孩子深沉的爱,也有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一张张面孔的背后是再苦再难也要在一起的人间真情。与平日里车间内埋头忙碌、面无表情的场景不同,当你真正走近这些为生活负重前行的人们,你会发现另一群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他们"。在历史的长河里,这些"小人物"们认真用力地生活着,正如你我。在即将告别2019年、迈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之际,用镜头记录他们,正如记录这个时代下的每一个人,希望每个认真生活的人,都不被生活所负,用影像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一丝涟漪。  相似文献   

8.
<正>在现实工作中,档案部门和档案干部存在两面性,长期以来档案部门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清闲、养老的地方。一提到档案工作,大家都说清闲。由于档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档案干部的工作是幕后工作,再苦再累也看不见、摸不着,工作分散在各个立档部门,藏于外人看不见的档案馆(室)。因此,干好了,也很少被人承认,有些人只片面地看到办公室人少,或上班时间不见人,就认为档案队伍是没有事做,纪律松懈,无所事事的群体。同时,一提到档  相似文献   

9.
汪析 《新闻天地》2007,(2):9-11
在伊拉克这个被战争折磨得千疮百孔的国家里,有一群人,他们报道真相,记录历史,并为此付出生命。据统计,自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至少已有139名新闻工作者遇难。今天我们将为您讲述其中4名记者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在我身边,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以生命的赤诚书写历史,用奉献的情怀装订岁月。我想用手中的笔,记录他们的执着与追求,追寻他们的艰辛与喜悦,感悟他们的光荣与使命。  相似文献   

11.
一位退休老人写了一部自传,刚剐在天涯社区上连载了一小部分,就引来近10万点击量,这让历史学博士邹振东着实吃惊不小。这位老人正是邹振东的父亲邹洪安。《广州日报》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教授杨念群的观点说,在表现个体生活状态上,底层与精英同等重要。人们多研究精英历史,很大程度源于精英们可以书写,可以被记录,因此才可被后人追溯,“归根结底,精英有发声的渠道,但平民没有”。“正因如此,很多人都认为宏观历史就是炮灰。”这位长期研究精英史的学者指出,读者对底层历史的追捧,并不仅仅是因为书中的内容引起了他们的共鸣。  相似文献   

12.
从正式新闻机构与传媒帝国大象独舞到人人皆记,普通的民众也加入到了新闻生产者的行列,成为记录事件、传播真相的遍地英雄。公民记者就像一群群隐形的战士,拎着一把装满子弹的机枪,失范的公权力随时随地成为被开火的标靶;他们超越各种障碍,利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来完成他们认为适宜的任何事业;他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力量影响着我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了《古今图书集成》的编纂倡议人,书名的命名者、校定的领衔人、初版的促成人,认清他们对此书的历史作用;并分析此书成书后十多年被冷遇的原因,指出与此书编纂之有关记录缺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对于当代的新闻人而言,在头脑中应该树立起一种历史感或曰历史意识:任何新闻都不是孤立的,都不是刚刚才出现;任何新闻都可以看成是对于历史当中向前发展的事物的一种报道。因而,最为深刻的一种报道思想是:我们不仅是在报道新闻,而且也是在记录历史;我们不仅是在对眼前的新闻信息作报道,而且也是在为未来的信息库提供历史的查询。  相似文献   

15.
内容简介现在被称为"黑洞"的现象早在1783年就有描述,当时那些理论被当作纯粹的空想而被人无视——看不见的星星听起来过于难以置信,所以没有被人严肃对待。直到射电天文学、相对论、扭曲空间的数学模型得到发展,那些看不见的星星的真正意义才逐渐清晰。  相似文献   

16.
自1992年中国正式开放跨国收养至今,已有超过10万名中国孤儿被美国家庭收养。其中,90%是女孩。如今,至少有3万名在21世纪之前被收养的孩子,已相继成年,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试图回到中国,寻找与他们血脉相连的人,和生命里看不见的密码。十几二十年前,当国外的家庭接住了这个被命运抛出的生命时,也同时剪断了他们在文化上的基因。而这个血液里的基因密码,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在他们身上,“我是谁?”“来自哪里?“该到哪去?”从来没有如此迫切地需要被认知。  相似文献   

17.
影像记录的泛化与纪录片的"终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电视媒介传播能力的不断增强 ,大量现实生活内容通过铺天盖地的电视新闻、形形色色的社会热点问题对话与访谈、情景真实的案件聚焦和方兴未艾的“真实电视” (realityTV)等节目得到源源不断的播映。这使不少人认为纪录片因为很多电视节目普遍带有非常真实的影像记录性而正在淡出乃至走向消失 ,有的甚至干脆认为纪录片已经“终结”。然而 ,影像记录的普及与泛化 ,纪录片概念的扩大及外延的拓展 ,在电视时代都是一种历史必然 ;不管在事实方面 ,还是在理论方面 ,纪录片都没有正在走向消失乃至被终结 ,它也不能被认为是现在可以消失或者应该终结的  相似文献   

18.
一个气场强大的播音员主持人总能在节目播出过程中吸引人,感染人.这种气场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感觉到,它是客观存在的.有的人善于提升自己的气场,使节目更能吸引人;有的人忽视了气场的培养,在节目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方面都有欠缺.研究话筒前的气场,播音员主持人了解播音主持气场的特点,并有意识培养自身的气场,会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进行播音主持创作.  相似文献   

19.
《报林求索》2012,(3):42-43
<正>他们,都来自安徽省亳州市大杨镇王乡堡。他们,在北京建筑工地打工有六七年的历史。他们,平均年龄为45岁。他们,11个人中有4对夫妻,每人每个月能有三四千元的收入。他们,一年只坐两次火车,一次回家一次离家。他们,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能坐着座位回家就可以幸福好久。  相似文献   

20.
我们是记者     
牛海鸣 《中国广播》2006,(11):22-23
记者是做新闻采访报道工作的人。记者的天职是亲历历史、忠实记录社会发展的进程和变革。践行记者责任的最佳方式应该是,以正确舆论导向的新闻报道取得新闻事件社会效应的最大化。范长江、穆青、埃德加·斯诺,都是著名的记者。因为他们追求真理,勤奋和执著,他们是记者职业的楷模。同缘于新闻工作,在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人民广播电台,时至今日,我也已经做了31年记者。在高原做广播人,欣逢一个伟大、全新的时代,亲身感受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