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个汉字,记录一个音节,对应一个语素,形音义三位一体,在意义(思维)、时间(听觉)和空间(视觉)三个维度上同质同构。基本单位的同一性,以及语法对同一性的维护,使汉语组合极为灵活,容易形成韵文。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三个方面谈了笔者在从事十多年的古代汉语教学中对“因形求义”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拼读、手语教学模式,一是通过拼读识别单词的音和形,二是通过手语释义。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提高记忆单词效率。  相似文献   

4.
从心理学的记忆理论出发,分析了词汇记忆音、形、义相联的科学性,指出背诵、泛读是词汇记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仅包括词汇的读音、拼写、词义教学,更要让学生掌握词汇的用法。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最害怕的就是单词,对学过的词汇毫无印象,单词不会读,不会写,不会用。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在于大多数老师不重视词汇教学,教学词汇时都是照本宣科,学生缺乏兴趣。  相似文献   

6.
拼读、手语教学模式,一是通过拼读识别单词的音和形,二是通过手语释义.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提高记忆单词效率.  相似文献   

7.
刘伟 《教师》2012,(29):87-87
在英语教学中,词汇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词汇的掌握程度决定着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本文从运用语音、利用音形结合和构词法、增强趣味性等方面探究英语词汇教学的策略,力求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由语音、词汇以及语法三个密不可分的部分组成的,其中词汇是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词汇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贯彻并强调词汇的语音、词形、词义教学,并通过一些词汇学习的策略,比如运用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单词教学中搭建支架,培养学生更好地运用单词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在古汉语教学中,有时为了讲授的方便,并不十分强调“字”和“词”的区别。这是由于古汉语单音词较多,而汉字是一种表意的音节文字这两个原因决定的。但是,不强调“字”“词”的区分,也会带来一定的麻烦。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就在这个  相似文献   

10.
施俊亚 《广西教育》2013,(13):74-74
在进行单词教学时,教师常会以各式各样的方法或通过生动形象的记忆法来加深单词在学生脑中的印象。但单词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在课堂上学生能很熟练地说出或拼读背诵单词,可阅读英文材料再遇到该单词时,就糊涂了,只记得学过,在脑中怎么搜索就是想不起来。这样的现象并不是教师乐意看到的,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轻松地掌握单词的音形义呢?下面笔者以一教学案  相似文献   

11.
在对“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点的考查中,命题人往往把错例锁定在容易混淆的音近、形近字上。为了夯实知识储备.提升判别能力,笔搜集了近年来全国各地400余份高考语模拟试卷.从中遴选出了100组点占率最高的极易混淆的音近、形近字。  相似文献   

12.
王庆芬 《山东教育》2005,(17):32-33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已做出规定,要求各地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从小学一年级或幼儿园开设。但由于受教学环境和实际教学条件的限制,目前全国还有大量的地区从初中一年级起开设英语。因此,本文要论及的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英语单词“音”和“形”的教学问题,在当前仍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们教授学生学习英语单词时,首先回忆下我们 接触母语的过程,就不难理解英语词汇的学习方法——遵循 “音义领先,形随后”的原则。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自然拼 读教学”、“词块教学”和“说写训练”,增强学生的词汇学习 效果。  相似文献   

14.
交响音乐是音乐创作中最复杂、最富有戏剧性的一种类型.它是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大型乐曲,它以特有的方式影响和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文学就像交响乐一样,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回味历史的史诗,他们都是精神产品,只不过一个是文字,一个是音乐罢了.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初学英语兴趣浓厚,而且好表现,善模仿,因此小学生,尤其是低中年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呈现出好学、善学的特点.小学生对于新的单词和句子,听读几遍就能当堂过关,但是他们学得快,忘得也快,一个单词,一句句子,要反复出现多次,反复运用后才能真正记住,因为他们初学英语主要是靠模仿.  相似文献   

16.
“与”字在《史记》、《汉书》中有“带领、率领” 义,而现有各字、词典“与”字下均未列此义项,应予增补.(一)《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哈、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饣甫)之.” 同上:“汉王稍收士卒,与诸将及关中卒益出,是以兵大振荥阳,破楚京、索间.”  相似文献   

17.
"还"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注音为"huán"和"xuán";现代汉语中读作"huán"和"hái".杜甫《兵车行》一诗中,"归来头白还戌边"中的"还"字,应读作"hái",译为"又"或"再".  相似文献   

18.
《汉语大字典》收"弃"(古文"棄")字6个义项:(1)舍去,抛弃;(2)除,废除;(3)遗忘;(4)古代放逐刑罚名称;(5)抛尸于野;(6)人名。本文从"弃"字的造字理据和文化内涵方面进行探究,认为"弃"字应当增补"杀"这一义项。  相似文献   

19.
古代汉语中“向”一词还有“看(见)”的意思,大致经历了朝北的窗户一面对、朝着一看的发展过程,现代汉语及方言中仍然使用。大型辞书失收,需要补入。  相似文献   

20.
古汉语中,“但”作为副词,一个常见的用法是,表示限于某个范围,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只”。例如《史记·刘敬传》:“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赢畜。”后来,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但”从这个用法又发展出一些别的用法: 一、用于条件复句,作连词,表示条件。犹“只要”。(1)房忧不得到家。公以一竹杖与之,曰:“但骑此,得到家耳。”(晋葛洪神仙传壶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