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经典题材的重写日渐为文学研究所关注,而木兰形象在当代的跨文化改写超出了传统的民族或国别文学范围.本文在梳理木兰传说的历代版本的同时,重点关注木兰传说的当代版本,考察在跨文化书写的过程中,木兰形象的变迁及其文化意义的历史建构.  相似文献   

2.
《木兰诗》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在文坛、民间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关于木兰故事及故里之真伪,都有着比较大的争议。关于木兰故里主要有河南商丘营廓说、湖北黄陂说、安徽亳州说、陕西延安说等,其中河南商丘说影响较大,也更为合理。本文拟就有关木兰的种种传说,以其故里为线索,进行逐个分析,以期达到木兰故里的准确辩正。  相似文献   

3.
“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我们从小听到大,听到过许多版本。有的说木兰得立奇功,被当朝天子封侯拜相;有的说木兰一心报国,其心可感,被赦免了女扮男装的欺君之罪……诸如此类的传说有很多,其中饱含了人们对这位勇敢机敏女子的认可和喜爱。这篇《术兰归家后传》也一样,小作者展开自己的联想,为木兰得胜归家的后续故事进行了大胆的想像,在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应该算是较为合乎情理的。  相似文献   

4.
《木兰诗》情节完整,它紧紧围绕着木兰的形象着墨,有时“惜墨似金”,极其简练;有时又“泼墨如水”,尽力铺排。它紧扣“木兰是女郎”来刻画木兰心理,塑造性格鲜明而又有血有肉的木兰形象。正是因为木兰既有英雄之气,又有儿女之情,才使得这一形象更为鲜活、丰满。它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使用了民歌中常用的一问一答、连锁、排比、重叠等手法,语言也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5.
木兰,应是姓穆名兰。木兰是鲜卑族人.据《北朝姓氏考》所载,鲜卑族姓氏中有穆、陆、贺刘、楼、于、稽、尉等,并无木姓.因此,木兰应是穆兰,后世简字被误写成木兰.过去曾有材料说木兰姓朱,还有说姓魏,豫剧称“花木兰”,这都是毫无根据的随意附加.这种情况在古代作品中是不乏其例的.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兰芝,本是姓兰名芝,诗中“说有兰家女,承藉有宦官”写得十分明白.可是后人附加的诗前小序,却又给她加上刘姓,称刘兰芝。朱木兰、花木兰亦属此类.户织,  相似文献   

6.
问:我们读了《木兰诗》后,对木兰这一形象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木兰体现的是壮美,另一种看法则认为木兰是一位柔美女子。哪种看法对呢?  相似文献   

7.
一问:木兰究竟姓啥、何处人氏?——木兰姓啥历来众说纷纭。据载,《河北完县新志》中说“木兰姓花”;湖北《同治黄陂县志》说“木兰姓朱”‘系县北朱氏女”;《新唐书》、《全唐诗》载:“木兰姓任”。明代刘维德《韩木兰传》载:“少女木兰,姓韩,原名娥”。至于她的故里,说法也很多,有说是湖北黄陂人,  相似文献   

8.
唐柳燕 《广西教育》2009,(22):54-55
教材分析 《木兰从军》(苏教版语文第四册)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课文是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诗》改写而成的,通过描写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驰骋沙场,胜利归来的故事,赞扬了花木兰热爱祖国、尊老爱幼的优秀品质和巾帼不让须眉的自强精神。全文共分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花木兰是古代的一位女英雄;第2自然段讲花木兰决定替父从军;  相似文献   

9.
<正>木兰是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中塑造的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形象。诗中木兰的称谓有:木兰、女、将军、壮士、儿、姊、妹、我、女郎。孙光老师在《<木兰诗>称呼里的意境》一文中,从“‘女’中寄深情”“‘儿’里有乾坤”“‘我’方为本真”三个方面谈了“女”“儿”“我”称谓里的意境。笔者想谈谈另外六个称谓:木兰、将军、壮士、姊、妹、女郎,这六个称谓既展现了木兰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的英雄本色,又表现出木兰云鬓花黄心系闺阁的女儿情愫。  相似文献   

10.
表演片断:木兰辞官还乡人物:天子、木兰、爷娘、阿姊、小弟、伙伴、送信人道具: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根木棍、一块木条、一个鸡毛掸子、一面小镜子表演内容:天子(戴着用报纸做的皇冠坐在"明堂")送信人(手拿鸡毛掸子)报:木兰从军多年,奏凯而归。天子:请木兰进宫。天子与木兰对话。木兰辞官还乡。村里人(急跑):"木兰她爸她妈,木兰回来了。"爷娘(弯腰相扶拄着木棍)出来迎接:我的孩子,你总算回来了。想死我们了。阿姊(对着一面小镜子梳头打扮):妹妹多年不见,等我打扮漂亮点。  相似文献   

11.
张雪 《天中学刊》2014,29(6):16-19
木兰故事中的孝文化主题是木兰形象成为文学文化史上典范人物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木兰故事在千余年的流变中一个始终较为稳定的主题.从北朝的《木兰诗》到清代各种小说戏曲,历代叙述者们都试图采取不同的角度和方式阐释木兰的孝行.从孝文化的角度关注木兰故事,分析其生成、发展、兴盛的演变轨迹,进而揭示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对于木兰故事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唐传奇初期,文体地位不高的唐传奇与诗文特别是最有可比性的叙事古文之间在思想内容上相互渗透。这种渗透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传奇之佛道怪奇倾向渗入诗文;诗文之儒家道德渗入传奇;诗文夸耀盛世的创作思想渗入传奇,传奇也开始博物颂盛;诗文拒语神怪的特点渗入传奇,传奇也关怀现实。  相似文献   

13.
关注并探讨了辽西蒙古贞民间存在的大量关于康熙皇帝私访当地的传说.论证这些传说并非是在客观地还原一个真实的康熙,而是借助想象化、民间化的康熙形象寄托和传达广大民众渴慕明君、纾困解难、知恩图报、崇佛向善等生存情结.认为蒙古贞民间传说因康熙这一形象符号的介入而获得更好的传承效果.  相似文献   

14.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三部曲之一,不仅反映了儒道两家思想,同时也反映了释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可以从林语堂对中国三大哲学思想的理锯、释家思想在《京华烟云》中人物安身上的体现两个方面来印证这一观点,也借此消除认为《京华烟云》仅反映儒道思想的误锯。  相似文献   

15.
《木兰诗》写得恰到好处,有时“惜墨如金”,有时却“泼墨如水”。女性形象得到歌颂和赞美,这在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木兰的双性气质被塑造得十分完美。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既是身不由己的无奈,也有自己的抉择,亦有回归后的喜悦,更有一份自豪在里面。《木兰诗》三种译文各有优缺点。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综合英语》第六册译文的缺点是认知语言的“精确概念”与“模糊概念”混淆不清。  相似文献   

16.
基于女性主义文化理论的视角,解读革命宏大叙事的性别话语中现代花木兰郭俊卿个案的性别生态。郭俊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现代花木兰、杰出的女战斗英雄和媒体人物。女性主义文化理论从生理性别一社会性别的两分思维出发.发展到后来认为话语及其隐含的权力一知识生产机制建构了性别和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7.
美国迪斯尼版《花木兰》上映后在美国和中国的反响大不相同,是由于两国的文化价值观不同。中关两国文化价值观念在人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间取向、活动类型和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美国版《花木兰》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木兰诗》在两种文化体系中产生的解读结果正好在同一题材上体现了中关文化中价值取向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花木兰”形象为切入点,对迪斯尼动画电影《木兰(Mulan》)与华裔美国文学作品《女勇士》对“花木兰”这一中国文化符号的运用和重构进行对比分析.迪斯尼借用中国民间传说,将本土文化的原材料进行市场和价值观层面的双重“改造”,从而使“他者”文化遭遇了身份改写.与之相比,在华裔作品中。”花木兰”形象虽然同样被作者重构,但它们呈现的是华裔作家在现实与历史之间所作的文化协调和整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山海经》是一部具有文学特色的地理著作,具备了山水游记的特点。其以山川湖海为对象的描摹不仅仅是地理大观的再现,也是其文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在依山傍水和移步换景的游记笔法下,娓娓道来的历史传说和风土人情为其增添了灵动和趣味。在由零星的山水文字,到模山范水的山水札记,进而脱胎出形神兼备的山水游记发展史上,《山海经》以其具有开创性的游记笔法为自身的文学特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作为一部山水游记的雏形,引导人们走向更深层次的山水审美。  相似文献   

20.
神话传说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中国五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通过研究中国远古时期神话传说所隐含的管理学寓意,可以探寻"中国式"管理思想的由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