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晰 《浙江档案》2006,(6):50-50
众所周知,商务印书馆名扬海内外,曾在中国近代出版史上留下过辉煌的一页。而为此做出不朽贡献的正是商务印书馆的功臣、中国近代出版巨匠张元济先生。张元济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出生于1867年(清同治六年),1959年8月在上海逝世,享年九十三岁。张先生自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童年是在粤东度过的,直到十四岁,才随他的母亲回到海盐原籍。张先生在清光绪十八年(1892)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刑部贵州司主事,后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章京。张先生爱国之心强烈,积极参加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革职。1902年进入…  相似文献   

2.
梁上启 《出版科学》2012,20(3):111-112
正《商务印书馆百年经营史(1897—2007)》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从2010年开始陆续推出的《出版学建设丛书》中的一部,该书由台湾商务印书馆董事长王学哲、总编辑方鹏程著述。商务印书馆作为中国现代出版业的肇始者,其发展与国家同命运、共沉浮,成为今天五馆并立的世界知名大型出版事业体。在当前出版体制改革形势下,《商务印书馆百年经营史》带给我们很多新启示。  相似文献   

3.
商务印书馆与中国现代出版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缨 《出版科学》2004,(5):71-74
20世纪初,商务印书馆树立现代出版理念,完善现代编辑体制,密切现代编著关系,为中国现代出版文化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出版业:你的源头在哪里陈胜华一、问题的提出翻阅以往的有关中国出版史方面的著作和文章,我们会发现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中国出版史一般只写到近代而不写现代。我们知道,撰写出版史的现代部分会遇到许多困难,如现代史离现实太近,对一些事情的实质不容易看清...  相似文献   

5.
张元济作为中国现代出版事业的先驱,一生致力于文化事业,对文化教育事业以及祖国传统文化的保持与传播作出了极大贡献.梳其生平成就,念其为业为人,学其精神品格,我们这些后来者将可继承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引领我们更好地求学从业做人.  相似文献   

6.
要深入了解清末民初的商务印书馆教科书出版与社会变革之间的互动关系,就要从近代社会变革的历史机遇和发展需要入手。  相似文献   

7.
叶新 《出版史料》2002,(3):53-53
1998年8月,商务印书馆从朗文(Long-man)亚洲出版有限公司引进出版了《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自改革开放以来,商务与朗文有着极其密切的合作,特别是在辞书出版方面。朗文出版公司是有着近300年历史的英国老牌出版社,原名朗文·格林。其实早在90年前,商务就与朗文有过接触,而为之牵线搭桥的就是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张元济先生。  相似文献   

8.
谈起中国最早官办的现代概念的出版机构,我国文化界和出版界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有两个系统.一个是类似外交系统机构的京师同文馆和上海、广州两地广方言馆所办的翻译印书机构;另一个是军工系统的上海江南制造局和各地机器局所设的出版印刷单位.因此,我国文化史、出版史、印刷史的研究,长期以来,也集中在这两个系统,而没有注意到还存在着另一个系统,即海关和邮政系统的出版单位及其出版活动.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中国,商务印书馆对文化传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主要整理了商务印书馆在近代中国体育出版方面的巨大贡献,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体育出版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也客观地见证了在近代体育出版中,大众传媒的传播理念、形式和内涵。  相似文献   

10.
试论转型期的出版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出版文化建设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出版业的变革呼唤着新型出版文化,以适应集团化建设、市场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和国际性竞争的需要;出版社的改制也迫切需要能够引领出版社发展的新型出版文化,以促使出版社不断提高竞争力,增强凝聚力,提升品牌力;转型期出版家的成长则要求突破不适应时代的旧出版文化的桎梏,迅速以新型出版文化为指引来完成自身社会角色的时代性定位,从而带领员工迎接新时代的风浪.  相似文献   

11.
民国以降,上海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继续突出其全国出版绝对中心的地位。1927—1937年堪称民国出版业的黄金时代,上海出版机构的增长和发展,出版书目的增多,都使上海继续保持其中心地位。然而,20世纪30年代之初,中国的图书市场行情并不看好。源自于欧美世界的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对于中国出版业发展的负面影响不  相似文献   

12.
叶新 《出版史料》2008,(1):113-113
了解商务印书馆历史的人都知道,胡适与商务印书馆有一段不小的因缘。五四运动以后,商务印书馆曾想让胡适来当编译所长,胡适来馆考察过,最后推荐王云五代之。晚年的胡适曾对商务印书馆作过很高的评价。《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胡颂平编著,新星出版社)曾记载1961年2月胡适与秘书胡颂平的一段谈话,谈及张元济在商务印书馆影印古籍的贡献,辑录如下:  相似文献   

13.
商务印书馆作为一家出版机构,能成功地进行产业化运作,不至于因为产业化而丢掉出版业的本质属性,且在与其他产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具体的文化产业化运作中,始终保持了以文化建设为核心进行产业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2007年是商务印书馆成立110周年的日子。我一直关注着这家中国存世年份最久、最具代表,对中国社会、文化、教育产生着巨大作用的出版机构的过去和现在。  相似文献   

15.
在近现代出版史上,商务印书馆的确值得后人关注和研究,这不仅仅因为它在清末这段不长的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一个庞大的出版帝国,还因这个帝国历数十年而不倒,一直以全国第一大出版机构的地位,贯穿于整个民国时期.  相似文献   

16.
凌晨 《出版史料》2007,(4):92-97
出版机构对商标的使用,至少有上百年的历史,但因缺少足够资料而难以具体考证。早期出版机构的商标是以书籍为载体,一般都刊印在书的封底,它的使用让书籍有了归属性和区别性。  相似文献   

17.
陈梦熊,笔名“熊融”,1930年7月出生于上海,195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先后在海燕书店、新文艺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后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独立或与友人合编过《三十年代在上海的“左联”作家》、《上海“孤岛”文学回忆录》、《上海抗战文学丛书》、《陆蠡集》(后改书名为《陆蠡  相似文献   

18.
商务印书馆:我国第一家现代出版企业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历史是从商务印书馆开始的。1897年2月,夏瑞芳、高凤池及鲍咸恩、鲍成昌兄弟等人筹资3750元购买了部分印刷机器,在上海创办了一家印刷厂,取名为商务印书馆。  相似文献   

19.
正中华书局是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  相似文献   

20.
1992年,杨德炎先生收到一封信,当时他是中国驻瑞士大使馆的外交官.这封信是老出版家陈原先生写的,信中有一名话让杨德炎热血沸腾:"与其浪迹天涯,不如做张元济传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