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一、移动互联技术催生"指尖上的新闻"移动互联技术的普遍应用,出现了新闻发布手段和接收习惯两个重要环节的革命性变化。在新闻发布端,除了已有的报纸、广播电视之外,网络媒体和以个人化、个性化和普存性为主要特征的自媒体也兴盛了起来,最新的信息,已经不再是传统媒体来发布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新闻事件,往往是通过当事人或行业"深喉"在网络或自媒体上首先爆料,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传统媒体才得以跟进报道。在这里,传统的报纸和广播电视媒体已经从消息的第一发布者,变身为信息的追随者和扩散者。同样严重的情况也在接收端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党报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新闻传媒。客观地说,在现实条件下,尽管媒体竞争激烈、新媒体纷起,但党报仍然是新闻传媒的“领头羊”和“排头兵”。说党报已经被边缘化了,这并不合乎客观事实,或者并没有完整地反映关于党报的全部现实状况。党报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犹在。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党报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处境比较艰难,危机感有所加剧,来自市场、受众和媒介竞争的压力与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这同样是不争的事实。党报毫无疑问应当继续发挥引领新闻传媒和引领社会舆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全媒体时代,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媒体竞争越发激烈残酷。无论是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权贵",还是网络、微博、手机报、微信等新兴媒体"土豪",无不绞尽脑汁、千方百计找"猛料",挖"独家",以提高影响力和吸引力,从而扩大受众群,这样就能在同城、同质媒体竞争中占据高地。然而,一些媒体过分重视新闻的"卖点",导致编发出的新闻稿件良莠不齐,泥沙俱下,有的甚至出现了不实之处,严重的还存在着政治错误、导向问题。这些本可避免的失误给媒体带来的不利影响和教训是深刻的,也极大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国内报纸纷纷开设言论版,欧美媒体言论与报道分开的理念和做法,与新闻专业主义一起,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所知晓和接受。与此相对,国内媒体一直居于主流地位的是"用事实说话"的报道观,而且随着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电视述评的兴起和流行,叙议结合、言论与报道融为一体的节目样式,被认为是符合电视特性的评论或深度报道方式。由此,言论与报道的"分开"及"融合",成为我国媒体上冲突、并存的两种新闻理念。本文认为,除了媒介因素,强调媒体的宣教功能,比较倾向于"用事实说话"的报道观,而一个以专业标准为新闻尺度,以信息传播为旨归的媒体,言论与报道分开是一个自然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在媒体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为抢占新闻资源,以独家新闻吸引读者眼球,在新闻市场中构建新闻品牌,新闻媒体纷纷把目光聚焦在了新闻策划上。新闻是用事实来说话的。搞好新闻策划最关键的,是通过策划进一步升华新闻事实的精髓,凸显媒体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以新闻的真实性、人性化、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原体制下的报纸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有着比较稳定的新闻框架。自从传统媒体从“事业”开始向“产业”转变后,其衡量新闻价值的标准也开始寻求突破。网络媒体出现后,其特有的属性为商业嗅觉逐渐敏感的报纸提供了一种衡量新闻价值的标准,在针对某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报纸媒体相对稳定的新闻框架可能会由于网络媒体的介入而重构。本文以“周久耕事件”为分析对象,以新浪网对有关周久耕的新闻报道为分析数据,以实证的研究方法来分析网络舆论是如何介入并重构报纸媒体新闻框架的。  相似文献   

7.
"道听途说"一直以贬义词的面目示人。作为奉"真实"为生命的新闻工作者来说,更是力避这种无稽之谈。但长期的社会新闻采访实践却给出了相反的经验:在新闻事实载入媒体之前,其传播途径靠的是"口口相传";在"道听途说"中,往往蕴含着让人意想不到的新闻富矿,  相似文献   

8.
刘琳  刘尚正 《青年记者》2012,(20):10-11
"三农问题"特指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是新闻宣传报道的重中之重.在激烈的媒体竞争格局中,地市级都市类报纸的发展无疑存在着诸多限制,但同时也面临着发行范围多为县城、乡镇这类"报业欠发达地区",有大量农村受众资源可发掘的机遇,因此积极做好"三农"报道,既有利于增加媒体在促进农村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中的角色"分量",又有利于提升媒体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新闻写作勿忘“直接引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同春  邓涛 《记者摇篮》2004,(12):12-12,18
马克思在《(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一文中.把“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和“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作为区分“好报刊”和“坏报刊”的标志之一,他认为好的报刊应该是“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的。诚然,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用事实说话”是个简要表述,全面表述应为:迅速地用新闻事实向受众(读者、听众、观众和网民)报道。  相似文献   

10.
搞新闻工作的人,一切要从事实出发,“所见”是第一位的,“所状”是第二位的。先有事实发生后有状况描写。但是“状”有实“状”与虚“状”之分。所谓实状,是实打实的描摹事实,而所谓虚状,则是采用分析综合的手段,进行联想,既通常人们所说的合理想像。虚状描写的作用是更好地再现新闻,表达新闻事实所蕴含的道理,表述记者的新闻思想。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的全媒体社会,“新闻报道失实”的新闻时有发生.这样的次生新闻出现的频率越高,传递的正能量就会减弱,事实的负能量就能增大,媒体的公信力就会下降.受众的怀疑度就会上升。这种现象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新闻媒体,尤其是引导舆论的主流媒体党报党刊等,应当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新闻背景的运用,历来为报刊、广播电视、通讯社等媒体所重视,但相比之下声屏新闻不象报纸新闻那样重视新闻背景,以至于报道的内容往往缺乏纵深感,削弱了新闻的宣传力度。存在这种反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我们对声屏新闻的认识上有片面性,不少从事广播、电视报道的编采人员认为,声屏宣传以迅速简短见长,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只要把新闻的主体事实尽快告诉受众就行,至于交代新闻背景,似乎可有可无。其实,广播电视新闻在保持和发挥自己时效快的固有优势的同时,又能象报纸等其他媒体那样,更注重新闻背景的运用,使报道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赵晓勇 《新闻通讯》2013,(10):45-46
突发社会新闻,一直以来是都市生活类媒体间争夺的主要新闻资源,而在具体的报道中又多是在拼抢突发性事件,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一旦某处发生了失火、撞车、发病、案件等突发事件,立刻就会有多家媒体记者蜂拥而至,抢发消息。为了争夺新闻线索,各家报纸争相开设新闻热线、有奖征集线索,似乎社会新闻全被浓缩为突发事件了。在新一轮媒体竞争中,随着新闻理念的转变,党报突发社会新闻也站到了“前台”来。笔者结合近年来采写突发社会新闻的一点体会,谈谈如何破解普遍存在、人们也关心的党报突发社会新闻“三问”:  相似文献   

14.
廖芳 《新闻窗》2007,(5):56-57
进入新世纪以来,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同种同类的报纸争夺同一群读者,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作为主流媒体的省级党报,要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营造新闻强势、树立自身品牌、创新党报版面显得尤其重要。一些党报目前达成共识:以增强新闻性为主攻目标,把党报的严肃新闻做深做透,用丰富的版面语言强化对重大新闻的版面处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如今,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我们都能看到一些突发性社会新闻报道,有些媒体还开辟专门的栏目强化此类报道.以金华本地媒体为例,就有"新闻三秒区"、"昨夜今晨"、"百姓零距离"等栏目.  相似文献   

16.
正在新兴媒体迅猛发展、传播海量信息的时代,党报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特别是县市级报纸,由于受人才不充足、体制不灵活所限,新闻报道"轻飘飘"现象存在,如何重塑党报权威,让"小报"不小成为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传统纸质媒体发展至今天,真正有发展空间的,应当是以意见、解读和视角取胜的主流报纸。这样的主流报纸,不仅仅是一张新闻纸、信息纸,也是一张观点纸,它的影响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最大的。《昆山日报》尽管是一张县市级报,但既不放弃主流,也不降低视野,坚持以"厚重"统领办报,用深度新闻、评论等报道利器提升报纸"含金量",用策划、学习机制等人才培养手段锻造  相似文献   

17.
<正>老子曰:"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新闻前辈穆青:"细节是通讯的生命。一个好的细节,胜过千言万语。""真",现于细节;"情",凝于细节。什么是细节?细节: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为,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新闻作品离不开细节的运用,好的细节描写可以起到"以鸟鸣春,以虫鸣秋","窥一斑而见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的作用。会使一篇新闻报道更加鲜活、精彩。在当今传播新闻信息中,电视、广播、网络、报纸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报纸若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语言表  相似文献   

18.
陈炜明 《东南传播》2014,(11):70-73
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以媒体融合发展为转型目标的传统纸媒已不再将第二天出版的报纸作为惟一的资讯发布平台,而是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第一时间争夺新闻的首发权,利用纸媒的深度报道争夺新闻的解释权。由此带来传播渠道的前置则要求报社在新闻生产流程、人员业务培训、评价和奖励机制上做出相应的改变。多种媒体平台的新闻发布只是传媒融合发展之"形",而以新媒体思维重塑媒体内部环境才是转型升级之"魂"。  相似文献   

19.
覃华 《新闻传播》2006,(8):58-58
由于传播技术手段的进步,使新闻的定义也有了新的发展新闻由“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发展为“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传播由事后传播发展为事中传播,广电媒体的新闻时效性得到最有力的表现。面对广电、网站等电子媒体在新闻时效性上的激烈竞争,作为平面媒体的报纸应如何应对,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笔者认为,要提高报纸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夏颖 《新闻前哨》2006,(12):42-43
这是一个媒体飞速发展与激烈竞争的时代,处于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挤压下的传统纸质媒体无不竭尽所能,求新寻变。它们一方面通过提高报道的深度与力度继续巩固自己的传统优势;另一方面紧跟“读图时代”、“视觉革命”的时代风向,倡导以生动、美观的图形化内容来报道、阐释新闻。图片、插图、图表等视觉元素在现代报纸编辑中已不再是简单地丰富、美化新闻报道,一场从“写新闻”到“画新闻”的角色转换正在悄悄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