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闻界》2017,(5):45-51
国家形象的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从互动论、认知论的视角关照国家形象的形塑,认为国家形象存在"自我认知形象"、"他者认知形象"、"自我期待形象"和"他者期待形象"这四个向度上的互动关系,并将这四个向度置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中加以考察,发现国家形象并非固定的,而是在认知中不断发生变化,进而会影响国家形象的传播策略。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了国家形象互动模型,以期多维度地关照国家形象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领导力影响着一个图书馆的工效、组织和适应能力.以表格形式调查分析了图书馆管理者自我认知、自我控制、自我激励、同理心和社交技巧等情商,可以看到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激励三类和"自我管理"相联系;同理心和社会技能两类则覆盖了"管理和其他人的关系这一点".指出图书馆管理者需要领导或引导图书馆员在基于共享原则、共同行为的基础上发展他们各自的价值、观念和期望.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5,(15):45-50
通过对大学生的2683条"说说"进行文本分析,并结合深度访谈发现,新媒介已嵌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的各个领域,大学生对新媒介的使用呈现出"随时随地"、"物尽其用"、"为我所用"的图景。在新媒介的使用中,大学生也充满了"个体自理性",即从自己的目的、认知乃至想象出发,有选择地、自我矫正式地使用新媒介管理日常生活,而这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绩效和促进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4.
夏颖 《东南传播》2010,(12):64-66
西方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对自我的认知是基于强烈的自我体验,这种自我体验建构了自我与他人,社会的联系,也重塑了自我存在的个体价值与社会意义。娱乐作为一种个体的情感状态,是以自我体验的方式实现自我认知。三十年来电视娱乐节目从演艺到生活游戏秀的演进过程,实际上是受众自我认知不断完善的过程。由于时代和社会文化的变迁,受众的自我认知也从"社会我"、"他人我"中的意义指涉,走向了"身体我"的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5.
有着自我文化特质的群体会通过旅行的方式,到达自我文化的核心地方去追求深层次的身心体验。本文通过网络"田野调查"的方式获取偶像崇拜亚文化群体主题旅游的互联网发帖,采用扎根理论提炼11个主范畴,构建了一个"个人情境交互作用——特异性高的主题行程——情感体验和文化认知"的机制模型,并开发了故事线。研究发现:旅游者沿主题脉络开展一些相对于大众旅游者特异性高的行为和活动;人际互动作为中介条件推进了旅游者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呈现出态度、情绪和心境的多层次特征。  相似文献   

6.
镜,景也;鉴也.明镜者可以察形,可以自视也.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档案学之"镜"揭示反映档案学自身问题,可称档案学之学或档案学元科学,其线索聚于档案学的学术反思、评价、批评等交互认知问题.档案学的元科学,就是对于档案学自身问题的理论思考和评价,是理论的理论、思维的思维,其代表一种科学的自我意识、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档案学元科学知识的有无和发达程度,标志着学科成型、成熟的进展与境地.  相似文献   

7.
闾丘露薇对柴静的采访方式和采访观念的批评引发社会争议,这个话题关系到新闻人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身份定位,前者推崇"置身事外",后者倡导"全情投入"式的采访,反映了当前电视新闻改革背景下新闻价值观念、新闻操作理念的多元化与相互碰撞。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6,(11):47-53
网络求助文本是求助者通过话语寻求社会救助的一种实践形式,通过对"轻松筹"、"微爱通道"的三个案例的话语分析发现,求助者通过伦理叙事、自我标签化、道德化叙事建构自我的"弱者"身份,通过"悲情叙事"进行情感感染及动员,通过"自证""他证"方式建构与潜在救助者之间的信任,整个话语表达的核心在于构建求助者和潜在救助者之间的信任关系。从分析来看,目前的信任关系主要建立在道德因素、熟人社会网络、语言的认知及判断等基础上。  相似文献   

9.
康秋洁 《现代传播》2016,(4):158-160
在既往的研究中,对"中国形象"的所有探讨和研究,都在本质上归结为"他"对于"我"的看法(认知和评价)。对于"他国认知的中国形象"的关照,起始于自我认知而又回归至自我认知。正如雷默在《淡色中国》中所阐释,"中国对自我形象的认识与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看法大相径庭"①。问题在于,与他者认知的中国形象形成对照,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对319名新闻从业者的问卷调查,探究了新闻从业者群体的职业认知危机现状及其影响效果.研究发现,当前新闻从业者在职业认知领域普遍存在着专业认同危机和自我认知危机,其中专业认同危机表现为:在媒体功能认同、职业行为规范认同和专业素养面向认同方面均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差异;自我认知危机表现为职业价值认知和职业技能...  相似文献   

11.
李维 《编辑之友》2007,(5):39-40
"自我效能感"这个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的当代行为学习与社会认知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Bandura)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的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受通过人的认识形成的对结果的期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陈明媚 《东南传播》2012,(9):125-127
老子的哲学中反映了许多人际传播中的自我认知思想,老子的自我认知观,包括柔弱的自我概念、不争的自我意识以及处下的自我价值;其对提高人际传播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放低自我,心怀他人,这也许是老子思想对处身现代的人们的一个启示。  相似文献   

13.
自我效能理论视阈的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将自我效能理论应用于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中,分析用户教育与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影响图书馆用户自我效能的因素有以前利用图书馆的直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以及生理和情绪状态。提出在用户教育中应增加用户利用图书馆的直接经验、综合施用间接性经验、开展分层次的教育、引导用户进行正确归因以及缓解用户紧张与焦虑情绪等提高图书馆自我效能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王丝琴 《视听》2023,(12):105-108
本文以深度访谈法,采用NVivo11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研究MBTI趣缘群体自我认同的建构机制以及这种基于自我认同建构起来的群体认同特征。研究发现,MBTI趣缘群体存在甚至长期存在自我怀疑的心理机制,这驱使着他们探求自我认知,获得更加清晰的个人画像,因而在测试上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性与狂热性,热衷于做各种测试,但他们对于测试结果又表现出一定的能动性与理性,而非一味接受测试结果。经过多次测试,他们获得了更加清晰的自我认知,缓和了主体焦虑,同时强化了自我认同或自我否定。这种基于自我认知建构起来的群体采取标签式的交往模式,但形成的虚拟共同体是脆弱的、难以维系的。这类纯粹基于兴趣建构起来的群体更多需要互动仪式和社会资本的建构来维系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出版参考》2012,(34):22
本刊讯(记者韩阳)"史上最萌法师"热"高烧不退",在大众开心欢笑之余,延参法师不动声色地秀出与"萌"互动的另一面:以清新温情的笔意撰出心灵修行散文集《幸福想你了》,并由同心出版社在11月的秋爽天气中郑重推出。这是延参法师以心灵导师身份,用自己的多年修行和感悟慢火煲出的口味清淡隽永的"心灵鸡汤"。《幸福想你了》针对现代人的幸福缺失感,进行智慧、从容的开导,法师认为,其实,幸福就在每个人的身边,幸福是一种能力,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过程。法师从自身的幸福认知出发,将智慧和意境融化到一言一语中。  相似文献   

16.
陈琦 《当代传播》2020,(2):103-106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前置摄像头的广泛使用,使自拍社交成为网络时代主要的人际交往方式之一。在印象管理的心理驱动下,人们通过美颜自拍进行"容颜赋意",并从他人对美颜自拍的评价中获取自我认知,从而增强自我认同。然而,人们从美颜自拍的评价和反馈中所获得的自我认同,实际上是和真实的自我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符号的偏移因此形成,这也导致了身份误同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根据Rasmussen提出的基于知识、规则与技能的三种认知行为模式,研究网络信息安全人因失误自我纠正策略,包括失误见识策略、计划行为策略、信息系统反馈策略、自我反馈策略及外部交流策略,构建一套完整人因失误纠正培训体系,由任务与知识培训、模拟培训、应急计划培训和失误培训4个模块组成。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9,(2):46-53
本文将意义生产与解读和社会建构论相结合,探讨农民工面对当下的社会意义系统,他们如何进行自我身份认知、自我身份建构。本研究以W大学一个建筑工地的23位农民工为研究对象,使用田野观察、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访谈等研究方法获得一手资料,并以农民工纪录片《阿拉民工》作为焦点小组访谈中的研究工具,探究了同属纪录片"被记录"群体的农民工如何解读农民工纪录片,以此为中介来审视他们如何看待自我身份。研究发现:农民工群体用三种"去他者化"的话语实践策略再建构了其主体性身份,即对"农民工"命名和称谓的消解、以主体身份质疑纪录片的文本结构、创造自身话语来消解主流话语中"农民工"身份的意义;他们在现实的社会交往中仍然被"隔离"或"吞噬",无法摆脱其"他者"身份,在这种境遇下表现出对尊重、平等、归属等精神内核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面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人们容易出现不安、恐惧、惊慌等负性情绪反应,不利于危机处理和社会稳定。作为公众生活中重要的"解调器",大众传媒应针对公众的新闻心理需要,以及时的信息传递满足公众的新闻认知需求、以"正面报道为主、负面报道为辅"的模式调整受众心态、以有效的预警功能培养受众的紧急自我防护能力,从而积极促进危机的解决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0.
陈玲  邹栩 《编辑学报》2013,25(4):391-393
青年编辑的成长是期刊未来发展的原动力和不竭源泉。文章从职业规划的角度,论述青年编辑自我成长的若干要素:合理规划编辑人生;认识自己与自我定位;加强自我管理(工作效能管理、自我培养以及自我情绪的调节)等。建议置身于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大背景和环境中的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应审时度势,增强职业认知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调整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