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6~28页。教学过程一、唤醒旧知,激活经验1.谈话:同学们参加春季体检,小红高兴地看到自己长高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的身高是多少?出示:1(米)32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6~28页。教学过程一、在复习回顾中自然引入新课师:请小朋友回顾一下,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两个长度单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6~28页。【教学过程】一、研究毫米1.创造毫米。(1)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能在桌上找到长度为1厘米的东西吗?(2)这是1厘米长的小尺,我们用它来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你觉得合适吗?为什么?(3)大家的意思是1厘米的尺子长了,想得到比"1厘米"更小的单位。那就让我们把这1  相似文献   

4.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已经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来学习认识毫米和分米。在课的设计中,力求做到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估测的能力。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5.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了解学生课前已经拥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也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它有利于找准教学起点。在本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基础是:①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知道1米=100厘  相似文献   

6.
正课前思考《认识分米与毫米》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学生学习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学生对"什么是一维的长度"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也知道为了描述准确、方便交流,要运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这一课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长度单位"千米"打下基础。教材安排学生先认识分米,然后再认识毫米。其中,对于分米的认识是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知道: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由此来揭示"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对毫米的认识,教材也是让学生在测量书脊宽度的过程中认识到:书的厚度不到1  相似文献   

7.
选择用哪种长度单位测量或者估算物体的长度是"分米和毫米"的教学难点。通过建立长度表象,让学生充分了解分米与毫米的概念,熟悉分米、毫米与米、厘米之间的转化,体现了"生本教学"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王秋红 《海南教育》2014,(18):43-44
现今小学数学教学也流行起了主题,如“以学定教”、“先学再教”等,但不管是哪一种主题,都应是站在儿童的的起点上、以学生为主的教学:一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热情得到了激发,课堂上各种各样的生成不断涌现,这样的课堂就称之为“生态课堂”?就数学学科来说,“生态课堂”的目的就是要在课堂环境中实现师生问的和谐发展,能让学生丰动亲近数学,走进数学。  相似文献   

9.
【教材及学情分析】在浙教版新思维教材中,《认识毫米、分米》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用尺度量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学生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不常用,但是部分学生也有所了解。对于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学习,教材强调学生的直观体验,设计了丰富的操作活动:数一数、量一量、找一找,让学生在  相似文献   

10.
吴锦香 《考试周刊》2013,(21):85-85
<正>一、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下学期《分米和毫米》。本节课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但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因此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很难建立。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183;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4页例1、例2。  相似文献   

12.
【案例】一情境导入大象和小老鼠去体检,这是它们的身高报告单。哎呀,忘贴照片了!猜猜看分别是谁的。伸出你们的小手,分别比画一下1米和1厘米的长度。在长度单位的王国中,有比厘米大但是比米小的单位,也有比厘米还小的单位呢。我们随大象和小老鼠一起去研究,好吗?二探索新知(一)认识分米。1.引入分米。大象拿出文具盒量了量说:我的文具盒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  相似文献   

13.
长度单位这部分知识很浅显,与生活现实高度相关,有的学生在正式学习之前就已经对长度单位有所了解,但多是碎片化、散乱、模糊的。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教师可以略讲,并以此为起点,补充学生未知的部分,还可以让已经学会的学生教没学会的学生。  相似文献   

14.
分米和毫米是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习厘米和米之后,继续认识的两个新的长度单位。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不少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后,在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建立、根据实际背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等问题上仍然模糊不清。这种认知缺陷在一些学生身上甚至会持续到小学六年级依然不会改变。分析原因,除了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学生在课堂上体验不充分之...  相似文献   

15.
最近,听了一节“认识分米和毫米”的数学教研课,总体感觉很流畅,但在最后练习时学生出现了“一只蚂蚁身长4分米”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第四册42页内容.是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中有关测量的内容.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的要求是:把测量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6~28页。【教学过程】一、实际测量,激发需求1.唤醒已有。师:我们学过哪几个长度单位?(板书:米厘米)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出1米和1厘米分别大约有多长?(每个小组比划自制1米长的尺,没有分米刻度线)2.激发需求。师:课桌的长是多少厘米?我们还是请米尺来帮忙,大家一起数一数……  相似文献   

18.
教师“想明白”,学生才能“学明白”,一节好课要根 据学生的发展需要,选择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学习方法进 行设计,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高中数学知识像一座美丽而神奇的宫殿,珍藏着许多奇珍异宝、钻石翡翠,处处都是亭台楼阁,鸟语花香,奇花异草令人目不暇接.教师恰是一位导游者,要在极不充裕的时间里带领全体学生观光游览,欣赏美景,摄取“珍宝”.然而学生人数众多,鉴赏水准各异,获取能力不一,且还有时间限制和考核指标(升学指标)的约束,教师的处境十分尴尬.最终,迫于“应试升学”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那么数学教学首要的问题是什么呢?是“教学生学什么”和“教学生怎么学”.拜读了文[1]后,感触颇深:作为课堂数学教学的主要传播媒介——数学教学语言,是让课堂焕发生命力的动脉,对辅导学生学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本文就新型课堂语言设计作了一次尝试.[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