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俊峰  李丽 《大连大学学报》2011,32(2):12-15,42
孔子仁学的思想理路的内在矛盾,集中表现在孝与忠的关系上。孝与忠在情感层面的兼容,构成其"家国同构"的社会理想;在践行层面的对立,又构成其"家国错位"的理论偏至,其结果是:一方面社会家庭化了,另一方面家庭社会化了。仁学具有的情感性与践行性矛盾统一的本质特性,决定其思想理路必从"家国同构"走向"家国错位"。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传统的社会结构是家国同构。这种社会结构下基于“君为至尊”和“父为至尊”基本伦理观念形成的忠君之德,具有巨大的社会整合力,是传统爱国主义情感产生的深层心理基础。忠君之德的形成机制,对当前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谢洁 《教育探索》2024,(3):61-66
中国传统“家国同构”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源泉。“家国同构”观是在古代中国农耕经济背景和血缘政治伦理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家国共生、共兴、共存的社会价值共识,其中囊括的“忠孝一体”的伦理实质、“仁者爱人”的道德准则、“修齐治平”的理想目标等思想内容积淀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在情感、价值、实践等维度与当代爱国主义情怀契合相通。新时代挖掘“家国同构”观中丰富的爱国主义内容,能够为厚植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固牢其爱国意志提供精神养料,为中华优秀传统家国文化的创新转化创造时代条件。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特有的家国同构的政治模式深深地影响着我国文化的发育和走向,使之带上鲜明的中国特色.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它影响了文学内容叙述、情感表达、价值取向、美学风格、文本流传和解读等诸多方面,滋生以表现忠孝同义为主要内容和价值取向的家国叙事模式、比兴象征的表达方式和文学接受态势,并最终形成积极关注社会现实的实用政治伦理文学.  相似文献   

5.
家庭是最重要的生产和消费的运作单位,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在家庭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家庭伦理对于家庭成员关系维护、家庭组织的维持、个体的工作生活状态、精神风貌、道德素养与社会的和谐稳定等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同志始终高度重视中国传统道德包括家庭伦理的建设,在担任党总书记后更是多次强调要弘扬优秀的家教、家风、家训,要注重家庭建设,通过家庭美德建设促进全社会伦理道德的进步。本文通过介绍习近平总书记的"家国情怀"思想,结合我国当代家庭伦理存在的问题,从中窥探建设中国新型家庭伦理的建设途径,从而进一步丰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7.
《商洛学院学报》2020,(1):73-78
"家国同构"是中国封建社会家国关系的基本特色。运用归纳分析法对朱熹《诗集传》文本内容进行分类概括,阐发"家国同构"观念对宋代政治背景、社会氛围的影响。通过解读中国古代"孝"与"忠"思想的内在关系及其社会价值,论证以"子为父隐—臣为君隐""父非子不忤—君非臣不弃"为具体表现的"移孝作忠"的过程可以满足统治阶级的政治需求的结论。以期依据现代的价值理念对"家国同构"思想做出转换,使其在新时代依然有所成就。  相似文献   

8.
刘莉 《承德师专学报》2004,24(1):15-17,59
铁凝的长篇小说<玫瑰门>以主人公司猗纹为中心.因四合院本身所具有的"家国同构"的性质,就使得这个发生在北京胡同深处某个四合院里的故事具有了"国"的隐喻."家国同构"的寓言使四合院中的女性人生更具有了广泛的代表性.性政治的结果是形成了一个再生产的循环;男性生产着女性,女性又依据着男性的模式生产着自身.由于历史的再生产和女性自身的再生产就使得女性的命运变得令人堪忧.  相似文献   

9.
郑庄公是春秋时期郑国的第三任国君,他继承了祖父郑桓公及父亲郑武公政治遗产,政治、经济、外交上均有重大作为,带领郑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发展起来的国家。但由于其驱逐幼弟、囚禁母亲的行为,对其形象解读历史上颇多争议。梳理从先秦到当今的文献辅以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可发现对于郑庄公的形象解读有着鲜明的阶段性,而其形象流变的原因是家国关系从家国同构到家国异构的变迁。剔除家国同构与家国异构各自的不足,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对传统家国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朱燕芬 《中小学校长》2022,(11):68-71+6
培育蕴含家国情怀的“好家风”,是弘扬“家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笔者所在的学校通过开展“有根行动”,建立了“一个核心、三个专题、一套评价”的主题框架,以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的寻根、扎根、厚根系列活动为载体,融汇资源、环境、课程等于一体,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弘扬了优良家风,也有效培育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1.
孟子认为"色"乃人性之本,在"色"与"礼"的关系上,以上位的"仁"为根本原则;孟子从婚姻血缘关系出发,认为男女结合应该符合"礼"的要求,但是对于两者结合的规范也有灵活的应对,总体上对男女结合持积极的态度。虽然孟子出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已经出现的家庭中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的现象,但是孟子尊母则反映了母亲这一女性角色的特殊之处以及儒家对孝悌观念的重视,在事亲礼仪的秩序上,对待父母并无差别。建立在"仁"与"礼"基础之上的两性相处之道,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家国同构关系的秩序体现,孟子正是围绕家国秩序的根本格局从而对男女两性进行性别定位。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大学生对传统家国文化重视程度明显不够,部分大学生对家庭的依顺、对民俗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国家的效忠观念有所淡化,影响其对新时代家国情怀的科学理解和正确践行。家庭和睦、乡土情怀、效忠国家等传统家国文化需要传承和弘扬,传统家国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在新时代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对新时代大学生加强家庭教育,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家国情怀教育必须紧跟时代主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理论支撑,与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依法治国有机结合,积极培育大学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观。  相似文献   

13.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培育与提升中小学生的家国情怀对于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都具有重要价值。中小学生的家国情怀是中小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发展与家国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念,体现为他们对家庭、家乡、民族和国家的高度认同、持续维护与深沉热爱,并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与价值使命。中小学生家国情怀的关涉维度包括家国文化、家国情感、家国实践和家国担当四个方面。中小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与提升需要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整合,丰富学生的家国文化知识;依托物质与媒介两类载体,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感;把握学校、家庭与社会三大主体,提升学生的家国实践能力;树立家国历史观、责任观和发展观,增强学生的家国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4.
"四史"教育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于一身,学习"四史"既是新时代强党强国的要求,也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重要举措."四史"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及增强民族复兴的使命担当.以"四史"为有效载体,涵养大学生家国情怀,需要积极探索"四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的新路径,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背景之下,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退回自我封闭的孤岛。但全球化并非一种“去国家化”“去领土化”的全球治理理念,相反,国家之间意识形态主导权的争夺反而愈加强烈。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是一个国家彰显民族特质的精神标识。家国情怀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话语体系下依然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与时代价值。深入发掘家国情怀思想的育人功能,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现代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观念,培塑“修齐治平”的价值追求,平衡修身、齐家与治国三者关系。优化家国情怀培育环境、完善家国情怀培育内容、丰富家国情怀培育载体三维路径设计,有助于在全球化语境下建构出一体化、常态化的家国情怀培育图式。  相似文献   

16.
17.
家国情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将家国情怀教育引入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有效培养高中生的爱国情感,让他们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可以说,将家国情怀教育深植于高中历史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教师主要对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重要、最宝贵的精神积淀和文化财富,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怀,在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我国现今的教学体系当中,语文是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最主要的载体。其中,“家国情怀”作为民族情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中有很明显的体现。本文系统总结了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的价值,并对语文教学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进行了细致的分类解读。  相似文献   

19.
200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中国及世界的考验、对生命的考验,也是对教育教学管理的考验.在疫情期间,为了更好地感悟生命、感恩社会,笔者以爱国教育为主题,以线下搜集资料、整合成文,线上交流作品、感悟生命意义为主要方式,让学生将家国情怀融进血液,铭刻心中.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人文精神的内涵入手,论述了古诗词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的主要表现形式。全文仅仅抓住古诗词的有关诗句,并通过赏析来论述诗词中的家国情怀,从家乡、亲人两方面分析诗人的乡土情结。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是诗词集中表达的情感。诗人以山川之美赞颂祖国。国家危亡时,诗人悲忧叹乱,甚至挺身而出,保家卫国。我们诵读古诗词,更要继承和发扬诗词所体现的精神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