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衣食住行”问题,是人生大事。如今报纸关于“食”的报道多起来了,也经常化了。不过,怎样把这项报道搞得更实际些,尚有待于改进。不时听到读者反映,一些报纸有关吃喝问题的报道,“花哨”似有余,“实在”似不足。饮食业不少老店铺恢复老字号、地方小吃保持传统风味……报纸都很注意宣传了,顾客的感觉却总是“名实不符”,且有的差距甚大,就埋怨  相似文献   

2.
“衣食住行”问题,是人生大事。如今报纸关于“食”的报道多起来了,也经常化了。不过,怎样把这项报道搞得更实际些,尚有待于改进。不时听到读者反映,一些报纸有关吃喝问题的报道,“花哨”似有余,“实在”似不足。饮食业不少老店铺恢复老字号、地方小吃保持传统风味……报纸都很注意宣传了,顾客的感觉却总是“名实不符”,且有的差距甚大,就埋怨“报上吹牛”。市场上出现了  相似文献   

3.
一张报纸,尤其是报纸的要闻版,领导活动与会议报道是其不可或缺的两大宣传内容,常常占据报纸版面相当重要的位置,篇幅上也显得很重。但这两大宣传内容往往又是各级领导、党政机关干部十分关注而普通读者却不十分在意或者说只作“一般了解”的。由于这种特殊性,使我们在从事其报道中,弄不好会使领导干部不满意、普通读者不爱读,最终导致整张报纸在时政宣传上大为逊色。笔者在地方党报从事要闻采访、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模式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经济报道成为新闻报道的重点和中心。但现实则往往与我们的愿望相违背:对编辑们隆重推出的“重头文章”、“头条稿子”,受众却提不起阅读的兴趣,这就影响了宣传的效果。 如何让经济报道真正充当好“重点”和“中心”的角色?改变教条式、概念化的老面孔,把握新闻改革的发展趋势,探索新的、富有创造性的领域,拥有读者,赢得读者,从受众角度去采写我们的经济报道,这无  相似文献   

5.
王双  王鑫 《新闻传播》2010,(6):69-69
我们似乎一直面临这样的困惑:一方面.经济建设是报纸宣传的重点,打开一张报纸,是大量的经济报道,形成一种很强的宣传声势:另一方面,读者对这类宣传又不怎么爱看,对一些报道只是一扫而过,不能引起受众的兴趣,从而大大降低了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深度报道引起了都市类报纸的高度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说,深度报道是各类报纸争夺受众、增强报纸含金量的重要法宝之一。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难点及突发事件、新生事物的报道,一些报纸都会想到采用深度报道的形式,把这些新闻向重、深、广的方向迈进,从报纸的内涵和品位着手,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和易读性,增加报纸在读者心中的分量。那么晚报怎样才能做好深度报道,让其真正“深”到读者心里?  相似文献   

7.
杨筱堃 《新闻窗》2005,(4):62-62
对于从事党报新闻工作的人员来说,最关注的莫过于党报的发行量、阅读率、反响率这样一些关键词。作为省委机关报《贵外旧报》也不例外,也要得到读者的认可,也要考虑发行,也要群众通过买你的报纸来投你一票。报纸要生存下去,最终要有读者来“买单”。  相似文献   

8.
经济报道是当前报纸宣传的主题。这在直接为企业经济建设服务的产业报宣传中表现尤为突出。经济报道如何做到导向正确、有声有色、读者喜闻乐见?这是一道至今还没有完全破题的难题,也是我们进一步提高办报水平,提高报纸质量而必须尽快解决的课题。如何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使经济报道上“等级”?  相似文献   

9.
经济报道是当前报纸宣传的主题。这在直接为企业经济建设服务的产业报宣传中表现尤为突出。经济报道如何做到导向正确、有声有色、读者喜闻乐见?这是一道至今还没有完全破题的难题,也是我们进一步提高办报水平,提高报纸质量而必须尽快解决的课题。如何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使经济报道上“等级”?  相似文献   

10.
经济报道在地方党报中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有的已占到一半以上。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具有专业性和复杂性,经济报道要把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呈现给读者,就必须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以通俗、易懂、有趣、生动的形式来表现新闻。长期以来,经济报道语言干瘪、专业味太浓等问题拉开了和受众之间的距离,“内行看了不过瘾,外行看了不明白”的现象十分普遍。在这种情况下,以提高可读性为目的的“经济新闻通俗化”成为了一种潮流。  相似文献   

11.
翻开我们的一些地市级党报不难看出,大量新闻价值不高的工作性报道充斥报纸版面一些时效性不强的新闻报道,给读者以陈旧不新鲜之感:还有许多报道,不从受众关心的角度写新闻,见报以后,也没有多少阅读率,等等。因此,下功夫提高新闻报道的价值含量,增强地市级党报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我们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李砚琳  王波 《青年记者》2003,(11):31-31
会议报道是一种基本的新闻形式,在报纸上经常出现。就会议报道本身来讲,它是通过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任务,让读者从中了解会议的中心议题和任务。对此,新闻媒体不仅要报道,而且要下工夫报道好,这是一项重要的宣传任务。可近几年来,各种报纸会议报道较多,使得一些读者感到报纸的可读性太差,没什么看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报纸靠行政手段扩大读者覆盖面的做法,已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随着提供信息的渠道大量增多,订阅报纸的分散化也是难以避免的。然而综观世界各国报刊史,人们不难发现,随着一国报业发达的进程,订户分散性的特点又逐步呈现出具有一定程度的指向性,结果,读者的选择,造就了一些报纸的兴盛,同时也无情地淘汰了另一些报纸。为了赢得读者,经受市场的考验,需要经常对报纸进行“拿脉问诊”,这个“脉象”之一就是“阅读率”。“阅读率”作为一个行业信号,是一份报纸有用  相似文献   

14.
《孝感日报》近几年来对市场报道作了一些开拓性的尝试,收到了一定成效。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市场不仅是商品经济的大海,同时也是内涵丰富,魅力无穷的新闻之海。走进市场关注市场拓宽报道领域大有可为我们报纸的经济报道长时间受产品经济宣传框框的束缚,内容单一,题材雷同,报道面窄。新闻改革,尤其是搞活经济报道的要求迫使我们打破框框,走向市场,尽可能地拓宽报道面,寻找与读者的接近点。1987年我们提出“三贴近”(贴近市场、贴近生活、贴近读者)思路后,报纸上市场新闻逐渐多了起来,1988年对彩电市场、冰箱  相似文献   

15.
报纸读者的逆反心理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消除,问题在于创造消除的条件。条件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报纸宣传本身。我们在报纸宣传上是怎样注意消除读者的逆反心理的呢?第一,不造假。“四人帮”控制新闻阵地,制造了大量假报道,是读者对报纸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假作真时真亦假”——在逆反心理状态下,而今报道明明是真实的,读者有时也会怀疑是假的;偶尔发生失实现象,他会说:“看,还在造假吧!”几年来,我们注意到了读者的这种心理状态,因而在报纸编辑工  相似文献   

16.
“写家”是具有特定职业素质的一类记者,他们性格开放、好奇心强;举轻承重、发现力强;超越自我、挑战性强。他们和“名记者”的名分一样,只能主要凭其作品的阅读率和影响力来认定。之所以称为“写家”,而不称为“名记者”,是因为报纸参与新闻竞争的基本手段是以文字报道赢得读者,“写家”写出有较高阅读率和传播效益的报道是报纸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孙梅 《记者摇篮》2004,(8):43-43
在经济报道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专业性的语言,例如,财政报道中的“财政支出制度”等,这样的语言往往难以引起多数非专业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把“支出”变为大家都熟悉的“花钱”,兴趣就大不一样了。政府怎样花钱?花钱方式怎样改革?老百姓也非常感兴趣。如此说来。让经济专业语言通俗化,是大众的需要,也是媒体受众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一、对大寨的报道。其他报纸采用的是照片和通讯综合的方法,而经济日报则以特写的形式且题目就很吸引人即:《郭凤莲“卖”酒》。一下子就把读者牢牢地给抓住了!使你非把这篇文章读完不可。读后让你觉得人家记者写的很亲切、很活泼、很生动,感到记者不是在刻意写报道,而是在和读者聊天,而读者却在不知不觉中,把十四大后这五年里大寨的变化全知道了,确实令人过目不忘。  相似文献   

19.
经济新闻在报纸上所占的比重很大,然而相当一部分读者对经济新闻不满意、不爱看。前几年,我们曾力图通过规定每个版的发稿条数、增设各种集纳专栏、美化版面等措施来改变这种状况,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不于在报道形式,而在于报道内容。读者对经济新闻不满意、不爱看,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报纸上宣传的与他们想知道的或自身所感受到的不一致,有的距离甚远。读者最关心的、议论纷纷的“热点”,报纸上没有反映;有些是非一时不易辨清的“难点”,读者迫切期望探讨,寻求答案,而报纸却一言不发;对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避而不谈,喜欢反面文章正面作,报喜不报忧,  相似文献   

20.
关于“农民红学家”一事,起初许多报刊的报道,随意拔高,出现了“客里空”的毛病;后来有两家报纸分别发表文章反“客里空”,却又不够实事求是。这些报道和文章,都不同程度地在读者中造成了不良影响,也损伤了被宣传者。这个报道事件,突出反映了新闻工作中存在的报道失实问题。报道失实的错误屡反屡犯,已使一些同志视为“顽症”,难道我们还能安之若素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