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 每个人都在不停写着自己。 孙秉志是陕西省宝鸡市新闻界的知名人士,现为宝鸡市委宣传部新闻科的“一把手”,宝鸡市记协副秘书长,兼任《人民日报》、新华社、《陕西日报》、《中国记者》等报刊的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然而他却是从一个农家子弟跋涉到了今天这片阳光灿烂的天地,其中的艰难拼搏只有自己最清楚。 孙秉志出生在扶风县乔山县脚下的农村,那儿离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法门寺不远。从小就喜欢看书写文章的他曾经有过美丽的梦想:当兵、当工人、当教师、当记者……可惜,生不逢时,当兵只当了个民兵;当工人只当了几年副业工;当教师只当了几年民办教师;当记者只当了个土记者(农民通讯员)。不过,这种”离土不离乡”的“农”字号行当,都给他增添了丰富的生活阅历,使他了解了各阶层人士的喜、怒、哀、乐;也看到了生活中那些让人欣喜、心醉的成功经验和模范榜样。  相似文献   

2.
时爱玲 《大观周刊》2013,(12):172-172
我校语文教研组共有30位语文教师,本科学历占大多数,高级教师、市级区级骨干教师、名师、学科带头都有。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年轻人活跃自信,积极向上,事业心强,学习劲头足,成长的空间大,为学校发展和教师个人成长提供了保障。在语文教学教研上我们一路探索,一路改进,经历了从最初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迷茫;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磨砺;再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从容。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档案室始终以完善的工作制度、务实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该公司档案工作2006年11月达到了“省一级规范化机关档案室”标准,多次获得了四川省省级机关档案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编写的全民航第一部机场志《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志》获得四川省第九次档案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相似文献   

4.
不太了解内情的朋友常会这样说,前光,你真幸运,所有的好事都落到你一个人头上了。每每听到这话,高高大大的李前光总是一笑了之。但他心里很明白,命运真没有对他有什么特殊的优待,只是付出的多些,得到的也才多些罢了。 1984年,机灵好学的李前光被从38军借调在《解放军画报》社工作。调令未到,他就接受了去前线  相似文献   

5.
十年磨一剑,今天的宣汉县档案人,面对“四川省‘四五’档案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达州市档案系统综合目标考核中连续四年一等奖等荣誉和成绩,终于体味到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境。  相似文献   

6.
2004年,是值得每一个高教人引以自豪和永远铭记的一年,这不仅因为高等教育出版社成功地纪念庆祝了自己的五十华诞,更因为在这一年,他成功地荣誉出版了原党和国家高级领导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撰写的《李岚清音乐笔谈》。  相似文献   

7.
毛秀清 《图书馆论坛》2002,22(3):114-116
一个偶然的机会 ,我进入了高校图书馆工作的行列 ,回顾二十几年图书馆工作的历程 ,真可谓 :道路坎坷 ,步步艰辛。1 图书馆激励我重又坐在课桌前我从事高校图书馆工作 ,也与许多同仁一样 ,纯属偶然。由于生不逢时 ,在唯成份论的沉重阴影笼罩下 ,我失去了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的权利。与全国无数“臭老九”家庭出生的子女一样 ,小小的年纪就踏入了社会自谋生路 ,直到 1981年调入高校图书馆。由于历史的原因 ,图书馆过去被当成老、弱、病、残加照顾的收容所 ,因此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人员安排上 ,90年代以前是从不考虑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图书…  相似文献   

8.
宝剑锋从磨砥出李国维度时期以来,在某种场合听到有些同志议论目前出版社太多,全国就有600多家,该出的书都出尽了,各家在选题上花样翻新、挖掘潜力,办法都使尽了,好象图书出来出去就是那8一些,再也跳不出原来的白子了。对待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本人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9.
霜叶红于二月花──记优秀通讯员孙念海程志盘孙念海又获奖了!前不久,他刚领到泸州市1994年度新闻工作先进个人荣誉证书,现在他又荣获四川省1994年新闻作品评选三等奖,同时获得的还有来自四川省广播电视厅、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和四川工人日报的奖励,至此,在他...  相似文献   

10.
在浙江省衢州市衢化龙游黄铁矿,有一个矿工叫杨永平,从事业余报道已经19年,尝遍了甜酸苦辣,凭着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党的新闻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仅据1990年10月至1991年10月底止统计,就有70余篇稿件被省、市和当地报、台采用。19年来,他曾多次被衢化报、衢化广播电视台评为优秀通讯员,许多矿工热情地称呼他为“杨报道”。 1990年10月,杨永平到白沙镇参加公司举办的通讯员骨干培训班,在这期间,他到衢化石灰石矿采访,发现杭州市劳动局劳保处事先不打招呼,到石矿突击检查,不吃饭不喝酒就回杭州,工人,干部都赞  相似文献   

11.
12.
他本是一名小学教员,可为报效祖国,他应征入伍了,握了19年枪杆子。到地方后,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爱上了写稿,握起了笔杆子,这一“握”,整整10年过去了。有人风趣地说:“你这是标准的二杆子!”  相似文献   

13.
今年5月24日中国商报,头版头条醒目的大字标题映入我的眼帘:《秘书赵广耀不在其位也谋其政,三年为国家献计30余条》,还配有《位卑岂能忘忧国》的短评呢!我一口气读完这条消息。不错,正是他——河南省安阳市糖业烟酒公司秘书、连续8年被评为安阳市优秀新闻通讯员的赵广耀。写新闻的竟成了新闻人物。今年42岁的赵广耀。从“酒”里酿出一篇篇在全国引起不小震动的新闻,他是如何在小天地里写出大文章的呢?  相似文献   

14.
去年春天,在伊犁哈萨吏自治州首届文代会上,有一位身材瘦小农民模样的代表当选为州文联委员,他就是在河南和新疆度过了近二十年农民生涯的赵林同志。目前他是尼勒克县县委秘书。1983年他被推举为尼勒克县新闻工作者协会首届理事长,去年又被推选为伊犁地区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今年还不到四十岁的赵林,却有过一段相当坎坷的经历。他刚八岁的时候,在电台当编辑的父亲因“胡风集团嫌疑分子”而含冤九泉,当教师的母亲靠微薄工资艰难地拉扯着三男一女。身为长子的赵林,一边帮母亲干家务,一边用功读书。他以优异成绩考上高中,却被录取到当时人们看不起的  相似文献   

15.
座落在无锡古运河畔的江苏省江南航运公司旅行社经理室里,一位身材魁梧的年轻人正微笑地接待一批批来联系业务的旅游者,接着一个又一个电话。谁也想不到这个“大忙人”,不仅是这个旅行社的副经理,还是党报的优秀通讯员。他的名字叫张炳德。张副经理为什么能与通讯报道工作结下不解之缘呢?他深  相似文献   

16.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拿它来赞誉七十二岁高龄的离休老教师高耕田是再恰当不过的了。高老师原是章丘市第一中学德高望众的语文教研组长、高级教师。他兢兢业业地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了40余年,1990年离休。他常对别人说:“人离休了,思想不能离休。决不能把今后的时光都消磨在下棋、打扑克、钓鱼、搓麻将等玩乐上,离休生活应该过得充实、有意义。”于是他拿起了手中的笔,开始给报刊写稿。他一向爱读书报,自己订阅了多种报刊。他关心周围的人和事,经常把离休老同志  相似文献   

17.
在山西省临汾铁路分局,大凡了解运城车务段党委副书记范世林的人,都会夸赞他是位热心待人,扎实工作,乐于思考的好书记。今年37岁的范世林,1978年入伍后,拿起了笔,把身边的好人好事,编成小故事,刊登在连队的黑板报上。当时,他所在部队面临退伍的战  相似文献   

18.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也没有舍己救人的壮举,但他却以自己崇高的理想,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纸和笔不止地耕耘,走出了一条光辉的人生之路。他就是河北省肥乡县工商局团支部书记、优秀通讯员刘金霞。刘金霞,在部队的时候,因为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多次受到上级党组织的嘉奖,并被树为全师学习雷锋标兵。业余时间,他便沉浸在浩瀚的书海中。读书、写作充实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也培养了他一生都难以割舍的写作爱好。1983年他退役回乡之后,繁重的体力劳动不但没有磨灭他的理想,反而更坚定了他自学成才的决心。为在事业上有所造就,他花费了上千元钱,买回了上百种书籍。常常是劳累了一天之后,晚上还要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伏案攻读。酷暑严寒,冬去春  相似文献   

19.
秦秀林的名字我早已熟悉 ,在省、市报刊上见到这个名字至少有10年历史了。去年11月9日早上 ,记者从屏山县城坐车去屏边彝族乡采访。一个身材矮小、头发花白 ,精神抖擞的老人在车上谈笑风生 ,演唱他当日中午将在屏边乡表演的节目快板———《彝族过年好》 ,博得车上人阵阵掌声和欢笑声。一问 ,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就是秦秀林。神交已久的老秦和我一见如故 ,拉起了家常 ,谈起了他的从艺和新闻写作生涯……秦秀林于1952年到四川屏山县文工团工作 ,主要从事艺术演出 ,业余爱好文艺创作 ,50年代后期开始在地级《宜宾日报》等报刊上公开…  相似文献   

20.
石泉县喜河乡蔡河村的黄文福,是个右手、右眼被炸伤的残疾农民。近4年来,他在县委通讯组和县广播站的指导支持下,先后向省、地、县新闻单位投稿800余篇,采用稿500多篇,并有5件作品获得奖。今年元月,石泉县委、县政府授予他“优秀通讯员”称号。 一个地处深山、交通不便的农民业余通讯员写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他只能用左手写字,加之担任了一个事务繁杂的村文书和村治保主任,既要忙工作又要忙农活,白天根本没有“爬格子”的时间,只有每天晚上夜深人静挑灯夜战。通常是“三伏炎热蚊虫叮、十冬腊月熬寒冷,妻子儿女都睡尽,完稿已是金鸡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