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9世纪70年代,基督教传入山西.为了推进基督教在山西的传播,基督教会和传教士兴办了教育事业,学术界对此看法不一,或看作是一种"文化侵略"的方式,或颂扬这传播了西方文明.然而,从山西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角度来看,基督教在山西的教育事业采用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冲击了以科举制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体制,对山西近代教育产生一些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皖江航运条件优越与皖江沿江城市的形成有一定的联系,尤其是近代外国资本入侵后,在武力强迫下芜湖被迫开埠,皖江的航运与城市都朝着近代化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城市在社会转型中普遍因经济动力不足而衰落,部分城市依靠行政权力的推动作用而焕发生机。晚清民初是保定城市近代化快速发展时期,北洋集团凭借政治军事权力为保定近代转型提供了动力,然而伴随着其政治上式微,城市亦渐衰落。本文以保定为例,探究"行政导向型"发展路径对城市近代化的影响及其动因。  相似文献   

4.
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本质规定性是科学化,科学与人文之争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历程的文化主线.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存在三种典型的文化心态:偏激、折中与功利心态.科学与人文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斗争轨迹为:课程由经史大一统到西方近代科技为主;力量对比由落后到先进;科学教育由弱到强,由传统到近代;斗争图式由分立到并立到融合.  相似文献   

5.
城市近代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长沙作为内陆城市,城市近代化的起步虽然晚于东南沿海各省和一些内陆城市,但在甲午中日战争的强烈刺激下,湖南由最保守的省份一变而为全国最有生气的省份,城市近代化的发展迅速兴起,呈现出后来居上的发展趋势。在城市近代化的影响之下,长沙都市文化也由保守趋向激进,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推进了长沙近代化的发展进程,尽管其中也有激进和保守的文化较量,但总的发展是激进战胜保守,形成与城市近代化相向而行,互相推进的文化氛围,不断推动着城市社会走向进步。  相似文献   

6.
近代东北城市发展起步较晚,在其它地区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快速推进时,东北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还尚未起步。二十世纪初年,东北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开始起步,二十年代东北城市开始迅猛发展,其特点为:一是城市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社会结构发生质的变化;二是城市功能开始由以政治和军事为中心转变为以经济为中心,生产方式也由手工工业向机器工业转变;三是城市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市政设施,市政建设开始由传统型向近代型转变;四是城市新的教育机构不断涌现,报刊、出版等文化事业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7.
安徽芜湖是清末皖江乃至长江流域重要的"通商口岸"城市,在近代新旧更替的社会转型中,芜湖口岸的城市亚文化逐渐兴起并且不断活跃,"街角社会"的活动空间和控制能力不断放大,使整个社会日益趋向"失范"。无论是立足今天国内"扫黑除恶"的现实背景,还是学术研究的理论需要,关注城市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此类问题都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分析了近代芜湖口岸城市亚文化繁荣的条件,概述了"街角社会"的构成内容,认为近代口岸城市"街角社会"一方面反映出旧中国的黑暗,另一反面为革命进步活动创造了适宜发展的社会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为芜湖成为近代安徽民主革命事业的策源地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文化急剧变化,表层上形成了两种矛盾,一是"中西之争",二是"古今之争",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从这两种关系的视野来讨论中国近代文化问题。不过,最近清华大学教授秦晖在"中西之争"中提出了"文化之别"与"制度之别"的不同选择论点,指认近代文化发展的实质是"制度之别"的选择问题,这是很有见地的。但是,现实上,"制度之别"的选择并不是撇开了"文化之别"单纯地发生的。实际上,"制度之别"的选择蕴含于"文化之别"的选择之中并形成了"西化"与"近代化"的关系,它是近代中国文化矛盾的核心。但人们因局限于"中西之争",从而辨不出"西化"与"近代化"的关系及其与"中西之争"、"古今之争"的区别,进而也辨不清"西化"与"近代化"的这一关系作为问题的存在,并在实际的论述上往往把"近代化"归结于"西化"去理解,出现理论盲点。诚然,近代文化发展存在着"中西之争"、"古今之争"的不同层面,但二者综合而形成的矛盾是"西化"与"近代化"的关系问题。而基于这一视野对近代文化问题进行科学认识,不是把"现代化"归结于"西化"去理解,只能是相反,这样才能正确辨清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问题和实质。  相似文献   

9.
湖湘学是宋代之后非官方的儒学流派在湖湘地区逐渐积淀而成的地方文化,以经世致用的事功特色区别于其它学派.在湖湘学浸染下曾国藩形成以转移风气为宗旨的系统人才教育观,把湖湘学经世致用、以外王达于内圣的思维倾向融入了他的人才教育观中.曾国藩的人才教育观体现了近代社会中国士人在教育近代化发轫阶段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对抗西学冲击的文化自危、自省、自卫的心态.  相似文献   

10.
就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而言,天津无疑是一座缺失源远贯通和充分成长的古代文化堆积的城市晚生代。但是换个角度看天津600年,从永乐到民初,它又是中华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城市。仅用了524年,就完成了从一座军屯模式的卫所城堡"特别市"、"直辖市"的转化发展进程,可堪称城市化进程里的一个奇迹。天津城市化开始于设卫筑城。其时间已是15世纪初叶。由军事建制变成行政建制的天津州则到了18世纪。从社会文化历史角度看,天津城市加速度发展是同中华帝国晚期城市近代化共生的;从城市发生的经济学角度来看,天津卫城应该说也是在中华帝国晚期"资本主义萌芽"因素和运河近代性经济与文化影响下的产物。总之,天津是一座只有近代而没有古代的城市。是一座中华帝国晚期的近代化城市。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蚌埠市经济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芜湖,而导致两市经济差距扩大的因素有很多,人力资本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通过构建回归模型,运用Eviews软件对蚌埠市和芜湖市2000-2009年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且人力资本外部性作用在经济发展较快的芜湖市开始显现,因而蚌埠市应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水平,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青岛文化底蕴与城市文化精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城市的文化精神特征的形成,与城市市民的构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近代开埠城市,青岛蕴含的厚重的创优求精的工商文化意识、和谐共处与兼容并包的文化心态等与早期市民有密切的依存关系,建设体现特定文化精神的城市文化必须依托文化底蕴,体现人本思想,发扬青岛连接传统与现代的工商文化优势,激发市民的认同感,保持宽容、开放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服务业逐渐成为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结合芜湖市服务业发展现状,本文以系统的思想为指导,明确了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开展芜湖市服务业体系建设研究和建立现代城市服务业体系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芜湖市服务业发展的对策,为芜湖市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严复作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主张通过发展教育改造整个国民性,塑造优秀的种族来挽救中国,他揭示了鼓民力、重体育对强种保国的必要性,开创了中国体育的新纪元;探讨了严复体育思想及其启蒙价值:开启研究体育之先河,促进学校体育的形成,成为军国民体育的流源。  相似文献   

15.
大力发展旅游业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而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当前旅游者的一种风尚,文化旅游大有可为。历史悠久的江城芜湖,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是建设文化强市、推动芜湖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从基本概念人手,对芜湖市发展文化旅游进行了理论上的梳理和解读,以期为芜湖市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可资借鉴的科学依据和发展思路,为建设“创新、优美、和谐、幸福”新芜湖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6.
数字化面花是原生态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的一种新颖的艺术形式.数字化时代.面花技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逐渐在消失.渭南面花艺术要得到发展,必须利用数字技术、多媒体影像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从艺术、教育、商业和理论等方面对其进行数字化研究与推广,并借助专业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和可视化技术手段,结合多种民族艺术对其进行处理和可视化表达.  相似文献   

17.
北京文化的异域审视——针对在京留学生群体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相对固定、规模较大、具民间身份并且有较高敏感度和呼应度的异域群体,在京留学生对北京文化的审视,构成了一种由外向内、由异质而本体的独特评价视角。通过调研发现,留学生对“文化北京”满意度最高,对“奥运北京”表示肯定,但对包含城市环境、市民行为举止、城市交通等内容的“日常北京”意见尖锐。北京应更加自觉地率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管理;采取主动姿态,开展北京文化的国际推广工作,打造文化品牌,主动进行文化输出;在学历层次、培养质量方面提高留学生教育水平,使其在真切的文化体验中实现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创办新市民学校是常州市提高外来人员素质,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举措。常州市新市民学校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完善、提供免费教育、把职业培训作为吸引点、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教学内容及形式多元化。要更好地发展新市民学校,就必须坚持构建完善的制度和组织保障体系、打造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城市文化、凸显职业培训的核心教育内容、统筹多方面教育资源、注重教育多样化。  相似文献   

19.
苇甄 《教育文化论坛》2012,4(5):125-130
地方教育和地方、地方人的关系,是地方教育文化研究的中心课题。教育之乡是地方教育文化的典型范式,也是南通教育的文化标识。南通教育之乡和近、现代南通城适以相成、共生共荣;南通教育之乡和南通乡人的品格相辅相成、共同冶炼。自觉反思南通教育和南通城、南通人的文化关系,是加强教育之乡建设、不断推动城市改革发展的必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