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对《论语·宪问》中"夫子自道也"和"爱之能勿劳乎"两个句子中"道"和"劳"两个词的含义,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本文试从《论语》本身的用词习惯和训诂学原理等方面对这两个词的含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一部经典作品。《简.爱》在我国的广为流传与翻译家的翻译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比较《简.爱》的两个中文译本,从中揭示男性译者和女性译者对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解读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对《论语·宪问》中"夫子自道也"和"爱之能勿劳乎"两个句子中"道"和"劳"两个词的含义,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本文试从《论语》本身的用词习惯和训诂学原理等方面对这两个词的含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兼爱"思想是墨家思想的精髓,至今仍然放射出璀璨的光芒。"兼爱"的伦理涵义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层次:感情层次和利益层次。感情层次就是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普遍地爱;利益层次就是爱时必须给对方以利益,使对方在爱中得到利益。"博爱"是基督教教义中的重要思想,它要求人们彼此相爱,爱一切人。"兼爱"与"博爱"有两点是相通的:一是认为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大家应该彼此相爱:二是认为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知恩图报是人的一种本性,你爱别人,别人就会加倍地爱你。墨家的"兼爱"思想的人性基础与基督教是相同的,因此把它作为构建现代社会普遍伦理的文化资源,容易被西方社会所接受。  相似文献   

5.
<墨辩>伦理学是指在经、说、取范围内,探讨人类群体生活的行为规范、人际互动的原则、道德实践的抉择等思想.<墨辩>的伦理情境,其范围着眼于天下人,为求兴天下人之利.其统合主客的价值论,以"义"为标准,以"义"为道德判断的根据.不但看重行为主体之动机,也重视行为实践之成效.面对天下人,可分为伦列之爱、平等之爱、志功为辩之爱、及牺牲之爱.其中,最高情操的牺牲之爱,为墨家摩顶放踵之兼爱精神的表现.于道德实践中,<墨辩>伦理学十分重视两而勿偏之"权";利害的权衡,必须对未来事态发展的可能性加以把握、评估、比较.并以"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为原则作取舍.<墨辩>伦理学有助于现代伦理生活之省思与实践.  相似文献   

6.
综观基督教的道德原则,爱无疑为统摄一切观念的核心与总纲。基督教中爱的观念中包含两个层面:上帝之爱与人之爱。人类应与上帝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爱上帝、爱他人,完成人与上帝之复和。  相似文献   

7.
张榕 《阅读》2014,(16):37-38
<正>恩格斯说过:"思维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可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在品德课教学中同样不要忽视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笔者以《塑料与我们的生活》(苏教版四上)教学为例,从三个方面分析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个体与生活融入上课伊始,笔者首先向学生介绍一位爱观察的小朋友——小  相似文献   

8.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迷恋于科技,如何保持对自然的热爱则成为了需要思考的问题。而泰戈尔的"自然观",在《飞鸟集》等作品中得到了突出体现,可以引领人们保持对自然的爱与向往。基于这种认识,本文通过分析《飞鸟集》中的"博爱观"、"泛神论"等思想,对泰戈尔的"自然观"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9.
阎奇男先生的《"爱"与"美"--王统照研究》是王统照研究的最新成果.作者从王统照的文艺观、文学创作和比较理论,挖掘出"爱"与"美"是王统照的灵魂,而这种爱与美的研究是与比较文学结缘的.  相似文献   

10.
刘小枫把现代叙事伦理划分为"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和"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本文立足于"个体叙事",试图比较分析《爱,是不能忘记》与《上海宝贝》两个文本,以揭示后工业时代中自由叙事伦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是人文主义的代表作家,但基督教对他的影响在其创作中是非常深远的.特别是他的悲剧中几位著名的"疯癫"人物,在他们身上寄托了莎士比亚对爱的渴望.同时,在对人性的追寻与反思中,莎士比亚的悲剧与基督教有了交汇的入口.  相似文献   

12.
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太少了,因此我们要把语文课上得有情有趣,让语文课充满人文精神. 1.从关爱学生中体现人文精神 "爱"是教育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爱学生就是对学生有情.教学的艺术其实就是善待学生的艺术.但在现实生活中,爱优秀学生每一位老师都能作到,而爱所有的学生,尤其是"差生"却不是每位老师都能做到的.我们当老师的应当具有宽广的人才观.  相似文献   

13.
"文化转向"的翻译研究实质上是翻译理论与以后结构主义为基础的文化研究相结合的产物,不仅带有明显的后结构主义特点,还有明显的政治倾向.从"差异"和"政治"两个核心要素入手,具体探讨后翻译文化研究中译者在面对主流霸权所形成的权力、语言和文化身份差异时,如何介入自己的政治意识.除此之外,进一步探讨了中国文学作品外译中译者政治...  相似文献   

14.
培养“一懂两爱”新型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是新农科背景下国家对农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培养“一懂两爱”复合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地方涉农高校应紧紧围绕“一懂两爱”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三个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两爱”情怀融贯专业课程的思政体系、校企深度融合的“能力递进式”多维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强化三导师制的“一三三”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探索实践,构建和完善地方涉农高校农学专业新的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与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这两位作家都具有浪漫主义气质.他们从文明和自然的角度去理解人,这也是浪漫主义的一贯传统.把人视为文明的受害者并向自然寻求安慰的看法同为霍桑与勃朗特所持观点.两部作品都探索了自然之爱与文明之爱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两位作家一致认为:现实中,文明之爱将最终获胜,因为社会对个人具有决定作用,没有人能够脱离社会的束缚;精神上,自然之爱独具魅力,虽死犹荣,生命的意义在于对自由和爱情的无限追求中,这也是浪漫主义作家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荷"是古今作家爱歌咏的对象,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对"荷"的歌咏可以从六个方面来分析歌咏"荷"之形态美;借"荷"写爱情;以"荷"表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以"荷"喻女子;借"荷"抒羁旅之愁;借"荷"的品质言志.  相似文献   

17.
英国现代女作家珍妮特·温特森的《时间之间》(2016)改编自莎士比亚戏剧《冬天的故事》,一经出版便广受好评。小说将故事背景置身于现代社会,用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写作手法,展现了主人公列奥寻找自我和救赎自我的过程。本文用创伤理论解读心理创伤的时间疗法,分析在寻找自我和救赎自我的过程中"爱"和"宽恕"的重要性。小说体现了时间、"爱"和"宽恕"的创伤治愈疗法的重要性,并重新审视人、社会、家庭及婚姻等诸多问题,探讨时间与创伤及创伤治愈的多重关系,思索创伤救赎中"爱"和"宽恕"的伦理内涵。小说《时间之间》就如何处理人际间伦理关系提出了新的建议,更为现代人通过创伤理论治疗和缓解创伤指明了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美学的初创时期,张竞生的美学观可谓独树一帜,他主张美"以用力少而收效大"为大纲,标举"关的人生现",力倡"美的社会组织法".坚信爱与美的信仰,宣称美与人的生命创造力密不可分,力图把日常生活提升到美的境界,使爱与美的主张贯穿于人生社会中.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通过宴会参与者对爱神不同的颂词,展示了关于爱的众多观点.爱能让人勇敢不畏牺牲,爱是美好品德之间的相互吸引,爱维持了大自然的和谐状态,爱是对属己之物的爱,爱也是对美的爱.柏拉图通过对这些观点的否定与整合,借助苏格拉底的叙述,最终为人们描述了爱的本质与功用.  相似文献   

20.
高尔基的《母亲》在结构上以尼洛夫娜的观感统领全篇,相应地,心理描写也就成为高尔基塑造这一人物的重要手段.在这一形象诸多的心理特征中,“爱”和宗教意识是构成尼洛夫娜心理基质的两个主要因素.它们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是尼洛夫娜性格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尼洛夫娜最鲜明的心理特征就是“爱”.随着这一人物精神的成长,“爱”作为一种心理因素又表现为从本能的需求到精神上的亲密的升华,大致经历了慈爱、友爱、自爱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