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闻一多的《红烛》、《死水》、《真我集》等三部诗作意蕴丰富,其整体可以勾勒为一座“红与黑”的诗歌殿堂,这是诗人与其诗歌的精神轮廓。诗人的心灵历史及心理特征在诗中显现了美育为上的救世情怀,其诗作具有“纯形”的诗美特征和沉郁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诗的王国,从《诗经》到《楚辞》,从汉乐府到魏晋南北朝民歌,从唐诗、宋词到元曲。诗歌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诗歌凭着它那高度凝练的、富有节奏感和跳跃性的语言,以及含蓄优美的意境,成为文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它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们的情感,启迪人们的思想,净化人们的心灵。孔子的“兴、观、群、怨”就肯定了诗歌的巨大作用。我认为语文教师应高屋建瓴,对诗歌采用诗化教育,将课本中的诗歌作为激发学生阅读诗歌和提高语文成绩的载体和催化剂。一、诗意地导入新课诗意地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扩大学生的阅读…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诗的王国,从《诗经》到《楚辞》,从汉乐府到魏晋南北朝民歌,从唐诗、宋词到元曲。诗歌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诗歌凭着它那高度凝练的、富有节奏感和跳跃性的语言,以及含蓄优美的意境,成为文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它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们的情感,启迪人们的思想,净化人们的心灵。孔子的“兴、观、群、怨”就肯定了诗歌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诗歌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质,对小学生进行诗化教育,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还可以使孩子们增加体验,培养语感和诗化的心灵,奠定其一生诗意的人性基础。教科版小学《语文》教材将诗的激情注入教学,巧用诗歌,激发兴趣,体验诗歌,展开想象,培养语感,运用语言,拓展表达能力,时时用诗歌的和煦春风熏染小学生,把语言艺术的珍贵雨露浸润到孩子们心灵的最深处,激发他们的激情,引起对诗歌美好的共鸣,营造处处诗化的氛围,其教学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对于他们丰富词汇、陶冶情操、增长见识、开发智力、实施素质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传统源远流长。从公元前六世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问世以来,诗歌这种文学形式一直经久不衰,深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唐代诗人那爱国忧民的情怀,战争年代中那激昂奋进、催人斗志的革命诗篇,曾教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习者。诗歌作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丽遗产,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6.
《诗经》时代,是一个生活即诗、诗即生活的时代。如果要让一年级的孩子重归《诗经》时代,特别需要保护"诗的生态"。在教学中,要通过"诗趣生活""诗意畅想"和"诗情养护"等系列微课程来营造浓郁的诗歌氛围,让诗歌和生活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养护儿童的诗心,让每个孩子都能拥健康、优美、卓越的心灵与精神。  相似文献   

7.
在诗是人生、人生即诗的诗歌观的指引下,诗人阿毛把自己的生命激情、经验认知、生活感悟、人生幸福融入到诗歌创作中,使诗歌成为传递诗人情感理想的精神寄托。诗集《变奏》无疑成为诗人阿毛个人记忆、文化经验和现实困境的表达体,呈现出社会嬗变过程中个体阵痛的心灵变奏。  相似文献   

8.
《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是先民思想的体现。儒家将《诗》列为经典,使后世人们常从儒学角度研究《诗》。实际上,《诗》产生于先秦,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常常出现《诗》的痕迹。道家的代表著作《庄子》无论在精神内涵上还是表现艺术上均可体现《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古老的《诗经》、《离骚》繁衍了后代灿若星辰的诗歌佳作。诗歌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价值,这是人们的共识。"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孔子提倡"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劳动者也重视诗的作用,"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是人类向未来所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  相似文献   

10.
诗歌是人的精神寄托和心灵安慰,诗不仅记录历史还清晰记录了人类所有的复杂感受。古往今来,没人能否定它对人类智慧的启蒙作用和对文明发展的卓越贡献。可不知从何时起,谈论诗歌已然成了一个不合时宜的话题。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却难掩人们思想、情感的困顿,步履匆匆的人们已很难有闲暇仰望星空;然而年轻的心灵需要善与美的滋养,如何安顿诗意的灵魂,如何用诗来进行正确的审美教育,让忙碌的人们真诚面对自己的内心,重建当代青年美好和谐的精神家园,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当认真思考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诗歌是阿拉伯人的史册,《悬诗》是蒙昧时期的一面镜子。从《悬诗》中可以看到蒙昧时期阿拉伯社会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本文从《悬诗》中分析蒙昧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和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2.
李商隐的《锦瑟》是中国古代文人诗中解者最多、聚讼最繁的一首。通过“以诗证诗”的考证和对诗本文的解读可以看出,《锦瑟》诗实际上是诗人自弹瑟曲的一次心灵体验的诗性记录。诗歌表达了诗人弹瑟前由瑟形、瑟貌引发的年华感思,弹瑟中由瑟声、瑟境激发的浸染着诗人之情、积淀于潜意识中之心象以及弹罢瑟曲对幻象幻境的思味和“惘然”而致的心灵感喟。  相似文献   

13.
诗歌是一种简练的文学体裁。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着社会生活,同时,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即所谓诗言志。《论语·阳货》中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我们可以从诗歌中得到熏陶,得到教益,也可以从不同的诗歌中,体味到作者的心灵和脉搏,直至产生深深的共鸣。  相似文献   

14.
春秋称《诗》之风对孔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教育理念上,使孔子重视《诗》的传授,以《诗》作为教学内容;二是在学《诗》目的上,使孔子重视《诗》的政治功用,重视《诗》在伦理教化、性情修养和增长见识方面的作用;三是在引诗、解诗的方式上,孔子也深受《左传》一类解诗性质的引诗的影响。春秋时代人们称《诗》时没有文本观念,而孔子却已具有朦胧的文本概念,他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时,要求他们注意《诗》作者的本意。可以说孔子诗教并非空穴来风,它是对春秋时代称《诗》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5.
苏煦雯 《语文学习》2022,(12):72-76
<正>集学者、教师、诗人于一身的叶嘉莹先生,以毕生之力传承中华诗词之美,成就若朗月当空,清辉万里。《叶嘉莹说诗讲稿》是中华书局“迦陵说诗”系列丛书中的一册,收录了叶嘉莹先生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在各地所作有关诗歌讲座讲稿。讲稿分为九个章节,中心线索突出,各部分阐释皆始终不离形象与情意之关系、兴发与感动之妙趣。叶嘉莹先生曾言: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在于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心灵。借助这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叶先生古典诗歌研究的精华,对深刻把握文学作品的价值、促进青少年精神成长也有助益。  相似文献   

16.
当人们常常提及诗歌的时候,实际上是指诗与歌,这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诗讲韵,歌讲调,很多时候诗都是可以当作歌来唱的。彼时,人们作诗以言事、言志,唱诗以抒情、吐意,在时间的流逝当中,一切诗歌流传下来,也就成了经典。入选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氓》,选自我国最早的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诗经》。[1]其原是指《卫风·氓》,这是一首上古民间歌谣,同时又可以理解为是一首长诗。  相似文献   

17.
李翠华 《教师》2008,(4):80-81
记得T·S·艾略特说过,诗歌代表着一个民族最精细的感受与智慧。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称为《诗》。在孔子的眼中,《诗》是具有多种社会意义和教育作用的教材。他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并称他的教育工作是“兴于《诗》”(论语·泰伯)。他说过一段话:“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关于“兴”的内涵,尽管历来说法不一,汉代孔安国解释为“引譬连类”,宋代学者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  相似文献   

18.
自然纯朴中见真诚──谈杨林勃的散文创作李玉莲杨林勃是承德近年越来越引起广泛注意的一位诗歌、散文作家。《散文百家》、《九州诗文》、《河北文学》、《山西文学》等多种刊物发表了她的散文近200篇,诗歌近300首。尤其是随着诗剿心灵的辐射》,散文集《采花归来...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一个诗国,诗歌创作的历史源远流长,诗歌欣赏也由来已久。吴季札观乐,即结合赏诗,孔子、孟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可以“知人论世”等,也与欣赏有关。魏晋以来,人们欣赏诗往往别有神会。梁代钟蝾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从文论的角度,探讨过诗歌欣赏问题。赏鉴诗歌已成为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但要正确、深入地欣赏诗歌,却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20.
《打工的九凤》是朱山坡写的一首关于诗人爱情的诗,但其中写的不仅仅是爱情,还写了底层边缘人物与文化精英人物所共同面临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这首诗和朱山坡的诸多小说在精神层面都相互指涉,通过底层人物的生存困境来揭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而这种精神困境在诗人身上具体表现为诗人与现实愈发紧张的关系。诗歌回归人的内心,通过人心灵隐秘地与现实联系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