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殖崇拜是一种世界性的普遍存在的原始文化现象,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这一文化构成了许多重要文化现象与思想理论的深层基础。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思想观念的两大源头——儒、道思想,其渊源,就是出于中国原始生殖崇拜文化。其中作为道家文化的创始人——老子,其“道”的哲学、美学思想的底蕴,是原始女性生殖崇拜文化。  相似文献   

2.
国粹派和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提倡者在诸多问题上的对立虽是不争的事实,但他们的对立并不是一种向西方学习的“趋新”与回归中国传统的“守旧”的对立,在向西方学习这一点上,国粹派和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提倡者一样也是“趋新”者,无非两者所“趋”之“新”有着显著不同罢了。当我们回首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进程时,国粹派、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派一样,作为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中的思想资源,理应受到我们的尊重。  相似文献   

3.
“五四”先进知识青年群体,留有一条明晰的思想升华的轨迹,构成文化品格跃迁的3个台阶:基础性的文化品格是忧患意识;实践性的文化品格是爱国主义;鉴别选择性的文化品格是接受并实践马克思主义。这3次跃迁影响了中国现代史的整个进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有"变"亦有"常","变"就是文化发展的变革性、阶段性,"常"就是文化发展的继承性、连续性。孔子论三代之礼的相"因"与"损益",符合文化发展之"变"与"常"的辩证法。自汉代始立的"三纲",并非中国文化所"因"的常道,而是汉儒为了适应"汉承秦制"作出的"损益"。在中国近代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从"中体西用"发展到"标本并治"乃至"重估一切价值","哲学"观念和进化论的引入对这一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中国文化,其常道并非"三纲",而应是崇尚道德、以民为本、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这也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的优秀传统,而我们也应在文化上作出与现时代相适应的"损益"。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电影如何降低"文化折扣",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在国际电影贸易中处于主动地位,这是中国电影的发展进程中不得不面对的议题。通过用冯小刚植根中国文化土壤的"贺岁系列"电影与其以国际配方制作的《夜宴》作对比,从文化亲缘性市场、电影题材的选择、文化价值观的适应性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国电影如何有效地降低"文化折扣"。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文学农民题材占有绝对优势,这一创作现象说明中国作家与农村文化有着割舍不断的血缘关系,从而构成了百年中国文学的一个基本主题即对农民意识的批判。从思维方式的农业文明特征、叙述方式的传统文化属性和介入现代工业文明话语的失败,也表现出百年中国文学农民话语写作对工业文明的漠然和阻隔。总结中国文学现代进程怠惰与滞缓的经验与教训,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催生了农民工这一群体,他们以"外来者"的姿态走进城市社会,从而引发了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背后凸显的是我国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融合适应过程。长久以来,我国城乡之间相互对立,随着农民工进城两种文化之间出现了冲突,并在交融的过程中逐渐适应。为此,通过从城乡文化间的调适的视角出发,对农民工的文化特质和形象做出分析,试图重新认识农民工这一群体,从而为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这一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催生了农民工这一群体,他们以“外来者”的姿态走进城市社会,从而引发了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背后凸显的是我国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融合适应过程。长久以来,我国城乡之间相互对立,随着农民工进城两种文化之间出现了冲突,并在交融的过程中逐渐适应。为此,通过从城乡文化间的调适的视角出发,对农民工的文化特质和形象做出分析,试图重新认识农民工这一群体,从而为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这一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学说,是从外国传入中国的。但是,它的传入,又是受到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包括传统文化发展进程的影响和制约的。下面,我谨就社会主义传入中国时,中国的政治、文化状况以及这种状况同社会主义传入的关系,作一简略的探析。社会主义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根据现在掌握的文献和材料来看,最早,包括开始时的片段接触,不会先于1871年(即巴黎公社出现);而作为一种科学的形态传入并且开始付之实践,则以1921年4月7日《共产党》月刊第三号刊载列宁的《加入共产国际的二十一个条件》为标志。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是经过许多先行者和先进人物将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才逐步传入中国,并蔚为一股强大无比的思潮的。在这近半个世纪里,中国的境况怎么样?中  相似文献   

10.
人力车夫是近代出现的一个职业群体,中国现代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把这个意象逐渐强化和丰富起来,使其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仅仅是作为从事一种社会职业的人而存在,也是中国现代文明进程中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11.
在全面移植和模仿中国文化的日本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前期,不仅魏文帝曹丕的"文章经国"思想成为其统治者的兴邦治国理念,且官学教育中的汉诗文教育也盛极一时。随着中国文化影响的削弱,"文章经国"思想受到日本文化本土化风潮的冲击,并最终导致官学教育中的汉诗文教育的衰落。这昭示着日本文化和教育民族独立进程的开始。  相似文献   

12.
张蓉芳 《文教资料》2013,(32):53-55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由农村进入城市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文学忠实地记录了这一切。本文采取文学与文化研究中的身份认同理论,采取社会语境分析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新时期以来文学文本申的城市外来者的身份认同危机原因进行分析,探求在社会转型期多元文化的碰撞下,城市外来者精神焦虑和心理的艰难蜕变,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杜会和文化问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3.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的广泛传播是公元前3500年左右发生的重要文化现象。有学者因此提出可以简称为“彩陶中国”的观点:强调庙底沟类型及其所在的“中原”地区领先于周边地区的强大核心地位;强调彩陶的传播是促成当时发生的各地区文化整合浪潮的即使不是唯一、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依据新发现的考古资料,提出各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呈现“满天星斗”的态势,庙底沟类型并未显示出特殊的核心地位;彩陶是当时被广泛交流的各种文化元素之一。彩陶的广泛传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易于被模仿,可以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特性。“中国相互作用圈”是比“彩陶中国”更恰当的描述史前中国的最佳模式。论文提出,只重视彩陶的传播,以彩陶为中原文化区最重要的文化要素,会造成对中原地区作用的低估,强盛的庙底沟类型在相互作用圈中传播的内容应该远比彩陶丰富。对大型公共建筑的重视、对公共事务的关注以及注重实际和世俗生活的文化取向等要素才是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最重要的内核,也是对中国文明化进程最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文学批评的发展进程中最突出的转向是从早期“文本批评”到后期兴起的“文化批评”。而在这一嬗变与突破中不可忽视的是解构主义理论所起到的继承与开拓作用。其强烈的否定与批判色彩,继承了解构思路,使具有多元性、跨学科视野的“文化批评”最终成为了主流和强势话语。这一转向不仅是文学史发展的自身规律的体现,而且是文本、文化、社会背景发生重大转折后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面对外来文化的挑战,近代的中国和日本分别进行了洋务和维新的运动。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差别,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最终落后于日本。导致这种差距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和思想原因,分析和探究这些原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艺术话语权是中国艺术遭遇西方话语霸权所出现的文艺理论新问题,当代中国美术的“话语权”如何建构,中国绘画要想获得世界范围内的成功,除了高度的敬业精神,更需要“特有样式”,以展现“异域”文化的奇观效果。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不可回避的便是文化强势国家推行的文化霸权策略,我们的绘画现在已经没有在西方话语权中生存,而是在市场话语权中“被动”生存。在追求“大众化”的进程中,让中国传统的艺术魅力获得回归,从意境的生成中获得当代绘画的全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祝郁 《上海教育》2013,(4):162-163
从“快马加鞭”到“快马无鞭”,这正是迎中管理的历程。在这一进程中,制度规范着行为,行为形成了习惯,习惯培育着传统,传统积淀成文化,文化又返回来润泽制度。  相似文献   

18.
吉安舞龙文化历史悠久.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历史的进程中,体现了独特的文化魅力。本文通过对吉安“舞龙文化”现状的研究。探讨在现代文化冲击下的吉安“舞龙文化”的发展.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这一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9.
从五四时期开始,西方文化中心论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心论便开始论争,这论争一直持续到面临世纪之交的今天,“西学派”和“国粹派”的片面性日益昭彰,形成僵化的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模式,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中国现代化进程,更不能迎接新世纪的到来。然而,一个民族不能一日没有思想,一个国家不能一刻没有文化。在世纪之交的时刻,如何建设富有生气的中国文化?本文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会通中西”,走一条批判地借鉴古今中外一切有价值的文化成果,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创造性整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上个世纪初的文化运动以及其后的“文化大革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予以否定,民族文化的传承受到影响。随着中国国门的打开,西方文化犹如潮水一般涌入。它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文化观和价值观、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由于在许多场合下中国民族文化的“不在场”或声音微弱,西方文化逐渐渗入到中国文化的肌体,并占据了上风。同时,也开始了对中国文化的殖民。先是“他者殖民”———西方文化对中国强行殖民,此时的中国尚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尚有反殖民之举;而后是“自我殖民”———中国文化在无意识之中已接受了西方文化,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