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间信息技术减灾应用及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简要介绍了我国灾害形势和灾害管理需求,强调了环境与减灾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国家防灾减灾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其中环境与减灾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由在轨稳定运行的4颗光学卫星和4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组成,并根据业务需要进一步增加高轨、敏捷等成像能力,目前第一阶段“2 1”星座已经成功建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家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无人机监测站合作机制、卫星遥感数据减灾合作共享机制和空间信息服务框架,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利用环境与减灾小卫星数据以及国内外合作机制,把遥感等技术有效应用到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澳大利亚火灾等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的响应中。最后针对当前防灾减灾领域应用与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北京残奥会开幕的同一天即2008年9月6日,长征二号丙改造型运载火箭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起飞,以一箭双星方式将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先后成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运行。从此,我国有了两颗环保减灾卫星。  相似文献   

3.
《发明与革新》2014,(2):48-48
去年底,我国首颗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一“高分一号”卫星正式投入使用。“高分一号”卫星是我国首颗寿命大于5年的低轨遥感卫星,也是国家重大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中的首星,它的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国产化迈出了决定意义的一步。它将在国土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4.
卫星遥感资料DVB—S广播应用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6月,西藏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建成了DVB-S卫星遥感资料广播应用系统,该系统的建成,将极大的解决目前海量资料的共享难题,以较小的成本投入,最大限度地获得多颗遥感卫星资料,将使我们的卫星遥感资料的获取和应用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本文主要介绍了该系统建设的目的、总体结构、功能、软硬件等,为本地区环境和自然灾害监测等感兴趣的地县级用户业务投入提供了样板.  相似文献   

5.
环境减灾卫星具有适合中等比例尺研究的空间分辨率,重访周期短,覆盖宽,相对国外卫星数据更易于获取,在宏观监测中应用日趋普遍。对环境减灾卫星进行波段组合的效果,直接影响目视解译和研究对象的提取。通过最佳指数法衡量环境减灾卫星数据的波段组合方案,结合影像光谱特征,确定环境减灾卫星数据的最佳波段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卫星遥感应用技术的发展,运用卫星监测林火的高科技手段已成为目前森林火灾监测的重要方法之一。为更好地巩固和发挥其在林火预警中的优势地位,结合近年来从事森林火灾卫星监测的实践,分析了卫星监测林火的基本原理和数据的接收、处理及判读方法,为提高卫星林火监测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章简要介绍了伪卫星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情况,详细论述了伪卫星增强GPS定位技术应用于变形监测的三种模式和伪卫星应用的几个主要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卫星工程的发展迫切需要卫星气象的支持,卫星气象的研究更大的意义在于卫星工程的完善。卫星气象涉及面比较广,总览各个气象领域,像陆地、海洋、大气的卫星监测需要卫星气象的技术支持。卫星气象在卫星工程中的监测作用越来越显著,需要结合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对卫星气象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再处理,给卫星工程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本文重在研究卫星气象的发展,以及对卫星工程带来的重大助益。  相似文献   

9.
日前,"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环境应用系统工程"项目在京通过验收。验收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表示,卫星环境遥感业务化运行平台的建成,形成了覆盖水、大气和生态环境的遥感监测能力,实现了大范围、全天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遥感技术在国际上兴起,自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以来,中国开始进入空间时代。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遥感在我国也受到高度重视,得到快速发展。我国已形成了自己的遥感卫星系列,如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资源卫星、环境与减灾卫星等。灵活、机动性强的航空遥感也在应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遥感应用是我国发展遥感科学技术的重点,30多年来遥感在我国成功地应用于国家土地资源调查、农作物和森林监测、地质矿产调查、城市发展监测以及海洋和海岸带资源调查等。在洪水、旱涝、林火、地震以及相关的气象和地质灾害发生期间,遥感总是起到关键作用。遥感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信息支撑。文章将在上述方面进行简要论述,以窥我国遥感发展之一斑。  相似文献   

11.
文章简要介绍了伪卫星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情况,详细论述了伪卫星增强GPS定位技术应用于变形监测的三种模式和伪卫星应用的几个主要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世界许多地方地震多发,利用卫星监测乃至预报地震,已成为研究的重要领域。目前,世界各国监测地震的主要手段是地面台站观测。受观测环境、生活环境等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国境边界、海洋、高山、原始森林等地区建观测台比较困难,现有的地面观测台站受干扰也越来越严重,这些都会导致地震监测区域出现空白点和观测资料不足。对地观测卫星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全球性、周期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中国人》2012,(23):46
北京时间11月19日清晨6时53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顺利点火腾空,以一箭三星方式,将"环境一号"C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并成功搭载发射了一颗新技术验证卫星和蜂鸟试验载荷。"环境一号"C卫星是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将与2008年9月成功发射的"环境一号"A、B卫星组成环境与灾害监测  相似文献   

14.
在对人类造成严重威胁的多种自然灾害中,干旱灾害是发生最频繁、危害最广泛的灾害之一。大规模的干旱往往可以使大范围的农业长期绝收。干旱发生频率较大现代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人类准确有效地监测干旱灾害的发生和发展并评估其影响,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干旱遥感监测的本质是监测土壤水分含量,通过土壤含水量的多少和分布来反映干旱的程度和分布范围,对农业生产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7):I0004-I0004
加拿大专家说,预定在下周一从印度升空的两颗加拿大微型卫星,如果早些发射的话,或可减轻陨石雨袭击俄国所带来的灾难,因为其中一颗卫星正是专门用来监测小行星的。  相似文献   

16.
气象监测是我国社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各种自然灾害的监控也是气象监测的一个方面。雷电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现象,加强雷电监测,可以有效地预防雷电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本文对气象防雷检测工作的相关措施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气象防雷检测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冯蜀青  伏洋 《青海科技》2002,9(4):49-51
本文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玉树州囊谦县2002年4月6日至9日发生的草场火灾进行了监测,对火点的识别、火区的定位和过火面积进行了估算,火区的定位和过火面积的估算与实际调查情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大众科技》2008,(11):5-6
中国国家航天局近期向媒体发布消息称,中国9月上旬以一箭双星成功发射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简称‘环境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A、B星,现已成功建立起星座系统,并转入应用评价阶段。预计未来两个月,该小卫星星座系统完成在轨测试评价工作后将正式交付使用,转入业务运行阶段。  相似文献   

19.
2001年8月18日,在北京,专门从事小卫星系统研发、系统设计、系统集成以及在轨支持服务的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东方红公司”)璀璨出世。随后,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第一组空间环境探测卫星、第一个小型光学遥感卫星星座、第一颗公益微小卫星、第一颗立体测绘卫星在这个充满生命力、富有创造力的集体中孕育.在一位位敢吃苦、甘奉献的东方红人手里诞生。十余年来,东方红公司先后研制发射了41颗小卫星,目前在轨卫星数量达到36颗.约占我国在轨卫星总数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20.
动态     
《科学中国人》2022,(7):6-9
中国首个海洋监视监测雷达卫星星座正式建成自然资源部消息,4月7日7时4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一颗1米C-S A R业务卫星。这一卫星是我国第二颗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业务卫星,可与已在轨运行的首颗1米C-S AR业务卫星及“高分三号”科学试验卫星实现三星组网运行,卫星重访与覆盖能力显著提升,标志着中国首个海洋监视监测雷达卫星星座正式建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