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京西古道传统民居雕饰艺术有着深厚的民俗内涵、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和朴素自然的艺术特色,体现了京津冀地区传统民居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是北方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建筑形式、民俗内涵和艺术特征等方面对京西古道传统民居雕饰艺术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深入了解京西古道的传统民居文化,为进一步保护京西古道的文化遗存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京四万寿寺     
戴承元  陈良学 《寻根》2008,(6):72-76
漫步北京城西紫竹院附近的昆玉河畔,远远即可看到一座古柏参天,气势恢宏的古寺,那便是被称作“京西小故宫”的万寿寺。万寿寺位于西直门外西北七华里处的苏州街东北侧,即明清时的长河广源闸西侧,是一处清幽、肃穆的皇家庙宇,也是一个集寺庙、行宫、园林于一体的佛教圣地。  相似文献   

3.
一位台湾年轻艺术家在北京城铁的望京西站门口上了一辆出租车,司机听说他要去 798工厂大为兴奋:“你是画画的吧?”……“那你肯定很有钱了?”……“我知道,现在画画的能挣很多钱!”  相似文献   

4.
黄羊山(又名黄阳山)因有黄羊繁衍出没,黄伯阳曾隐居而得名;位于京西北150公里处的河北省涿鹿县;浦北长5公里,东西宽2.5公里;属燕山余脉。山上森林茂密,珍稀动物繁多,北方溶洞千姿百态,钟乳石惟妙惟肖,人文景观古朴典雅,各种传说经久不衰。走进自然黄羊山海拔1,563米,森林自下而上呈带状分布,是京西北永定河上游的一道绿色屏障。沿崎岖的小路上山,先经过上千种草本植物和灌木交错生长的万亩山坡,这里每逢春夏,野玫瑰、山丹花等各种五颜六色的山花争奇斗艳,简直是花的海洋。半山腰处是骰木、枫树等600多种落叶乔木,每逢秋…  相似文献   

5.
京西万寿寺     
戴承元  陈良学 《寻根》2009,(6):72-76
漫步北京城西紫竹院附近的昆玉河畔,远远即可看到一座古柏参天,气势恢宏的古寺,那便是被称作“京西小故宫”的万寿寺。万寿寺位于西直门外西北七华里处的苏州街东北侧,即明清时的长河广源闸西侧,是一处清幽、肃穆的皇家庙宇,也是一个集寺庙、行宫、园林于一体的佛教圣地。  相似文献   

6.
京西万寿寺     
漫步北京城西紫竹院附近的昆玉河畔,远远即可看到一座古柏参天,气势恢宏的古寺,那便是被称作"京西小故宫"的万寿寺.万寿寺位于西直门外西北七华里处的苏州街东北侧,即明清时的长河广源闸西侧,是一处清幽、肃穆的皇家庙宇,也是一个集寺庙、行宫、园林于一体的佛教圣地.  相似文献   

7.
學人寄語     
<正>"我從哪裏來、我到哪裏去"一向被認爲是西方哲學的基本問題。而京西大覺寺留有兩塊懸匾,其上是乾隆手書"無去來處"、"動静等觀"。如果來與去、動與静了無分别,"我從哪裏來、我到哪裏去",自然要化約爲"我從來處來,我到去處去"。"無去來處"的中國式轉换實在是意味深長,它并非取消了西方哲學的問題,却可能化  相似文献   

8.
秘密     
有一天,一个正在当小学老师的朋友讲了一个小男孩的故事。 他7岁,上小学二年级。他有一双非常水灵的大眼睛,乌黑的、不谙世事的、清澈的眼睛。凝视他的眼睛的时候,老师常常会有一种错觉,以为那里面正含着眼泪,像一潭水似的,晃动着,但不涌出来。  相似文献   

9.
基层化工作身居务抓落实化工作任务的第一线,是化工作新政策、新观念、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能否实现、能否有新发展的关键和基础,只有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化精神生活”这个中心,本着新形势下“敢想新问题、敢出新点子、敢闯新路子”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一项工作一项工作地抓落实,扎扎实实地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去认真完成,我们的化工作才会有成效,我们的化事业才会有希望。那么,作为基层化工作如何才能抓好落实工作呢?笔从多年的农村基层化工作实践出发,认为应从以下“五要”人手,切实抓好基层化工作的落实。  相似文献   

10.
在剑桥,与大家上课的教室相比,图书馆倒像是更为重要的课堂。一周内不见得每日都有课,有课也不过三四个小时,但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借书还书、复印打字,算下来却占了一天中的大半时间。学会利用图书馆是一门大学问。剑桥大学的图书馆系统纷繁复杂,每个系或研究所都有自己专门的图书馆,31座学院也都建有或大或小的图书馆。不过最有名望的还属藏书丰富的大学图书馆,据说英国每出版一部新书,都会送一册到这里收藏。  相似文献   

11.
沈琨 《寻根》2002,(1):47-53
这是明嘉靖年间,兵部右侍郎吴喻时过晋公祠留下的一首怀古诗。晋公祠是唐朝宰相裴度祠堂。裴度封晋国公,故名。晋公祠位于今山西运城闻喜县城东门外,诗中所谓“黄河水曲太行巅”也。  相似文献   

12.
培田村     
李玉祥 《寻根》2001,(4):73-76
一个仅有1000多人的小村,竟然有20座祠堂,5座书院,4处庵庙道观,30多处明清住宅,1条千米古街——这就是有着“民间故宫”之称的培田村。  相似文献   

13.
宏村     
李玉祥 《寻根》2001,(3):74-77
安徽黟县宏村距县城10公里,是古代先人依据仿生学建造的“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四蹄屋为身”的“牛形群落”建筑群。2000年与西递村一起被联合国教科组织确定为世界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Aquarter of century ago, Shenzhen was just a small township bordering with Hong Kong, with only a tiny population of 30,000.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was launched in 1979, Shenzhen has been designated as a special economic zone and has seen a startlingly high speed of economic growth. As the fastest-developed, newly-emerged metropolis in the world and probably the largest venue for architectural experiments, Shenzhen has seen its GDP rocketing by 1500 times within a short peri…  相似文献   

15.
郑东军  赵凯  张峰 《寻根》2006,(3):136-139
任村位于河南省林州市西北部,太行山支脉林虑山北端,周围环山,处于著名人造天河“红旗渠”畔.据《任村志》记载,该村始建于元代至正五年(1345年),当时有任氏兄弟从河北邯郸迁到此地落户,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设立集镇.因交通便利,商贾云集,历史上就有“卫弃之而弱,晋有之而霸”的战略位置,至今留有许多文化古迹和遗址.抗战时期曾作为八路军总部豫北办事处所在地,红旗渠著名景点“青年洞”、“分水岭”、“洛丝潭”等均在任村境内.  相似文献   

16.
凝公  涂重航 《寻根》2003,(2):102-103
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的庙沟河畔,有一著名的“台湾村”。该村陈氏家族的始祖依那思罗,系台湾高山族人,于300多年前自台湾到此屯垦定居,发展繁衍至今。在依那思罗去世百余年后的清同治年间,发生了台湾高山族人前来“觅亲祭祖”的一桩事,被当时陈道平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载入家谱内。邓州市“台湾村”陈氏家族现已发展到第13代,42户,200多口人,自1983年在市台办工作的涂征于《中国建设》杂志发表了“中原的台湾村”一文以来,一些新闻媒体时有报道。但因陈氏始祖的墓碑、祠堂早年被毁,加之长期以来的政治因素所致,缺乏实物和文字根…  相似文献   

17.
穆昭阳 《寻根》2010,(3):119-121
2009年一个炎炎的夏日,我们躲开了武汉的酷热,前往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中营乡做社会调查,来到了一个从外迁入并定居于此的村落—三家台蒙古族村。这个村子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的一支,元末明初的时候,为躲避朱元璋的追杀,逃至湖北鹤峰地区,  相似文献   

18.
胡毓骅 《寻根》2003,(3):89-93
江村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皖南旌德县白地镇境内,原为古旌德的二十一都,辖五社,方圆十里,紧临205国道,距世界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黄山仅37公里,与胡适的家乡绩溪县上庄仅一山之隔。江村村后有座金鳌山,因此又别称“金鳌”。千百年来,江氏子孙在江村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勤劳耕读,苦心经营,使江村在明清时期出现“同村居者以万计”的盛况。尤其是经过乾嘉盛世,江村更加兴旺发达。当时旌德县人口50万,而江村人口就达8万,占了旌德县人口的1/6,成为全县最繁华的经济文化区,号称“小杭州”,在旌德县乃至皖南的历史上都留下灿烂的一页。江村的…  相似文献   

19.
江平 《寻根》2005,(3):62-66
婺源,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建县,地处皖、浙、赣交界之灵秀山区,千峦献奇,万谷汇碧,田野、茶园、溪瀑、竹树环绕村落,古桥,古道、古宅、古墓散布乡野,如诗如画。婺源近年来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AAAA级旅游区,已经渐为人知;而最知婺源的,莫过于生于斯长于斯、离乡后魂牵梦萦于斯年年归游于斯的游子。  相似文献   

20.
顾炳枢 《寻根》2005,(3):44-48
至今仍流传于一些民族地区的傩舞,作为人类早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活化石”,传递和延续着古老的文化信息。这种不死的人文精神,折射出人们对自己民族的文化生态的深深眷恋。保存在青藏高原东部同仁县年都乎村的“於菟舞”,就是这样一种古老、特色而又极富生命力的珍贵古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