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茂森 《四川教育》2021,(2):43-46,48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走出低阶思维的误区,运用“激趣诱思——善导促思——巧练提思”的数学思维训练模式,唱好课堂教学“三步曲”,形成“三层四步”的行动路径,让学生多动脑、勤动手,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进而达成“为学会而学,为未来而学”的发展愿景。  相似文献   

2.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常常是由问题开始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由疑而思,由思而断,追根寻底,释疑求真,才有可能使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创设质疑情境,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  相似文献   

3.
科学教育中提倡“做中学”,而“做中学”要求学生在动手的同时更要多动脑。多动脑就是要求学生能勤思考,学会先思后行,学会行后反思。所以科学课中“做中学”活动更要体现“思”。  相似文献   

4.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常常是由问题开始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由疑而思,由思而断,追根寻底,释疑求真,才有可能使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创设质疑情境,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一、鼓励学生质疑由于受原有“教师传授,学生接受”教学方法的束缚,学生中形成了迷信书本、被动听讲、被动回答问题的呆板局面。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建立民主、平、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极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教学过程中的紧张感和虑感,鼓励学生大胆质,发表自己…  相似文献   

5.
李晾 《考试周刊》2010,(56):71-72
所谓设疑.就是把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让学生去思考。宋朝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设置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引思,以思解疑,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在编制这些问题时,要多动脑筋,尽量编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一听到问题,就都想一试锋芒。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讲究教法、注重启发、诱导思维,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思考问题、探索真理的情趣之中。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呢?一、设疑布障引趣、激发学生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趣才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才能使学生去主动探求知识、故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疑布障引趣,能激发学生思考。二、融洽师生关系、激励学生勤思善问尊师爱生、教学民主是社会主义教学的特色,教师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又要尊重学生;对学生耐心教诲,热情帮助,精心培育。教师是教者,但又不能以教者自居,要虚心倾听学生意见,创设民主和…  相似文献   

7.
“教是为了不教” ,就是要求教师要当个好向导 ,善于把学生引进门 ,带上路 ,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 ,独立实践。一、引导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 ,“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 ,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 ,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质疑 ,作为一种能力 ,需要教师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引导。首先 ,教师要启发诱导 ,培养学生“敢问”。其关键在于教师要爱护、支持学生的这种热情 ,不能泼凉水。对于肯动脑、积极问答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对学生提的每一个问题 ,教师都应认真对待。既不能因为问题没有什么意义而不屑一顾 ,也…  相似文献   

8.
质疑,是思维广阔而深刻的表现,解疑又是进一步探索的开端。没有疑问,则不思、不得。反之,只要多读、勤思,就会有疑。那么,怎样解疑?一是要问,二是要思。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读中质疑,读中解疑。  相似文献   

9.
大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由此可知,“思”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思”又源于“疑”。这就要求教师将“疑”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疑问进行相机诱导;可以以质疑为切入口展开教学,紧扣重点语段词句,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质疑;可以展开合作探究,借助个人的力量和集体的合力释疑;可以借疑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相似文献   

10.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朝朱熹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质疑是催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疑而后思,疑而生变,疑乃创造性思维之根本!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设疑激趣,以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战场,下面就此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一、善于激疑,教人思维。教师在设计课堂激疑时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思”。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有意识、有计划地采用多种激疑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很多,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而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因此,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小学语文素质的教育,就必须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预习引疑,在培养良好读书习惯中发展创造性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是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阅读文章,在阅读中产生疑问,而疑问又促使其进一步思考、探索,解决疑问。这就是一个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反复循环的思维过程。而且提出的问题质…  相似文献   

13.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增强学生认知能力的有效形式,在政治课复习过程中,老师通过大胆设疑,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积极行动,培养学生“勤思”习惯;在构建知识体系中使学生“会思”。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充分证明了“质疑”的重要性。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实施“质疑”的方法,以疑引思,以思解疑,由浅入深,由此及彼来理解抽象理论,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较好教学效果。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既问题,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个乐学善…  相似文献   

15.
化学实验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 ,要结合本学科特点 ,以实验为中心 ,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通过化学实验启发学生由“观”生“趣”、由“趣”生“疑”、由“疑”导“思”、由“思”得“知” ,既开发学生智力 ,又培养学生能力。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应牢牢把握以实验为基础这一重要环节 ,通过实验去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1 明确实验目的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在实验教学中 ,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实验现象琳琅满目 ,学生情绪亢奋 ,实验做完后 ,学生只记住他最感兴趣的实验现象 ,而不明…  相似文献   

16.
“创新”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良好的创新教学策略是维系着学生求知的动机,兴趣的感染,积极性的调动。因此,教学时,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一些学生力所能及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努力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学生创新能力训练。 一、创设质疑策略,思考中建立创新知识 创新意识始于积极思维,始于质疑提问。俗话说:“学贵知疑,教贵质疑”。“疑”是探索的起点,有“疑”才能有“思”,“思”是创新的钥匙,是探索的动力。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  相似文献   

17.
汤耀武 《学周刊C版》2023,(7):130-132
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学习乃至今后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对学习活动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而不良的学习习惯则会严重阻碍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中善于从多方面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课上记笔记的习惯、勤思多问的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自主阅读习惯、写日记的习惯和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相似文献   

18.
思维作为智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促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思维训练呢?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点明了思与学的密切联系。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认知冲突、设疑、解疑,点燃思维的火花。  相似文献   

19.
政治课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使学生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再不断创新,不断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 创造一个充满问题的学习情境 一般的思维过程是从提出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在课堂上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不断地设疑、激疑、解疑,形成有疑——有问——有思——有解的积极思维的过程。要通过教师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悬念,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为学患无疑,疑则进”。如在讲“民族的形成及基本特征”时,可联系现  相似文献   

20.
思维作为智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促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思维训练呢?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点明了思与学的密切联系。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认知冲突、设疑、解疑,点燃思维的火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