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情真挚",是作文特别是记叙类文章成功的关键因素。一篇感情真挚的作文,往往能触动心灵,使人产生情感共鸣。刘勰的《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意思是,只有用真实、饱满的情感直叩读者心扉,文章才具有内在的魅力和情感的张力。何谓"感情真挚"?即在文中自然地表达真实感受,流露真情,而非虚情假意。作文做到"感情真挚"并不难,只要用好以下"三招"。第一招:记述真事,抒发真情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即,作文一定要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但一些老师只是空泛地让学生读出感情,或是用枯燥乏味的课文分析代替学生的感悟。要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归根到底要回到"读"的方法指导上。  相似文献   

3.
正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多次出现"朗读"一词,在"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提出各个学段的朗读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3~4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中再次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  相似文献   

4.
著名的特级教师王崧舟曾经说过:"谁都知道,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这是王老师语文教学的感言,也是王老师语文教学的经验积淀.王老师在语文教学课上,善于以情激情.引导学生以读悟情,显示出了他独特的教学风格.  相似文献   

5.
付珍岩 《山东教育》2011,(28):33-34
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总得读,读那些感情充沛的课文和片段,一定要充分发挥读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在四个教学段对于阅读教学的目标表达中,有一个目标始终不变而且贯穿始终,那就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关于朗读的要求是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三个学段朗读目标具体表述的时候,还是略有区别的。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学习用"到"用"再到"能用",在具体达成度上是有不同要求的,这里面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在现实教学中,老师对不同学段的朗读要求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对孩子的朗读是以"有感情地朗读"为评判标准的,尤其是低段学生的朗读拔高要求,过高的要求使得课堂的朗读教学变得急躁、盲目、无所适从。基于低段年级的朗读现状,从正确朗读的角度,阐述低段学生有效朗读指导的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更好地达成语文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7.
方飞 《教师》2009,(23)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朗读在低中高三个学段中分别作了这样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正力显了新课程提倡的"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相似文献   

8.
孩子们的心是一片海,宽广而深邃。一石投下,可能悄无声息,也可能溅起一片涟漪。老师的引导就是这块石,等待着你去发现这片海洋的宝藏。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我们说,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被感情去融化。文本不是无情物,学生不是没有感情的生命。语文课堂本就是个充满感情,注重情感教育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1~9年级各阶段朗读训练都有明确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第三学段(5~6年级)到第四学段即初中各年级提出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学习"到"用"再到"能用"虽用词略有差别,但真要落到实处、训练到位,不下真工夫是不行的.  相似文献   

10.
<正>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课堂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种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一、营造气氛,以"情"导入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富有感情的表述,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的情境之中。日本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感情,  相似文献   

11.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1~9年级各阶段朗读训练都有明确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相似文献   

12.
"一只箭向老虎飞来"——情节曲折——用"主动牺牲自己,挽救对方生命"诠释"朋友"。此文还需要升格:将阿朋"发箭射向老虎"展开写;用省略号取代文末的"把阿朋咬死了"——表达"悲痛得说不出话"的感情。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因此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的能力,引导学生有效朗读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体悟文本,把握基调。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感情态度、感情色彩,也就是感情基调。它是朗读一篇课文的基础。如果我们能体会把握好文章的感情基调,确定用什么样的情感  相似文献   

14.
<正>《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写作目的的第二条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写自己想说的话,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表达真情实感,不夸饰,不矫情,体现求真求实的书面表达基本原则。那么,怎样进行叙事类记叙文教学呢?一、真情实感的流露必不可少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得罗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巴金坦承:"我不是用文学技巧,只是用  相似文献   

15.
<正>张洁的《拣麦穗》是一篇美文,作者用她独特的艺术魅力,从旧时农村姑娘拣麦穗的特定风情写起,描述了两种梦想及其破灭:一是姑娘们拣麦穗时的梦想和梦想的破灭;二是"我"的梦想和梦想的破灭。文章着力要表现的是卖灶糖的老汉和"我"之间纯洁的感情,借此抒发对美好事物逝去的忧伤和惆怅。鉴赏这篇文章,学生理解不了卖灶糖的老汉和"我"之间纯洁的感情,认为这种感情是一种畸形的男女之爱情。怎样正确认识这种感情?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相似文献   

16.
<正>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也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新的语文教材重大改动之一就在于强化诵读,明确地增加了背诵的数量。由此可见,朗读在整个语文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视的地位。那么,如何应用有感情地朗读来优化小学语文教学呢?一、应用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说,我认为语感  相似文献   

17.
朗读即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富有感情地读出来,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阅读方面提出了同一个要求,即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也逐渐重视起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尤其是如何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笔者认为,要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就要夯实学生的朗读基础,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注重拓展文章的背景知识。一、夯实学生的朗读基础朗读的总体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而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低、中、高学段作了进一步的细化,分别用"学习用""用"  相似文献   

18.
《拿什么"感动"阅卷老师》":感动"阅卷老师的方法有很多种,用不好就会弄巧成拙、得不偿失。闫会才老师认为思想、感情、构思和语言最重要。我们觉得有道理,您说呢?  相似文献   

19.
难忘亲情     
<正>小时候,我曾经自豪地向小伙伴们说:"我妈是世界上最美的!"稍大时却含蓄地说:"我妈是世界上最好的!"这个"好"字到底包含着多少感情,这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  相似文献   

20.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新课程"阅读"教学各学段的第一核心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们认为,第一要务是搞清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逻辑起点:一、文本的刺激;二、情调的反应。只有朗读的逻辑起点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才能定位准确;只有朗读的逻辑起点高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才能高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