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察学龄前流动儿童行为问题的现状及其与父母婚姻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和Olson婚姻质量问卷对学龄前流动儿童及其父母进行了测查。结果:(1)学龄前流动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32.6%;(2)行为问题组和行为正常组儿童的父母婚姻质量在过份理想化、夫妻交流、解决冲突的方式、经济安排、子女和婚姻、与亲友的关系以及角色平等性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3)学龄前流动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婚姻质量呈显著负相关;夫妻交流、子女和婚姻两个因子对学龄前流动儿童的行为问题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结论:学龄前流动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婚姻质量之间关系密切,婚姻质量越低,学龄前流动儿童发生行为问题的概率就越高。  相似文献   

2.
儿童的行为问题在近几年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儿童社交的退缩行为属于较为严重的儿童行为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矫正和预防学龄前儿童社交退缩行为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那么采取何种方法可以让学龄前儿童在娱乐、自然、不受束缚的状态下使儿童社交问题消失、退化成为学龄前儿童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议题。人们发现体育游戏对于矫正学龄前儿童社交退缩行为具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Conners父母问卷对441例4~5岁学龄前儿童的行为等问题进行调查后,抽取部分儿童进行干预,并调查干预后的效果.结果:学龄前儿童行为异常检出率为11.56%,其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干预后儿童行为问题得分显著低于干预前.结论:应采取适当的心理和社会干预措施,以提高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行为问题是指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问上都超过了相应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通常包括一些妨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一个人心理上的异常或失调大多源于儿童早期阶段,因此学龄前儿童时期的行为问题不仅会防碍学龄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可能影响学龄前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等一系列的活动,甚至会延续和发展为成年期的心身障碍或疾病。近年来,  相似文献   

5.
学龄前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如何保证其营养充足均衡,促进其健康成长是营养学界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学龄前儿童生理特性及对营养的需求、目前存在的营养问题现状及其饮食行为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解决方案,以保证学龄前儿童的营养需求,促进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儿童单纯性肥胖人数不断增加,已严重威胁儿童身心健康,学龄前儿童是肥胖发生的敏感期,应将预防儿童单纯性肥胖放在学龄前期。作者对某幼儿园儿童进行了健康体检,发现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病率逐年增长。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是膳食结构不合理、不良的饮食习惯、遗传因素、家庭生活方式和育儿观念。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儿童心理问题已成为重要的、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2004年黑龙江省大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对2000名小学儿童和学龄前儿童调查发现:有30.3%的儿童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其中40%存在情绪不稳定,适应性不良,学习压力感过强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龄前儿童越来越受世人关注,尤其是发展和培养儿童健康人格,预防心理行为的问题方面。近年来学龄前儿童多动症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解学前儿童的多动倾向及相关影响因素,本研究以邯郸市幼儿园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针对邯郸市幼儿园大班幼儿的多动倾向的现状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综合、整理,从而得出结论,提出可操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了矫正学龄前儿童的社交退缩行为,我国幼儿教育领域需要一套符合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特征的应对方案,并且应使学龄前儿童适应该种教学方案,使学龄前儿童在潜移默化中矫正社交退缩行为,消除与社会接触的紧张感。经过调查,体育游戏是一类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的研究,是在基于学龄前儿童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并能帮助教育工作者理清教学脉络。  相似文献   

10.
专业康复训练,可以补偿和改善学龄前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身体功能,提高其生活、学习质量,帮助其融入社会。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特殊教育中心与两所幼儿园合作开展学龄前自闭症系障碍儿童融合教育的研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双模块课程设计实践研究,寻求学龄前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问题行为的解决策略,做沟通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桥梁。实践证明,康教结合的训练模式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与家庭环境的关系,采用3~6岁幼儿心理健康测量问卷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对湛江市1441名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3~4岁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最高;(2)学龄前女童心理健康发展总体状况比男孩好;在3~4岁时,男女童动作能力发展在性别上达到显著性差异;在4~5岁,男女童语言能力发展在性别上统计学差异显著;5~6岁男女童心理行为发展在认知领域和语言能力领域存在显著差异,而其余能力发展不存在显著差异;(3)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发展受家庭环境影响.家庭亲密度越高,知识性、组织性越高,矛盾性越小,越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9,(83):165-166
当前以学龄前儿童为目标受众的动画片创作存在内容过于简单,缺乏好故事,动画片针对性不强,暴力场景频现等问题。从学龄前儿童对动画片的喜好、学龄前儿童自身的认知特点和自我意识特点等方面分别对学龄前儿童动画片故事情节创作、角色塑造和场景设计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7,(92):179-181
目的:对我园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行为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同时运用本地传统艺术——苗族刺绣教育活动,对存有负性心理行为的学龄前儿童进行教育干预,以探索对其的改善作用。方法:对筛查出的40例存有不同负性心理行为的在园儿童,通过改良后的苗族刺绣教育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为期6个月的教育干预活动;分别采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量表》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对30例研究对象进行干预前、中、后的测评。结果:对随机调查的150例在园学龄前儿童中,存有负性心理行为的儿童占比33.3%,主要体现在性格倾向、行为习惯、心神领会能力、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通过6个月的苗族刺绣教育干预活动和前后量表的测评,发现研究儿童在行为习惯、心神领会能力、人际交往方面的评分较前比较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性格倾向、精神状态方面的评分较前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苗族刺绣教育干预活动可以提高学龄前儿童的兴趣爱好,对存有负性心理行为的儿童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差生概述本文所说的差生,亦指学习有困难的儿童,根据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第二次学习困难儿童教育干预学样研讨会上的界定:“学习困难儿童指的是除残疾儿童外,由于智力差异,行为问题,心理障碍,疾病侵扰,教学不适,以及不良社会环境等各种原因,致使在正常教育情形下,学习成绩明显落后教学大纲要求水平而需要采取特殊教育方式的学龄前儿童”。由于检测标准和手段不同,美国研究结果表明,差生占全国儿童总数的  相似文献   

15.
王玉萍 《广西教育》2007,(6A):11-11,16
近年来,儿童心理问题已成为重要的、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2004年黑龙江省大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对2000名小学儿童和学龄前儿童调查发现:有30.3%的儿童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其中40%存在情绪不稳定,适应性不良,学习压力感过强等问题。同时,来自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一份调查报告也反映了这个问题:全市500万儿童青少年中,  相似文献   

16.
学龄前儿童主要是指0-6岁的儿童,其阅读活动大多为视觉和语音活动.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的大课堂,应把握时机,培养学龄前儿童良好的阅读行为,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公共图书馆开设学龄前儿童阅览活动室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与实力,本文探讨了如何切合我国公共图书馆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学龄前儿童服务.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9,(95):3-4
近年来,很多学者通过对母亲的教育态度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母亲对孩子不同的教育态度会导致孩子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基于此,本文以849名学龄前儿童以及他们的母亲为研究对象,分析母亲的教育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关系。通过研究可知,在积极型教育环境中的孩子在很多方面都比其他教育方式中的儿童有一定的优势,而在不良的教育环境中的儿童就会出现很多不良的现象,在严厉型和溺爱型环境中的孩子也或多或少的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应多采用积极的教育方式,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早期教育方式对学龄前儿童的行为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且伴随孩子的一生。本文分别探讨了民主型、专制型、放纵型、忽视型早期教育方式对学龄前儿童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早期教育方式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对学龄前儿童进行了学习方式测验。结果发现:(1)学龄前儿童在问题解决灵活性任务中掌握最好的是上位范畴,最不理想的是联合;在规则学习任务上的表现较好。(2)公立幼儿园学龄前儿童在学习方式以及基本范畴和上位范畴上好于私立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3)朝鲜族和汉族学龄前儿童在学习方式的准备上不存在显著差异。(4)留守学龄前儿童学习方式和规则学习上显著低于非留守学龄前儿童。  相似文献   

20.
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龄前和小学阶段儿童心理健康主要受家庭和学校环境影响,他们的心理问题最突出地反映在学习困难和性格问题两方面,而这些问题又是家长、老师和长辈不良教育方式的结果。教育者应给予儿童积极、鼓励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