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古典学者玛莎·纳斯鲍姆在她的著作《善的脆弱性:古希腊悲剧和哲学中的运气与伦理》中,提出亚里士多德关于人之价值的善,因为运气、好生活的语境化、善的不可通约性、关系性的善等因素的存在,体现出某种程度上的脆弱性.然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有德性的人绝不会脆弱到将自己的命运付之于好运气;好生活也并非是语境化问题,它是因自身之故而被欲求的;价值体现为人拥有的和实现的价值,既是多元又是可通约的;关系性善对人也绝非是一种消极意义的保护与约束,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更表现为积极性的自足的强化,是人自律性的外化,实践理智的发挥所在.因此,纵然在脆弱之善中,仍然可以发掘人的道德坚强与挺立.  相似文献   

2.
杨娟  刘俊 《中国科技纵横》2009,(10):155-155
本文以亚里士多德对于幸福的理解为出发点,探讨了幸福与善和德性的关系。他主张快乐与德性相结合,欲望意志受理性支配,强调行为的选择、自制、节制和中庸之道等。因此,他的幸福观具有综合、整合的性质,从而具有更大的合理性,不仅在历史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在今天也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确,情是开启人们心扉的一把钥匙,情到之处,金石为开。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深深感受到“以情感人”是教育学生的根本方法。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懂得了班主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视学生为朋友、为知己、为亲人,一切为了学生,真正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作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新的理念下,我觉得班主任工作不妨从“善”字入手,用活一个“善”字。  相似文献   

4.
对“善是不可定义的”这一命题的论证,摩尔首先从正面立论,提出“善”的单纯性和非自然性,指出“自然主义谬误”;并通过构建“开放问题论证”,反证以任何自然性质给“善”下定义都是错误的,提出“善是不可定义的”。由此引起的认识论难题通过直觉主义来解决,建立非自然主义立场的价值论直觉主义,开启伦理学的理论化与科学化转向。但由于过分追求形式忽略内容,最终走向了形式主义。本文指出该论证的存疑之处,并认为应当把语言和逻辑分析方法内化到规范伦理学的研究中,把对“善”的普遍常识内化为伦理学标准,对外在的形式标准加以补充。尽管摩尔并没有完成对科学化伦理学的系统建构,但他对伦理学术语的逻辑分析方法和直觉主义的认识论立场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祁文斌 《知识窗》2007,(10):12-12
"从小到大,许多方面我都是非常失败的,简直一塌糊涂."他说. "小"是指他念书的时候.他小学时多门功课常常不及格,而到了中学,物理成绩甚至为零分.他在拉丁语、代数以及英语等科目上的表现同样惨不忍睹,就连体育也不好.虽然他参加了学校的高尔夫球队,但在赛季唯一一次重要比赛中,他输得干净利落.即使是在随后为失败者举行的"安慰赛"中,他的表现也乏善可陈.  相似文献   

6.
康德的历史目的论与其道德和政治思想紧密相关。他考察了历史的自然目的和道德目的,揭示出至善是历史的最终目的,而至善又表现为各个国家之间的永久和平。通过把道德上的至善看作是政治上的永久和平,康德指出,道德与政治实际上是共契而非冲突的。这种共契是康德进一步统一实践哲学,从而完善其批判哲学体系,达到全面理解"人是什么"的进一步尝试。  相似文献   

7.
早在几千年前伟大的哲人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善和幸福”思想,对当下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来说很有必要。在经济发展稳步增长的同时,精神文化建设也不能松懈,当前社会上出现许多道德问题,股股歪风邪气横行,如扭曲的金钱观、歪曲的价值观和不和谐的世界观显露,接二连三的炫富者、拜金者、唯物质论者涌现,诸多人认为有钱意味着幸福,认为世界不存在善,认为善是虚伪的。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想就亚里士多德的“善和幸福”思想浅谈我的体会。对其思想我们应变通地看,认识到其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早在几千年前伟大的哲人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善和幸福"思想,对当下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来说很有必要。在经济发展稳步增长的同时,精神文化建设也不能松懈,当前社会上出现许多道德问题,股股歪风邪气横行,如扭曲的金钱观、歪曲的价值观和不和谐的世界观显露,接二连三的炫富者、拜金者、唯物质论者涌现,诸多人认为有钱意味着幸福,认为世界不存在善,认为善是虚伪的。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想就亚里士多德的"善和幸福"思想浅谈我的体会。对其思想我们应变通地看,认识到其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教学一词本就是一"教"一"学"两种行为的统一,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受教的对象,是"学"的主体。我们的教学行为只有在二者相互配合,良性互动的情况下才能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任何一方教学过程中的脱节都不能是教学活动圆满的完成,传统的教学理论大多强调两者中的一方的重要性而忽略另一方。叶圣陶的"善教说"启示我们不仅要"教",还有"善教",不仅告诉我们教师自身修养的重要性,还指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理应得到充分的体现和提高,本文旨在探讨这一点对中小学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继承并整合了前人对幸福问题的探讨,提出了幸福就是至善的观点。幸福作为至善是人的目的,具有自足性、完满性,并表现为一种善好的生活。至善的实现有赖于人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按照每个人自身的品质做中道的事情。德性有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之分,理智德性是人的最好部分的德性。与此对应的沉思作为努斯的活动,是神性的活动,是最完善的幸福。  相似文献   

11.
在一个冬日充满阳光的清晨,懒懒的我要去另一个城市拜访朋友。我从枕头底下摸出智能手机,拨了一个号码,一个声音告诉我,大概还有15分钟"他"便可以到达我家楼下。哦,看来我的动作得麻利点了,因为"我的车"马上就会来接我。一番洗漱后,来到了楼下,  相似文献   

12.
杨超 《科教文汇》2012,(17):24-26
考试方式的探索与改革历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思政课"自身的性质和特点等决定了其考试具有突出的"德育"功能。"思政课"考试的这种"德育"功能不仅要通过考试结果的价值导向来实现,还要通过考试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所获得的"德性"体验以及考试文化对学生诚信人格的塑造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沈玉虹 《科教文汇》2010,(19):66-66,77
电视编辑工作中只有在每一个环节树立起创新、求新的意识,将自己的隐性劳动最大限度地融入整个新闻节目中,才能转化为观众看得见的荧屏成果。将"我创作"融入"栏目创作"中去,不落痕迹而被观众欣然接受才是真正的成功。"创作"型编辑,不仅仅是就一个编辑而言,往往指的是整个栏目内部拥有独特的创新机制。这就要求一个媒体不仅要培养某个编辑的各种能力,而且更着重强调这种编辑能力和素质在栏目内的长期积淀、内化、培养和提升。  相似文献   

14.
彭辉 《内江科技》2007,28(12):22-22
本文以学生的学习目的为重点,从诺德的“目的论”切入,论述了有目的性的阅读对增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作用,就外语教师如何使学生明确阀读目的提出了建议,强调应将阅读的目的性作为外语教学大纲的重要组织原则。  相似文献   

15.
杏红 《科教文汇》2007,(8X):179-179,184
雨果是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他的戏剧最充分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真、美、善三种主要倾向。其中,他的名剧《艾那尼》是浪漫主义戏剧的不朽之作,真的是如《(克伦威尔)序言》中要求的那样“将艺术从古典主义中解放出来”。在剧中,他坚决反对新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教条,强烈要求戏剧的创作自由,并且鲜明的表现出了反封建的立场。本文分析了《艾那尼》怎样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真美善”,及其与古典主义的激烈对决。  相似文献   

16.
文章借用鲍尔格曼的"焦点物"理论的视角,对新疆坎儿井在现代文化背景下角色的转变进行了分析,论证了新疆坎儿井的地位由"焦点物"到被"等价设备"所替代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手段"和"目的"分裂所造成的一系列环境、心理和社会问题。为了弥合这种裂痕,文章就新疆坎儿井的案例提出拯救和保护现有坎儿井的措施之一构建坎儿井"焦点实践",使人们在现代化背景下能够再遇"焦点物",回归生活的深刻性和完整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华夏星火》2011,(9):4-4
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来寻找光明”。 对于农业经济中人们常谈的商机,其实一直就在那里,关键是要具有寻找和发现商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盛应文 《今日科苑》2010,(16):213-213
柏拉图的至善论,在古代以至整个哲学发展史上,都有深远的影响。善不是指某种具体的善德,而是使事物能与其理念相似的那种性质。那么治理国家的人应该是明白善道,理解圣谕的人。即治理国家的人应该是符合"善"的理念的人。  相似文献   

19.
头戴一顶民族帽,身穿一身白袍,倒骑着一头小毛驴,他的笑声温和而具有某种穿透力,他总是嘲笑并捉弄那些投机的商人、受贿的法官、伪善的财主,一提起他的名字,穷人们仿佛遇到了救星,愁眉变笑颜……他就是阿凡提。这个在中国老少皆知的人物在埃及同样家喻户晓"阿凡提"这个名字甚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听到、看到。  相似文献   

20.
蔡锦红 《科教文汇》2010,(35):58-58,60
通过考察文学作品,从杜甫始,始用"黄花"代菊花。到了宋代,杜诗的影响越来越大,用"黄花"代指菊花在宋代文人作品中很多,人们也开始欣赏菊花的高贵品质。随着宋代程朱理学的确立和广泛传播,社会上卫道者对女子们"贞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菊花就和闺中女儿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