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保健体育之精粹,它注重内外兼修,形神兼备,具有防病健身、抵抗衰老、延年益寿等诸多功效,是一项理想的健身形式。结合医学和生理知识,对太极拳养生祛病机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的太极拳蕴涵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养生思想、伦理观念,是一项注重内外兼修,融健身与修性与一体的运动项目。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当代大学生由于种种因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太极拳对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价值与意义,研究它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大学生通过太极拳运动可以起到促进心理健康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评价高职院校太极拳课程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随机选取4个教学班学生进行对照试验,其中对实验组进行太极拳教学课内外一体化干预;试验前后测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结果表明:太极拳课程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能显著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  相似文献   

4.
太极拳虽属武术派系,而武术基本功原是从古代导引发展而成。太极拳名家向恒然曾说:“太极拳亦可称为道家导引方术之一种”。“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之意,这是采用我国古典哲学阴阳学说而命名的。我在从事太极拳教学30余载中,深深领悟古代导引、哲学对太极拳的影响,体会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要求意识、呼吸、动作三结合的核心问题,在于“恒动论”,它指导着太极拳,达到上下内外完整协调的周身运动。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对老年人的强身健体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要素,太极拳是我国国民体育锻炼、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太极拳对老年人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心理状态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坚持太极拳锻炼可以延缓衰老。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对16名优秀太极拳练习者的5个典型太极动作的脚底9个区域的压力分布数据进行了采集和分析,结果表明:在太极拳运动中,脚底第1跖骨头和第1脚趾的压力载荷显著大于其它部位(P<0.05);在太极拳的向前、向后和左右脚步动作中,足底压力中心的内外侧方向上的位移显著大于正常步行(P<0.05);在太极拳的向前脚步移动中,足底压力中心的前后侧方向上的位移显著大于正常步行(P<0.05).该研究认为太极拳运动的足底压力分布特征可能是造成太极拳运动能够提高平衡和控制肌肉力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浅谈太极拳教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太极拳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宝贵遗产。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并得到不断的推广。根据教学中出现的情况,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着重研究了太极拳的教学步骤,在实践中采用模仿、分组观察、比赛的练习手段,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使练习方法多样化,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练得活,学得快的目的。另一方面强调意识与呼吸、动作三者紧密的结合,构成了太极拳在练习方法上的整体和内外的统一性,这与我国医学在治疗上的整体观念是一致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四个班进行了阶段教学经验的总结、归纳,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相应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人体衰老的机理及过程,探讨了传统太极拳对抗衰老过程的影响,指出传统太极拳注重内外兼修、形神俱备,能强筋骨、壮体魄、理脏腑、通经脉、调节内环境的平衡,对预防疾病、健体强身、延缓衰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运用中医学理论谈太极拳与老年保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它能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调畅气血,舒展筋骨,培养正气,使人体的功能发挥正常,以达到内外调和,预防疾病,抵抗外邪和延年益寿的目的。太极拳练习要求意识引导动作,配合均匀深沉的呼吸,使大自然给予的有益物质能更多地吸收,周...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不但体现了太极五行、阴阳辩证等古代哲学思想,更集健身、竞技、趣味、娱乐于一体,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内外兼修的传统拳术,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省5所高校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太极拳训练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练好太极拳 ,必须关注并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重数量轻质量 ,二是重套路轻基本 ,三是重实践轻理论。“松、稳、慢、匀”是太极拳的基本特点 ,也是练好太极拳的基本要求。根据我们多年的实践和体会 ,强调的是在“松”和“慢”字上下功夫 ,这是练好太极拳的前提和关键。一是要“松” ,没有“松”练拳的心就静不下来 ;没有“松”动作就难以做到沉稳 ,轻灵 ;没有“松”动作就难以做到缓慢 ,均匀而柔和。只有使精神与周身内外都放松 ,才能提高练拳效果 ,使身体气血周流 ,从而达到健身益寿的目的。二是要“慢” ,慢练容易使大脑入静 ,呼吸深长 ,…  相似文献   

12.
太极拳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广泛、传播迅速。通过对韩国学术界的太极拳文献进行计量学统计分析,着重分析了文献的发表时间、作者、发行单位、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旨在研究太极拳在韩国的发展史和传播过程,从社会学、文化学、体育学、传播学等角度,探索太极拳在异国推广和传播的规律及有效的推广方法,以期太极拳在世界大舞台上发扬光大,将太极拳的正能量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太极拳在保健、康复医疗体育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在当前我国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改革浪潮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是我国医科院校学生的体育必修课程,但关于如何教好太极拳,却缺乏高效率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本尝试通过在太极拳教学中,运用太极拳“架”、“势”、“意”辅以口诀或音乐和合作学习教学法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实践研究,以探求高效的太极拳教学法。实验结果表明,其教学效果非常良好。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通过非损伤方式对太极拳、行走、广场舞、慢跑4种典型运动中膝关节胫骨平台的压力、力矩、载荷率进行了仿真计算,比较了太极拳与其它典型动作中膝关节胫骨平台动力学参数的差异。方法:运用ADAMS人体运动仿真软件,通过高速摄像、动作捕捉系统和三维测力台,获取了4种运动形式的数据参数,建立了太极拳、广场舞、慢跑、行走动作人体仿真模型。结果显示:膝关节垂直压力峰值,太极拳与行走、广场舞差别不大,但低于慢跑,且载荷率在4种运动中最小;而摆动腿矢向剪压力峰值在4种运动形式中无差异,但太极拳运动载荷率最低;在横向关节力峰值上,太极拳与广场舞、行走接近但小于慢跑,且太极拳载荷率最小;从屈、伸峰值力矩上看,太极拳低于慢跑、广场舞;但在内收、外展及旋内、旋外峰值力矩上,太极拳运动形式高于行走运动。结论:研究所建立的仿真模型真实性和可靠性较高(R21=0.956和R22=0.905),且方法简便;太极拳与行走对膝关节的载荷影响较一致;在额状面内,膝关节内外侧髁在对抗接触负荷上扮演着重要作用;太极拳膝关节力矩在额状面内绕矢状轴内收、外展力矩较其它两面的峰值力矩大;在矢状面内,太极拳峰值力矩最小,慢跑运动膝关节力矩峰值最大。?这反映出太极拳运动在矢状面引起运动损伤的可能性较小,也有助于解释报道中其他运动矢状面内损伤发生率一般都高于额状面和水平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简化太极拳操是在简化24式太极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传统养生术,融入八卦掌扣步、孙式太极拳的跟步和退步等,把简化太极拳编排成操的形式进行练习。通过对简化太极拳操运动强度与规律的测试分析,找出适合群体,符合全民健身活动标准,为全民健身运动提供锻炼新方法和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推手中绷法技术生物力学原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套路中的实战应用部分.是一项很有前途的武术,对抗性竞赛项目。本文用三维高速摄影和三维测力台同步测量的先进方法,对我国著名太极拳推手大师冯志强,王举兴等进行了测定,对传统的“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的太极拳理论用现代生物力学方法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通过研究发现,手的太极球运动具有阻尼式滚轮效应,可将对手“引进落空”.还可提高本身的稳定性2至3倍.本研究填补了太极拳生物力学定量研究领域的空白,为挖掘整理太极拳推手充实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教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作为高校体育教材内容,受到学生的喜爱,练好太极拳,坚持常年练习,可以使其终身受益。从教学实践中学生最难掌握是动作不够柔顺,太极拳韵味表现不够。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形式,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功用独特,愈来愈受到世人重视。太极拳在萌芽、发展变化过程中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这块土壤,其拳理、拳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渗透着东方式的思维方式,包括中和思维、类比思维、整体思维、圆形思维等。研究太极拳的思维方式,可以进一步丰富太极拳理论,加快太极拳发展步伐,为建设现代太极拳理论体系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重点分析了陈鑫的传统体育养生理论,认为陈鑫穷其毕生精力探研陈式太极拳的价值和作用,对陈式太极拳的传统体育养生观具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了保持身体康健必须要进行动静结合的身体活动锻炼的运动观;以阴阳辩证思想为统驭,调节人体运动与自然"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的一种大系统、大整体平衡的辩证调养观。不仅强调了物质、哲学层面"气"的培养,更加注重"气"之伦理道德层次养练的气养观。另外陈鑫摘录大量《内径》经络学说的图解,为太极拳气血劲力缠丝运行原理找到权威的理论依据。强调练拳始终要以意识支配气血周流全身,以达到"培其本原","身本强壮"的目的。系统梳理陈鑫的传统体育养生观,不仅对陈式太极拳的理论建设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今天陈式太极拳健身运动的推广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大学生体育教学中实施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太极拳教学后,就大学生健康保健意识中的有关我国传统养生观的接受程度等作了广泛的调查,结果证明:接受了长期接受太极拳教学和习练太极拳的大学生,其对我国传统养生观的认知与认同上与不经常进行太极拳系统学习与习练的大学生群体间存在着差异:1)在运动养生观方面,长期习练太极拳的大学生群体与普通大学生认识基本一致,前者更乐意接受此养生观;2)长期习练太极拳的大学生对于身心合一的养生思想,平衡养生思想以及放松身心养生思想方面的认知与认同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大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