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惜时主题在中国古典文学长河中可谓源远流长,以《诗经》和《楚辞》为发端,历经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阶段,这一主题一直是个屡书不绝的话题,至建安时期,文人对生命和人生的关注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建安时期,诗赋等文学作品在其文人立言价值观中的地位、价值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与凸现。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动因之一就是文人的文学活动。其表现为:文人创作日益生活化、普遍化,并成为文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人进行了有意的文学品评活动;文人在文学活动中表现出非凡的文学才能.其通常被时人、后人以文学家的身份来对待、看待;文人的文学活动的文学性较以前大为增强。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颓废而又毫无出路,挣扎来去,摆脱不了道德与金钱的双重枷锁,难以避免情感的悲剧。张爱玲小说的主题也是女性文学的永恒主题——无非金钱与爱情。张爱玲与当代女性作家都没有解决女性的出路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华兹华斯和陶渊明爱情诗赋的对比,展示了中西两位诗人的爱情诗赋在抒情对象、浪漫主义特征、情感特征和语言风格上的异同。两位诗人的诗篇虽各异其趣,但在表现爱情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上却是同样真挚。  相似文献   

5.
乱世呼唤英雄,建安时期是战乱的年代,形成了英雄崇拜的高潮。建安文人虽然普遍有着强烈的英雄情结,但是真正具备英雄气质并作出英雄行为的,除了曹操再无他人。建安文人处在时代和个人命运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有着悲凉慷慨的心理体验,曹操心境的悲凉还基于他对战争的人道主义理解。  相似文献   

6.
建安文人繁钦长于书记,善为诗赋,为史家所称道。但对其所作之《柳树赋》,古今学者的撰述、考论,或有疏误。今略作考辩,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对建安文人“为艺术而艺术”本质的理解,学术界还存在着分歧。考察“为艺术而艺术”这一说法的产生、演变、作用及鲁迅先生用“为艺术而艺术”来概括建安文学特征的具体背景,便可看出鲁迅先生所说的“为艺术而艺术”,是指建安文人那种以追求审美、精神娱乐为指向的文学创作潮流和把文学作为纯艺术来欣赏、品评的风尚,是建安“人的觉醒”化的“文的自觉”。  相似文献   

8.
以宫怨为主题的诗赋创作古已有之,到唐五代颇为兴盛,而长于抒写哀怨的词体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于是宫怨主题自然延伸到了词体的创作中。唐五代时期的宫怨词多由文人创作,其时的后宫制度及状况、诗人兼写宫怨词以及文人借宫怨词抒己志,是此时期文人宫怨词创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一生创造了无数的女性形象,女性成为川端表现“永恒的基本主题”的必由之路,成为他美学追求的必由之路,这和他个人的缍历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曹丕是建安文坛的核心。在其诗赋创作中,女性题材占有很大比例。根据作品描写的主人公,大致可分为思妇、弃妇、寡妇以及男女爱情之作等四类。这些诗赋,充满了作者的哀叹、关怀和怜悯等主体意识情怀。对人物的心理刻画深入细致、婉曲动人,最能体现作者“便娟婉约,能移人情”的艺术风格。这与当时的时代特征和前代文学创作的影响有关,同时亦体现了作者的个性气质和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1.
在浩若星汉的中国文学史的长河之中,建安文学之所以能放射出它特有的光芒,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它所具有的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完成了诗歌由民间向文人创作发展的转折,繁荣发展了五言诗并开创了七言诗的形式,广泛地反映了当时动乱的社会概貌,矗立起了现实主义学中的又一座高峰等等,这都是后人一致公认的。然而,建安文学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建安诗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却不能不说是构成建安文学巨大成就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不是根据悲剧的模式,而是根据生活的真实刻画麦克白这一悲剧形象的。麦克白虽是弑君篡位的杀人凶手,但他的毁灭却有悲剧性质。他的悲剧是性格悲剧,也是社会悲剧。他的毁灭过程隐喻着人类灵魂的永恒困境,具有悲剧的深刻性与延续性。麦克白这一形象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爱情为主题但却是一部女性意识小说,以历史为背景但却是一部长河小说,蔡素芬精妙地设计了这样的布局,女性意识通过爱情、历史这两个媒介被展现得自然流畅。20世纪女性对自主婚姻的诉求,新时期女性对自我独立、自我整体的坚守,展现出女性意识的发展以及女性追求自我的特立独行。作家作为潜在的书写者,人物思想皆是她对女性追求自我的祈求与希望,因此作家与作品中的两位女性组成了三位女性的特立独行。  相似文献   

14.
张丽芳 《学周刊C版》2011,(10):196-196
杜十娘历来被封建文人描写成贞女、烈女,是女性的楷模。但是她辛苦追求婚姻美满却不得,令人可惜可叹。本文笔者简要分析一下造成杜十娘婚姻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曹氏父子的婚恋心态与建安女性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氏父子的礼法观念极为淡薄,在婚恋问题上不追求门第与婚否,以美色为主,因而做出了历代帝王不敢做的事情。这种独特的思想和行为,破坏了汉代正统的社会准则,导致了某些时代新风尚的形成。这就使得建安文人努力摆脱儒家束缚,对女性有全新的认识,在文学上积极开拓新领域,抒写男女之情,创作出许多女性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6.
“建安风骨”能够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个永恒的诗歌范式,曹操的作用不客忽视。他是政治之主,也是文坛之主。他以自己的政治地位和诗歌创作,带领建安文人展示出不朽的生命风貌。本文追溯曹操生命情怀的渊源,从对生命的哀挽和对生命的追求两个方面阐释了曹操诗歌中的生命情怀。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与秋天结下了不解之缘。秋的萧杀,秋的清凉,秋的丰硕,令一代代文人的心为之悸动。欧阳修的《秋声赋》,庐隐的《异国秋思》,叶圣陶的《没有秋虫的地方》,鲁迅的《秋夜》等,都点滴地记录了文人们对秋的独特感受。可以说,秋天是中国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也因此而在中国文学长河中形成了一种“悲秋文化”。本文拟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说起,  相似文献   

18.
张振龙 《天中学刊》2006,21(3):91-95
建安文人一改此前文人对待文学和文人的态度,在文学活动中既表现出相对的独立自主权,又具有明显的视己为文学家的价值取向,并把当代文才非凡、具有一定文学实绩的文人,皆冠之以“文人”、“作者”等称号。这不仅是“文的自觉”在文人创作主体和文学批评主体上的彰显,而且是“人的觉醒”在文人文学活动和文人自身文学价值上的体现,是建安“文的自觉”化的“人的觉醒”。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文人以著述追求不朽可以概括为两种类型,一是司马迁式的舒愤,二是曹丕式的警悟。速老是理解曾丕文章不朽思想的精神底色。两相比较,前者的痛苦源泉比较直观,其舒愤式呼号容易激动人心;后者忧患内因比较隐晦难求,它同生命与生俱来的痛苦有联系。从社会层面观照;舒愤式类型较有价值和感染力;从哲学层面剖析,警悟式类型则更具有生命永恒意义。人生短暂的普遍性,建安文人短命的特殊性,现实促成文人速老的文化心理。沿逻辑合理延伸,在三曹和建安七子的诗文中,愁苦悲凄的否定性情感不绝如缕。哀死、伤疾、感乱、伤疫的主题很突出。《典论·论文》追求文章也始终是与生命的忧患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积极的理性反思中,将立德、立功、立言的儒学价值观念置于生命追求之中。警悟式触又到生命问题的核心,经过曹丕切入人生的体验和理论阐发,具有浓烈的生命追问色彩。其文化涵盖面更广,衣被后学非一代也。  相似文献   

20.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每个时代的爱情都有其时代的意义.<红楼梦>中上演了一幕幕人生悲剧,其中尤以宝黛之恋为主线,引发了人们对爱情这一永恒主题的不断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