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令人心痛的作品,《李尔王》一剧无疑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本文在文学伦理学理论指导下,阐释《李尔王》这部家国悲剧产生的根源是李尔扭曲了关于自身双重伦理身份的认知,并在家庭伦理层面以及社会伦理层面做出了错位的伦理诉求,导致了自身的悲剧结局。通过设置李尔王从威严国王到疯癫老人的身份剧变并最终以死亡结局收场,莎士比亚表明了他关于时代家庭伦理道德和社会伦理秩序进行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孔雀东南飞》在悲剧探源研究方面存在的偏差阐述个人观点 :兰芝被“遣”不是因为“无子” ,而是焦母认为的“无礼节” ,“举动自专由” ;焦母是一个刁蛮专横的封建家长 ,已丧失了良母的本性 ,其作为不能以更年期综合症作解 ;刘兰芝不是封建时代的节妇烈女 ,焦刘为爱而死 ,他们是封建礼教行动上的叛逆 ,用生命唱出了封建时代的爱情挽歌。  相似文献   

3.
《孔雀东南飞》为我们弹奏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悲歌。其悲剧根源是复杂的:一方面由于焦母长期的寡居生活,养成了对儿子偏执的爱,把儿子占为己有,产生了排他性的变态心理,甚至性嫉妒;另一方面,刘兰芝、焦仲卿自身所反对的并不是封建教条,而他们的抗争体现的是身心自由与封建礼教的冲突。他们既是封建礼教的推行者,又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这一悲剧有它的社会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作为早期话剧运动中出现最早、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社,春柳社上演的剧目具有浓厚的悲剧特征,表现在为非常注重悲剧情境的渲染,以突出全剧的悲剧情调;重视悲剧冲突的设置,以展现人物命运的离合悲欢;在结局的处理方式上,打破了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局采用西方悲剧中“一悲到底”的结构方式,以追求悲剧效果的惨烈性。春柳悲剧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戏剧已经初步确立起了现代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5.
关于这一期     
课程即人生传记过程。一个引领当代课程哲学思潮的重要命题。抢了我们的眼球的,不仅仅在于这种话语方式的新颖,更在于这一“话语”所显露出的课程正在走向的深邃境地——课程既不是以“圈养”方式,也不是以“游牧”方式进行的,而是人生的传记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参与的生活。“传记”式课程,把课程视野中人的生活看成自我建构人生意义的过程,是一种人生体验的过程,局有体验性、过程性和不可还原性的特点。这种课程描述所显示出的理想境界,令人神往,引人求索,诱人学习实践不已。  相似文献   

6.
基于文化自信的视角,对体育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武术的文化身份认同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用“自我”、“他者”的观点来审视当今武术的文化身份认同现实,是文化自信视角下武术文化身份认同的题中之意;以“他者为镜”才能审视“自我”,进而认同并建构“自我”;武术的民族性文化身份认同必须秉承中西会通的精神.研究旨在为武术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中的世界体育文化坐标系中形成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7.
“义”作为价值观念,有依托与桎梏的双重品格。梁山英雄既在“义”的实践中找到了自我,又在“义”的圈限中丢失了自我。其中李逵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他是在义所谱写成的“意志自由”与“伦理侄梏”的双重变奏中,走完自己崇高却悲哀的一生的;是在“义”所塑制的两重李逵——反抗型李逵和服从型李逵——的矛盾斗争中,完成自己的人格悲剧的。同时,他的悲剧,也是一个“真”之存在的悲剧。宋江对他的毒杀,是一种带有悲壮意味的“成年礼”的宗教式补行。  相似文献   

8.
由关注“悲剧以后如何”而产生出中、印文学中独特的爱情悲剧“幻想”解决方式,这一解决方式在悲剧文学中有它的象征符号,在中国是“连理枝”,在印度是“如意树”。作为可以操作的“非语言的语言”。它们曾长期、广泛地出现在两国文学中,并且有许多符号变体,从而形成象征符号系列,不管悲剧故事如何多样,其符号内涵的观念结构是相似的。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出发,可以见出隐藏在“连理枝”和“如意树”后面的中、印文学爱情悲剧所含蕴的审美意识、文学思维、道德伦理以及哲学观念的许多共同点。  相似文献   

9.
职前体育教师处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其对“我是谁”即专业身份的认知是发展的基础。职前阶段教师的专业身份并不稳固,因此应帮助其建构作为教师的专业身份,从而获得自我认同感。本研究在理解职前体育教师专业身份建构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建构的理论基础包括社会建构理论和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影响专业身份建构的因素包括关于教师专业身份的前概念、大学期间的学习和实习期间的体验。提出应培养职前体育教师的专业信念、调整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提供专业身份建构的协商平台、创设职前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从而帮助职前体育教师建构专业身份。  相似文献   

10.
纳张元教授是一位当代彝族青年作家。他的作品集《走出寓言》中描写了大量的民族悲剧,这些悲剧阅读后都会给人深深地震撼和启迪,并不断地督促人民觉醒。本文从社会进步与封建愚昧思想矛盾冲突的悲剧意识;人的个性发展与周围环境矛盾冲突的民族悲剧意识;人的需求与现实生活矛盾冲突的民族悲剧意识;现代文明与本土文化矛盾冲突的民族悲剧意识等方面论述了纳张元的作品集《走出寓言》中民族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部心理戏剧,《推销员之死》向读者展示了威利生命最后二十四小时的思想斗争和造成他悲剧的原因。威利幼年时的遭遇对他的性格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俄狄浦斯阶段父亲的缺场而未形成健全的超我,致使他的本我过于强大,造成他人格失衡。人格失衡是造成威利悲剧的心理根源。文中的关键人物本、威利和辛格尔曼是三位一体的,他们分别代表威利本我、自我与超我,表现了他人格发展的不平衡。人格失衡使威利处处碰壁,无法实现自己"美国梦",并最终导致他的毁灭。  相似文献   

12.
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的长篇小说《爱的饥渴》讲述了一个女人和三名男子之间的婚爱故事。主人公悦子的一生是不断寻爱又不断遭遇失败的历程。长期的压抑终于导致了最后的爆发,她残忍地杀死了自己的意中人以求解脱,结果却是堕入更深的痛苦和虚无。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性爱中无法体验真实的自我是浅层根源;文化冲突造成的身份危机和内心痛苦是深层根源;人对生存意义的追问及结果的不可得导致的虚无感是最终根源。所以说《爱的饥渴》的悲剧是人性自身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稼轩词中生命体验式的创作方式揭示了词人浓郁的悲剧意识。悲剧意识在中国文化中主要体现为“柔”。辛词中的悲剧意识体现了这种柔性的力量。它在更深层次上是来源于作者对边缘式的“归正人”的生存处境的体悟与感受 ,正是在这种以“宦游”为主要形式出现的边缘处境中作者揭示出了生存的悲剧性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李尔王、泰门、高老头,分别是十六世纪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雅典的泰门》和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高老头》中的主人公。这三个人物虽然形象各异,性格不同:一个是骄横刚愎、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国王;一个是家财万贯、慷慨大度的贵族;一个是靠法国革命发迹,被誉为“父爱基督”的资产阶级暴发户。但他们都不免以悲剧告终,而且其悲剧命运颇为相似。  相似文献   

15.
乾元二年秋,杜甫弃官而去,走上了“迹江湖而心系魏阙”的人生之路。此后,他又陷入了“民胞物与”的集体情感与“独往高蹈”的个体生命的冲突之中。这一冲突使他既难安于“隐”又惮于入仕,最终导致了他“兼济”未成,“独往”亦未成的生命悲剧。造成这一悲剧心态的最深沉的文化原因,是他对“真情”和“真性”都采取了真挚、执着的态度,而“真情”和“真性”在封建文化体系中从来就是一对互相对立,矛盾的人性论范畴。  相似文献   

16.
运用语用学词汇学和语义学的某些理论来阐释《马氏文通》中“字有定类”和“字无定类”理论,我们可以发现马建中的字类划分理论并不是相互矛盾的关系,而是内在统一的。  相似文献   

17.
教师身份认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过程,职前教师对自我身份认同的程度决定了他们的未来职业规划。采用叙事手法,以凯尔克特曼“专业自我”概念为理论框架,探讨国际中文教育职前教师在实习实践中的身份认同建构过程,分析影响他们身份认同的个人、环境因素,以及他们如何应对教学实践中的身份认同挑战。研究表明,国际中文教育职前教师的身份认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人和社会环境因素强烈影响职前教师的身份认同建构:个人的学习经历和教学经验决定了职前教师的初始身份认同;实习指导教师的支持与反馈对职前教师的身份认同有重要影响;实习学校的政策等社会环境因素会增强或破坏职前教师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小说创作的高峰期较为短暂,而且出道即是高峰,年仅23岁即已形成相当成熟的人生态度。本文从她进入小说创作前的经验世界里,看她人生悲剧意识的形成。文章的上篇着重分析张爱玲早年的身世对她人格心理发展的影响。认为失去正常的家庭生活造成她童年心理的创伤,逃离父亲,又被母亲所拒绝,形成她“家庭失落者”,产生基本焦虑,进而影响到她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与体验,这是形成她人生悲剧意识的基本因素。文章详尽地分析了张爱玲与父亲、母亲的情感关系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野草》作为鲁迅自剖性的文本,承载鲁迅的主体危机感。在《野草》中,鲁迅通过梦境这一情感能量场,凝视和反思矛盾的、多维度的自我,而梦中“梦者——观客”的身份转变,使鲁迅有了重新审视自己的权利,并增加主体“分裂”的可能。鲁迅接受死亡生命向力的指引,在死亡的逼视中洞察爱的内涵。“我梦见”背后是关于死亡和爱情的真理发现,使鲁迅得以抵达更为本真的自我。梦境、死亡和爱情三者相互勾连,显示《野草》的驳杂性。  相似文献   

20.
"他者"的建构从来都不是自在的、客观化的,而是自我价值和自我欲望的投射.分析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及其续记中"他者"的建构:地理他者、种族他者和文化他者的建构,以揭示小说中的殖民主义思想和殖民扩张的欲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