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书十说     
如何学会读书,古今中外名家读书有“十说”一本说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在同一时间内精读一本最好的书。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弄清原委。从头到尾,反复对照。二分说现代学者梁启超把所读的书分为二类:精读与浏览;精读的再分二类: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与有益身心的名人格言。三遍说中国作家茅盾认为,读一本书至少读三遍:第一遍鸟瞰,即通读;第二遍精读,即细嚼;第三遍消化,即弄通。四多说伟人毛泽东提出,读书要四多:多读,多写,多问,多想。五到说宋代理学家朱熹有读书“三到”之说(口到、眼到、心到);现代文学家胡适加上“手到…  相似文献   

2.
如何学会读书,古今中外名家读书有“十说”。一本说  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在同一时间内精读一本最好的书。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弄清原委。从头到尾,反复对照。二分说  现代学者梁启超把所读的书分为二类:精读与浏览;精读的再分二类: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与有益身心的名人格言。三遍说  中国作家茅盾认为,读一本书至少读三遍:第一遍鸟瞰,即通读;第二遍精读,即细嚼;第三遍消化,即弄通。四多说  伟人毛泽东提出,读书要四多:多读、多写、多问、多想。五到说  宋代理学家朱熹有读书“三到”之说(口到、眼到、心到)…  相似文献   

3.
阅读十说     
一本说。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在同一时间内精读一本最好的书。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弄清原委。从头到尾,反复对照。如果按照这种方法品味,我们的大学校长就不会在高层论坛上读白字,著名的行走文化大师就不会让人逗出“石破天惊”的故事,国家级电台电视台主持人播音也不会让好事的网民辑成专集传为“佳话”了。二分说。现代学者梁启超把阅读分为二类:精读和浏览;精读再分二类:有价值的文章与有益身心的名人格言。三遍说。作家茅盾认为,读一篇文章至少读三遍:第一遍鸟瞰,即通读;第二遍精读,即细嚼;第三遍消化,即弄通。…  相似文献   

4.
教育文摘     
读书十说如何学会读书,古今中外名家读书有“十说”。一本说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在同一时间内精读一本最好的书。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弄清原委。从头到尾,反复对照。二分说现代学者梁启超把所读的书分为二类:精读与浏览;精读的再分二类:有价值的文学作  相似文献   

5.
读书九诀     
读书九诀一心: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君子结于一”,就是说读书学习要集中精力,一心一意。二分:梁启超提出把每日所读之书分为二类,一类需精读,一类供浏览。三余:即三国魏人童遇常提出的“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要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学习...  相似文献   

6.
名人读书法     
名人读书法茅盾在一九四二年曾总结过他的“三遍读书法”。他说,读书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就读完,这好比坐飞机鸟瞰桂林全景;第二遍要慢慢读,注意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归结起来,这三遍就是鸟瞰式(求得初步印象)——精读式(品味作...  相似文献   

7.
读书九诀     
一心 :荀子在《劝学篇》中说 :“君子结于一” ,就是说读书要集中精力 ,一心一意。二分 :梁启超提出 ,把每人所读之书分为两类 ,一类需精读 ,一类供浏览。三余 :即三国魏人童遇常提出的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要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四备 :读书时手边要备好字典、典故书籍、卡片和记录用笔这四种学习用具。五到 :鲁迅先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六敞 :孔子说 ,好人不好学 ,其敝也愚 ;好知不好学 ,其敝也荡 ;好信不好学 ,其敝也贼 ;好直不好学 ,其敝也绞 ;好男不好学 ,其敝也狂。七录 :明末张…  相似文献   

8.
"攻书"五喻     
清人郑板桥谈他怎样做学问时,这样说过:“善读书者曰攻,曰扫。攻则直透重围,扫则了无一物。”作家王汶石、科学家苏步青都主张一本好书至少要读三遍。王汶石说:“读主要的书籍时,至少读三遍。第一遍,尽作艺术享受。第二遍,大拆卸,像机枪手学习拆卸和装配机枪一样,仔细考察每一个零件的性能、制作方法和它们的联系。第三遍,再浏览,求得一个技术的完整印象。”  相似文献   

9.
古今名人大多善于读书,讲究读书方略而事半功倍,这是他们成就大业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读书方略方法方面他们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本”经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提出:“根据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精读的书,要一本一本地读,在同一时间内只能读一本书,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精读一本最好的书,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弄清楚,从头到尾,反复对照。”宋人黄山谷早就一语道破了“读破一本书”的精妙之处:“泛(览)百书,不如精读于一也。”“二分”经清末学者梁启超把每天读的书分为精读与泛读两大类。精…  相似文献   

10.
读《郑板桥集》,其论读书之道,颇有见地,概而言之有三: 一曰多问:所谓“学问”二字,“须要折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主张“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迸露。”二曰精读。板桥并不否定多读之益,但贵在有心得。他在家书中写道:“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中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他反对“篇篇都读,字字都记”的死读法,“五经、廿一史、藏十二部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朝、三唐,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蠢才。”读书要泛中有精,如“东坡读书不用两遍”,  相似文献   

11.
读书九诀     
一心——苟子在《劝学》中云“君子结于一”,意思是说,读书要集中精力,一心一意。 二分——梁启超提出,把每天所读之书分为两类,一类需精读,一类供浏览。 三余——三国魏人董遇曾提出读书“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目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其意是说,要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学习。 四各——读书时,手边要备好字典、典故书籍、卡片和记录用笔这四种工具。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相似文献   

12.
古今名人大多善于读书,讲究读书方略而事半功倍,这是他们成就大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读书方略方法方面他们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本”经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提出:“根据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精读的书,要一本一本的读,在同一时间内只能读一本书,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历史学家郑天挺  相似文献   

13.
有的同学做数理化作业时,即感到头昏脑胀,不知从何下手;有的同学写作文时,脑子总是空荡荡的;有的同学做外语练习如临大敌,有些同学总希望有一灵丹妙药使自己一下子聪明起来,这是不现实的。笔者认为,还是要做到三点:多读、多思、多练,这才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正确途径。先说多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谓“三百首”意思指阅读的量要多。所  相似文献   

14.
读悟法是中国古代经典读书法 ,它是一种强调熟读 ,读中求静 ,静中求悟的读书方法。我们从现有资料了解到的古人不断吟诵、像念经式的读书方式便是此法的运用。“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是对这种读书法最通俗的解释。读悟法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它强调熟读 ,要求“书读百遍” ,要求“熟参”。中国古代学者中 ,强调这一点的 ,最典型的要推宋代严羽。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说 :“先须熟读《楚辞》 ,朝夕讽咏以为之本 ;及读《古诗十九首》 ,乐府四篇 ,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 ,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 ,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  相似文献   

15.
语文新视野     
历代名家论及学习语文,无不强调勤读、多读、精读。或曰“读书百遍,经义自见”,或曰“看书如服药,药多力自行”。又云“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然而,现在从学生到老师,从学校到社会,读书风气淡薄,这对于语文教学不能不说是一种危机。因此,很有必要重弹“老调”,以唤新曲。  相似文献   

16.
宋群 《学语文》2002,(5):18-19
诵读是我国古代私塾教育的传统教学方法。诵读的好处很多,而且早已被人们了解和认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说精读、多读可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读书破万  相似文献   

17.
茅盾在一九四二年曾总结过他的“一遍读书法”。他说,读书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就读完,这好比坐飞机鸟瞰桂林全景;第二遍要慢慢读,注意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归结起来,这三遍就是鸟瞰式(求得初步印象)——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读书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的就是读书的重要性。“读书百遍”,就是对同一本书反复阅读,即“精读”;“读书破万卷”是博览群书,即“泛读”。无论精读,还是泛读,都要讲质讲量,没有认真深入广泛地阅读,就不能读懂文章,不可能理解含义。  相似文献   

19.
“创新”是相对于“守旧”而言的。 要创新,就要破旧;只有破旧,才能立 新。突破旧说,就是一个创新点。请看下面一篇短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唐朝大诗人杜甫的名句。其中“破万卷”是什么意思?传统的说法认为即多读书。如《古代诗词曲名句选》注释说:“破万卷,极言读书之多。”“破:尽,遍。”这样,“破万卷”就是“读遍万卷”之意了。依笔者愚见,“破”字解释为“尽,遍”是欠周全的,也似乎无典可稽。“读书万卷”与“读书遍万卷”又有多大区别呢?“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是极讲究炼字、炼意的,细味杜甫用作诗眼…  相似文献   

20.
读书与写诗     
大凡有学问的人,他们自小都有一种习惯——爱读书。鲁迅说过:读书不仅要读文学书,还要读科技书,要像蜜蜂酿蜜一样广采花粉。只有博览群书,才能获取丰富的知识。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童年时代正是学习的黄金时期,读名人佳作、诵古代诗词,会让你受益身。“书读百遍,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