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洲“四小龙”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四小龙’在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上,选择了由经济发展对人力需求引导高等教育对人力供给的适度发展模式,并以无可争辩的事实验证了它的正确性,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一、亚洲“四小龙”模式的实证分析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因有政治与宗教、文化与科学及经济等方面.从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看,自1862年美国的“毛雷尔法案”签署以后,高等教育发展最根本的动因便归结到经济因素.经济发展的不同质的阶段性水平决定着不同质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经济水平既是高等教育的供给函教,也是需求函数(樊安群,1992年).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性关系的研究,发现总体上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协同性逐年降低。从高等教育分类分析来看,少数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协同性也逐年降低。但前者的协同性整体上略高于后者,即少数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程度更为突出。因此,需要通过差别化加大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投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努力寻求适合于不同少数民族发展的教育模式,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科学引导;充分利用发展机遇,开放办学,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水平提高,提高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性。  相似文献   

3.
独立学院利用高校的优质资源,吸引社会力量办学,是有效扩大高校资源的一种途径,对我国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温州为例,从人力资本结构模式转化来探讨独立学院的发展,阐述独立学院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一、人力资本与区域人力资本结构模式1.人力资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高等教育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比较客观地阐述了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大致的发展状况,并得出结论: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有高度的相关性,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区域特别是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水平,进而为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保障。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高等教育必须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这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 ,高等教育应通过改革专业设置模式、课程体系的构造模式、培养途径、教学制度、教学组织形式及评价方式等途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互动--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化的进程及发展受制于多种因素,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城市化进程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即城市化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表现出旺盛的需求;另一方面,教育水平的提升,又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和科技资源的支撑。城市化与高等教育的互动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本文以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和高等教育发展为例,探析两者之间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评价模式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界高等教育评价实践主要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影响高等教育评价模式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本文从一个"二元二维"的高等教育评价模式分析模型出发,对三种比较典型的高等教育评价模式即保证模式、评估模式、认证模式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我们认为,好的模式应与高等教育系统发展相适应,模式研究的意义在于要充分发挥模式中好的一面,并规避缺点,以利模式的不断改进。  相似文献   

8.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人高等教育如何根据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建立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办学模式与管理机制,发挥整体效益,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成人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与规模的宏观调控,如何面向社会按需办学等都是目前迫切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我国目前对成人高等教育进行治理整顿,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深化的一个标志,也是我国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同志“积极促进电大、函大、自学考试的沟通与联合”的意见提出了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控制和如何实施的问题。即各类成人高等教育形式的相互衔接、沟  相似文献   

9.
当前,无论是从宏观上看,还是从微观上看,我国的职工高等教育都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办学模式问题。职工高等教育的现行模式,基本上是仿照普通高等教育模式,即按照“科学型”组织教学的。这种单一的教育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和  相似文献   

10.
苏南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发展模式选择是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一个外在显现,是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与服务于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苏南的经济及社会环境对其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影响中,可以发掘苏南高等教育模式的三个走向:走规模化办学之路,实现区域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综合性复合人才,以满足苏南经济发展的需要;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走高等教育实用型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大学城,走特色高等教育群集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水平以及高等教育规模发展水平的关系视角看,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呈现出许多个性化特征。分析这些模式有助于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高等教育不仅是教书育人,而且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不是简单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即区域经济为地方高等教育提供物质保障,地方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3.
伦敦是国际公认的知识城市,在"以知识为发展基础"的战略环境下,伦敦高等教育机构的分层与定位非常合理,结构布局也体现了辐散性和适切性。伦敦高等教育系统还通过高校智库的积极运作、高等教育管理机构的有效监督和地方政府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指导,在高校合作、校企合作和高校社会服务过程中,为"知识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知识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成人高教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研究——以渝西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渝西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出发,通过对渝西地区经济和本地成人高等教育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成人高等教育与渝西地区经济的互动发展模式,以推动成人高等教育的特色化发展,为制定正确的区域发展和成教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伦敦是国际公认的知识城市,在"以知识为发展基础"的战略环境下,伦敦高等教育机构的分层与定位非常合理,结构布局也体现了辐散性和适切性。伦敦高等教育系统还通过高校智库的积极运作、高等教育管理机构的有效监督和地方政府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指导,在高校合作、校企合作和高校社会服务过程中,为"知识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知识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人力即国力,是提升国家竞争力之基石,而高等教育的发展更与人才培育息息相关。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及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如何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全发展,乃成为各国关切的重要课题。由于社会变迁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当前在多数国家普遍重视高等教育之际,有必要反思高等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定位。全文重点探讨了变迁社会中,高等教育学校经营管理所面临的挑战与前瞻。首先分析社会变迁对高等教育之影响,其次探讨社会变迁对高等教育学校经营所产生之挑战,最后提出高等教育面对挑战之前瞻作为。  相似文献   

17.
在比较教育研究中人力资本理论多被用来解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何都不惜成本地向教育事业投资的现象。二战结束后,日本高速增长的经济推动了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与此同时,日本高等教育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储备。因此,研究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教育与经济双向互动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于厘清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问题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刘敏  黄腾 《科教导刊》2019,(11):5-6
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与区域创新模式发展,不仅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强化不同地区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推动这些地区教育与经济发展同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与区域创新模式的构建,作者从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现状入手,对其现状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地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地探析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与区域创新模式构建,给出了笔者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建议。希望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与区域创新模式构建与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美国、日本和瑞士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并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我国应明确高等教育的创新职能,并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区域经济应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建立协同合作的关系;高校要拓展产学研用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通过发达国家与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差异比较,有助于我们了解发达国家的成人高等教育,也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