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因具有一以贯之的主题而成为一个完整的系列剧,这个主题就是曹禺的自我生命体验与戏剧题材发生情感共振后所形成的"残忍"意识。四部剧作不仅处处显示这一主题,而且不断变换主题的表现形式,从而演化出个体生命在"残忍"的存在困境中由挣扎到溃败、疯狂、死寂的悲剧性历程;其中寄寓的深刻思想蕴含与鲁迅的"国民性改造"命题有异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2.
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一命题一直以来都存在很大的分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中对人性的论证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孟子荀子二人在人性的论述上虽然有很多不同,但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对现代语文教学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网络公德是人们在网络这片虚拟公共生活中应遵守的基本道德。网络公德的前提和基础是生命的存在,网络公德的发展和归宿也是为了人的生命发展。以"生命"为视野,审思了网络公德缺失乱象,并紧扣"人的生命"这一主题,从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提升生命性等角度作了网络公德建设的思考,以期用最本真、最关怀人和发展人的方式解决人在网络中的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个看起来古怪荒谬的命题,"爱人生"与"爱数学"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命题是人创设的,人的一生说到底就是对自己建构的命题进行不断探索和证明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这是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给"生命化教育"下的一个定义。体育训练中的生命化教育就是把真挚的生命关怀融入到体育训练中,不仅要满足学生认知的需求,还要使学生的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长远发展,让师生在彼此的思维碰撞中体验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相似文献   

6.
孙乃龙 《德州学院学报》2011,27(1):17-20,54
"主体"最初的意蕴就是"根据",这符合希腊人最初寻求自身存在根据的意向。希腊人最初诉诸自然,在本体论思维方式的指引下将自然实体看作主体。其后,希腊人诉诸认识自身,将目光转向自身,"关心自己"也就成为最重要的命题。它包含两个命题即"认识自己"和"照顾自己",此时主体被界定为自然神或城邦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吴媛 《文教资料》2011,(14):107-109
一直以来,"自私"都被片面地误解为是"恶"的同义词,是一切社会灾难和秩序混乱的根源。然而,生命存在及其价值实现必须以自私的理性运用为前提,认为只要与维持和发展生存相关的利益就应该努力争取,这是人之为人必须有的自私。作为理性之人,只有通过理智思考的生活方式,进行正确的人生规划,才能成功应对现实生活,充分实现生命价值及意义并获得内心的幸福感。生命价值是自然界的终极价值,因此,个人应该遵从生命价值等级体系来进行活动,决定是否"自我牺牲"。  相似文献   

8.
人的个体生命通过"人生"而被"演绎出来",这种"演绎"又显现和凝聚为种种"人生境界"。这里,生命的诞生与毁灭,获得与放弃都从不同视域的维度和向度中诠释着生命本身的意义与价值。生命的诞生与毁灭,获得与放弃又通过具体的途径而呈现出来,升华为人的某种"情怀"。这正是每个人所必然持有和显现的"生命的样式"。它构成"生命的容颜"。我们每个人都走在人生的边缘,既有人生的渴望,也有人生的困惑,更有在人生与命运的纠缠中难以回避与言说的有关"人之为何"的反思与追问。  相似文献   

9.
意义治疗是奥地利著名精神医学家和心理医生弗兰克尔所提出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这一理论有三个基本命题,即人是具有意志自由的存在;意义意志是人生命的原动力;任何人的生命都是有意义的;其中意志自由是意义意志的心理学前提,意义意志则是生命意义的促动力,而生命的意义则是对前两个命题的充实和体现;意义治疗只是一种补充性的治疗措施,其目的在于为人活着的意义提供一个完整的表述。  相似文献   

10.
诗歌鉴赏是各省高考自主命题试卷上一道亮丽的风景,2010年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稳中有变,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近年来高考命题的原则之一是"课内知识课外考",2010年这一命题原则在诗歌鉴赏中也得到体现,可谓"题"联课内外,"诗""句"巧联姻。试题源于教材,但是高于教材,是一种依纲扣本式的理性回归。命题人试图通过高考"指挥棒"引导广大教师和学生认真用好、学好语文教材,命题呈现出"教什么考什么"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1.
命题示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因此,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维克多·费兰克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易卜生这个社会尊重那些为它尽到责任的人。——梁启超请根据上面几句话的主旨,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相似文献   

12.
"人是什么"的人的本质问题,无论就认识对象还是认识价值而言都是一个合法问题,必须由也一定可以由形而上学思维来加以解决。传统阶段的形而上学思维是死界形而上学思维,把"人是什么"回答成了"人是什么物",从而人的根本性、独特性、高级性被"遗忘"了,也造成了理论研究的逻辑错误。同样以形而上学思维为工具,从人是生界存在者、人作为"生命实体个别"具有内在性和自身生成性的逻辑出发点出发,可以得出人的存在由低到高具有个体特殊、个体一般、群体一般、人类一般、生命一般、自然一般等六个本质层次。"人是什么"的哲学问题需要由六个不同层次的语句来整体表述:人是难以确定不同环境下不同意识性的特定完整独立的人的意识个体;人是特定完整独立的人的个体;人是由众多特定独立个体人组成的特定独立的人的群体;人是人的类———人类;人是生命中的一种生命;人是自然中的一种自然物。自然由生界与死界两界组成,根据认识对象的不同,理论思维应当以生看生、以死看死,这样的形而上学思维不但可以解决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问题,而且可以解决对自然本质认识这一世界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郭新迎 《考试周刊》2012,(49):28-30
在青少年心理危机渐趋严重的今天,初中古诗文教学应该遵循"以人为本"、"全人教育"的理念,充分发掘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这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作者尝试从"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自然"和"人与宇宙"这四个维度展开,在初中古诗文教学这渗透生命教育,以诗意润泽心灵,为生命加钙,使学生保持一种强健的生命意识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古典的公民教育是德性教育,公民德性的养成是古典公民教育的终极目的。对于这一特质,可以从两个命题——人是理性的动物与人是政治的动物——去理解。首先,当古典政治哲人从本体论的角度说"人是理性的存在"时,亦是从功能论的角度说"人是德性的存在";德性又不是"天生的",它是"潜在的",所以"德性的教育"就成为可能和必须。其次,当古典政治哲人说"人是政治的动物"时,其意是说好人之德性并不是抽象的、孤立的存在,好人之德性的实现离不开公民城邦的教化。在这个意义上,公民教育就是为了德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在“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的命题中,人与自然结下原生关联,并且人的存在及其生存敞开,都要接受自然法则的引导。这种反惟人本中心论的生态整体思想,要求得全面的确立,不仅要探讨伦理的生态本性,更需要重新认识我们人自己.因而,重新考察我们作为人的来龙去脉,重新认识我们的存在之母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重新去发现我们与自然宇宙、生命世界以及万物生命之间的血肉关联,是全面求证“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命题的根本认知前提。  相似文献   

16.
人们通常认为副词"至少"表示的意义是"最低限度",但在实际的运用当中,"至少"有"不止"、"不仅仅"的规约含意。由于"至少"的使用与说话人紧密相关,因此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说话人自我的印记。"至少"的规约含意"不止"、"不仅仅"表现了说话人对句子命题的主观介入,表现为说话人对句子命题的肯定程度或对命题的主观认识。在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中包含"至少"的语料中,"至少"的用法归纳为标记和无标记用法。在这两种用法中,"至少"的主观性体现了说话人主观认识、主观解释、主观情感。  相似文献   

17.
技法指导"中国梦""好声音""幸福吗""最美""创新""生活·生命·成长"一类的当代热点词语进入中考作文命题,体现了新课标"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这一要求。其作文命题紧扣时代脉搏,聚焦社会热点,着重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就要求同学们的作文立意要从"小我"走向"大我",弘扬社会主旋律,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18.
老子特别重视"婴儿",因为婴儿自身包含了众多"道"的特性。婴儿是生命的开始,其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婴儿"是生命永恒的象征。但生命不可能只停留于"婴儿"时期,生命存在于世界之中,是从婴儿走向衰老、从生走向死的过程,这一过程所体现的是生命远离道而不断地"沉沦"于世界中,成为非本真的存在,同时又超越非本真的存在,回归于"婴儿",与道为一,成为本真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在"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的命题中,人与自然结下原生关联,并且人的存在及其生存敞开,都要接受自然法则的引导.这种反惟人本中心论的生态整体思想,要求得全面的确立,不仅要探讨伦理的生态本性,更需要重新认识我们人自己.因而,重新考察我们作为人的来龙去脉,重新认识我们的存在之母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重新去发现我们与自然宇宙、生命世界以及万物生命之间的血肉关联,是全面求证"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命题的根本认知前提.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叙事文学中,存在着大量男性作家创造的流浪女性形象。男性作家创造的这类女性形象,是男性自己生命意志的折射,柔弱忧伤也好,意气风发也罢,都张扬了男性的诗意自我。男性作家对流浪女性形象的塑造还存在着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既注意到女性的性别内涵,又更多地在"人"与"生存"的层面上探索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流浪女性形象成为男性作家审视人性的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