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紧急集合     
哈哈,千万别误会!我们的“紧急集合”,是要你面对一堆似乎不相干的事物,迅速找到能把它们“集合”起来的共同点,通俗来说就是概(gài)括。概括力是科学家主要的智力品格之一。概括力越强,认识事物就越深刻。专家告诉我们:招数一:比如在教室里:黑板、讲台,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再加上粉笔、教材呢?如果再加上同学、墙壁参考答案:黑板、讲台——老师上课的用品黑板、讲台、粉笔、教材——上课用品黑板、讲台、粉笔、教材、同学、墙壁——都在教室里招数二:按照一定的组合要求,和同桌轮流报同学的名字。比如:按学号、按横排的座位、按家里离学校…  相似文献   

2.
<正>一、教材处理这节课我将三条线合并成一股,集中地体现了我对这篇节选教材的处理。第一条线是:结合我们学校倡导的一种课堂模式——"四个课堂",即"目标课堂、体验课堂、活动课堂和成功课堂",设计学习目标。我依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以及编者的意图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它们分别是:(1)诵读课文,概述小说的主要内容。(2)品读课文,概括课文中景物的特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3)质  相似文献   

3.
1教学预设1.1教学标准(1)通过在研究曲边梯形的面积和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抽象、概括出它们的共同本质特征——"四步曲":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且都可以归结为一个特定形式和的极限,进而总结得  相似文献   

4.
“压缩语段”题,有一句话概括文段(句)的意思(主要内容)、一句话新闻、拟定一个标题等三种类型。要分清这三者,应该掌握以下几点—— 1.主要内容:概括文段(句)要点,全面而具体,不得遗漏一方。 2.一句话新闻:提取文段(句)中最重要的且具有新闻效应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科学家(这里仅涉及经验自然科学家)从复杂现象中概括出经验定律,常常使用归纳法。按照传统的逻辑观点,归纳法就是从个别知识的前提概括出一般性知识结论的方法。它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考察某类的全部个体对象,根据它们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属性而概括出一般结论,这是完全归纳法。二,只考察某类中的部分个体对象,根据它们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而概括出一般结论,这是不完全归纳法。  相似文献   

6.
一、谈话引入,导出课题(课上,靳老师用简短、清晰、富有条理的话语向同学们做了自我介绍,然后请同学们讲讲听清楚了几个意思。)师:现在请一位同学说,靳老师刚才这段话说了几点意思。(一位同学概括了靳老师话的意思后,末尾还加上了自己对靳老师的印象——“和蔼可亲”、“幽默风趣”等。)师:最后这几句话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我们谈话之后你的感受!(板书:感受)请大家读这个词。(生齐读)师:什么是感受?生:感受是内心活动,是人心里面的情感活动。师:我们去感知周围的情况,感觉到它就叫——感之于外。生(:齐读)感之于外。(师板书:感之于外)师:看…  相似文献   

7.
用一句话来概括学中文的感受: “中文很好学,不太难,(但也)不太容易。”——Rancon Bastien(法国) “中文很难,因为(一个个字)有一个个发音,所以特别难。”——Song Odile(法国) “中文是一种很特别的语言,不同的笔划放在一起(就能)组成不同的字。”——Gill Sarah(英国)  相似文献   

8.
正一、概括在语文学习中的含义我们先看看在语文学习中常常遇到的一些有关概括的提问。(1)阅读下面两首诗,请概括出它们在写景手法上的共同点。(2)阅读下面语段,请简要概括形成结论的原因。(3)《兰亭集序》中,"信可乐也"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阅读于谦的《石灰吟》,请概  相似文献   

9.
正一、回顾文章脉络,感受文路之精巧师: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齐读课题)师:记住,这是让作者记忆了一生的水。再读——(生再齐读课题)师:(引读)作家马朝虎开篇便以回忆的口吻叙述: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于是,在他的笔下就有了三幅画面——生:第一幅是说喝水很不容易,每次要得到水,都要到十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挑。师:这么长的句子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那就是——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3、用分析——概括——分析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阅读。 4、学会生字,理解新词。 (说明:在教学目的中将双基、教育、方法融为一体。) 二、课时:两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预习)略第二课时一、板书课题:草原二、理清思路: (一)齐读第一句“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体会其作用。 (1、点题;2、表达夙愿终偿的快感;3、引出下文。) (二)读全文,概括一下,老舍先生看到了草原几大特色?  相似文献   

11.
正一、整体感知,学习概括师: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大家默读全文,想一想。(屏显:起因:鹬,河蚌;经过:它们;结果:渔夫。)师:(根据学生回答,优选出下列答案)"鹬想啄河蚌的肉,河蚌夹住了鹬的嘴"是故事的起因,这是课文的第1自然段。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是故事的结果,在课文的第4自然段。第2、3自然段写的是鹬蚌相争的经过,是课文的重点。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吗?(生思考,大部分  相似文献   

12.
一、文题切入。以线穿珠,概括情节。首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找准突破口。《群英会蒋干中计》关键在一“计”字。既云“中计”,必有人先设计,自然想到故事开端周瑜“我必设计先除此二人”。全文以“计”为叙述线索,组织情节:(周瑜探寨)决计——(“如此如此”)定计——(大会群英)用计——(蒋干盗书)中计——(曹操斩将)从计——  相似文献   

13.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流程是从具体(语言)——概括(内容),再从概括(内容)——具体(语言),两个过程不断反复的辩证统一。读段,要一句一句地读,把一句一句的话分得清清楚楚,弄懂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要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读到一层意思停下来想一想,一层层意思读下去。读完了,回过头来,想想整个段写什么。这就是从具体到概括的思维流程。这个阶段,既要理解具体词句,读懂每句话,又要重视引导学生概括,概括句意,了解句间联系,概括每一层意思,每一段意思。如人教版第五册<美丽的小  相似文献   

14.
一、复习过渡师:我们学过了6个单韵母,它们是——师:我们还认识了4个声调符号,还记得它们的样子吗?生:(背诵声调歌)一声高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目标 (一) 认识与记忆 1.知道什么叫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 2.记住比的基本性质。 3.知道什么叫比例尺。 4.知道什么叫比例,记住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5.记住比例的基本性质。 6.知道成正比例的量,可用y/x=k(一定)概括它们的关系。 7.知道成反比例的量,可用x×y=k(一定)概括它们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目标(1)准确简洁概括课文内容;客观、正确评议文中人物;深入品读文中重要词句;领悟、习得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2)迁移学习方法,自学,完成自读课文《新来的王老师》一课的学习。(3)通过比较、概括,习得写人的又一常用方法:——用一个事例来表现某个人物的某一个特点的方法。一人一事一特点。  相似文献   

17.
1.根据段落大意来概括先给课文分段,概括每段大意,然后把每段的大意连接起来,是概括主要内容的最基本的常用方法。如《饲养员赵大叔》全文分三段: (1)赵大叔一边喂牲口,一边跟牲口讲话。 (2)赵大叔给每头牲口都取了名字,熟悉它们的性格、特点。 (3)赵大叔特别关心母马“金皇后”。“金皇后”下驹前后,赵大叔整夜守护,既忙碌又欢喜。抓住重点,去掉次要的,把各段的大意连接起  相似文献   

18.
“主体参与探究”教学的基本结构模式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寻求规律——学生概括,师生答疑——概括总结,练习巩固——提高升华,学以致用。下面结合(浙教版)小学数学第10册“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的教学,谈谈“主体参与探究”教学的程序。  相似文献   

19.
一、复习过渡师:我们学过了六个单韵母,它们是——师:我们还认识了四个声调符号,还认识它们的样子吗?生:(背诵声调歌)一声高高平又平,二声就像爬山坡,三声下坡又上坡,四声就像下山坡。(师依照四个声调形状画出四条车道)  相似文献   

20.
有些偏正式合成调,表意比较特殊。如:雪白、漆黑、粉碎、火热(形容词) 瓜分、壁立、蚕食、蜂拥(动词) 海量、铁拳、鸡胸,兔唇(名词) 它们有个显著特点:前一语素对后一语素的修饰,是通过比喻实现的。雪白——象雪一样洁白。瓜分——象切瓜一样分割。海量——象大海一般的度量。(或酒量) 这种偏正式合成词,自身包含鲜明的比喻意义。它们多数是动词和形容词,少数是名词。其中的动词和形容词,在构词方法上,常常被误判为陈述式合成词,应注意分辨。如:“雪崩”和“冰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