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在的多元解读的确呈现出泛滥之势,陷入“学生个人的理解都是可贵的,都应该肯定”的误区。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新课程所倡导的多元解读成了一个标志性的东西,凡是贴新课程的标签,不能没有多元解读,将对多元解读的理解低层次化,片面化。二是有众多公开课的推波助澜。因为公开课最怕的莫过于启不开学生的嘴,所以明知学生的发言有些出格,甚至在情感价值观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2.
现在的多元解读的确呈现泛滥之势,陷入了“学生有发现都是可贵,当然都应该肯定”的误区。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我们的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多元解读成了一项大提特提标志性的东西,所以要贴上新课程的标签,不能没有多元解读,把多元解读理解得低层化,片面化。二是新课标下众多公开课推波助澜的结果。面对成几十上百的听课者,除非你有很高的认同度,你怎么上别人都会爱屋及乌,否则你是没有多少胆量去冒这个险的。因为公开课最怕的莫过于启不开学生的嘴,所以明知学生的发言有些“超边”甚至在情感价值观上存在问题,但还是怕打击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导…  相似文献   

3.
自从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多元解读”成为热门的话题。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对文本“多元解读”的阅读教学理念却出现了一些偏差。有人认为,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文本加以解读,读者不同,解读也必然是多元的,所以“多元解读”不应该设界,也不可能有界。于是乎,有的教师把“多元解读”误解成对文本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抓住局部或个别字句来断章取义、曲解全篇,有的教师甚至脱离文本赖以存在的社会、历史背景,一味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求怪,对学生的体验、感悟一律无条件地附和、肯定,哪怕胡思乱想、低俗不堪,也不批评、不辨伪、不纠偏,充斥课堂的评价语言也单调得只剩下“好、很好、非常好”了。  相似文献   

4.
现在的多元解读的确呈现泛滥之势,陷入了“学生有发现都是可贵的,当然都应该肯定”的误区。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我们的新课程实在是轰轰烈烈,多元解读成了一项大提特提的标志性东西,所以,要贴上新课程的标签,不能没有多元解读。二是新课标下众多公开课推波助澜的结果。在面对几十上百的听课,除非你已经有很高的认同度,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表明语文新课程发生了由过去强制灌输“一元解读”到现在倡导在师生、文本对话基础上的“多元解读”的变化。新课标为“多元解读”提供了科学根据和重要的前提。对大部分文学作品都可以进行多元解读,“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关键是如何确定“界”,  相似文献   

6.
“超越文本”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但是,这都应以文本的学习为基础。然而,在新课程实验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超越文本,置课文于不顾,有的刻意地追求“多元解读”,甚至在答案唯一的地方也要拼命地选取多种不同答案:有的离题万里,不着边际地“对话”讨论;还有的旁征博引,千方百计地开发课外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7.
尹春霞 《广西教育》2011,(22):49-4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对“个性化解读”存在理解上的误区,导致面对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理解、任意体验、随意探究甚至是对文本的误读等现象时,显得十分的迷茫。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8.
刘飞 《四川教育》2013,(7):55-56
在传统的教学中,作为教材的文本具有确定性的解读取向:教科书的提示预示着编者的价值判断;教参的教材分析就是文本解读的指南;教学就是教教材……这样。文本丰富的意义被单一的解读所代替。师生的个性化解读被标准的分析所扼杀。因此。基于这一现实问题,多元的文本解读进入了新课程改革的视野,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而渐渐成为“新宠”。“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正如语文新课标所强调,我们对文本的理解与处理。要尊重学生、尊重文本、尊重自我;要基于文本的内在超越:要由踏实的执行走向自主创生。  相似文献   

9.
语文新课程阅读观与阅读教学观,都受到当代诠释学发展的影响。梳理诠释学发展路径,有助于理解新课程阅读及阅读教学观,从而推动新课程阅读教学健康发展。新课程阅读教学在挣脱传统阅读教学“确定性”的枷锁之后,同时需要对无边疆的多元解读,即“过度解读”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10.
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绝大多数都是优秀作品,但一些作品由于时代间隔,学生对文化背景了解不深,在学习课文时产生许多障碍,对文本感悟不深,情感体验不强,甚至导致对文本的曲解。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如能适时适度地引入相关资料,会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拓宽文本视野,使“学生思维的双翼不为教材所禁锢”,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相似文献   

11.
由于学生兴趣爱好不同,思维情感活动各异,知识经验深浅不一。我们应当允许学生对同一文章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只有这样,语文学习的过程才能成为学生塑造个性、展现个性的过程。但是,对“多元解读”的过分珍视,对“独特体验”的过热追捧,导致“多元解读”的阆凑教学理念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语文课上对文本价值取向出现了曲解或误解。因此,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多元解读文本。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探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元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倩 《现代语文》2009,(4):32-34
近年来,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及不断深入,“多元解读”一词成为热点词被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如何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进行“多元解读”的探讨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王元安 《山东教育》2010,(12):22-24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读者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人们对文本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我国新课程改革倡导“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是要尊重学生“文本解读个性化”。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它打破了传统思维定式,把学生从“标准化”“一元化”的文本解读中解放了出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14.
笔者曾经到一所小学听过两位语文教师的公开课,感触颇深.如何让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成呢?创造互动的对话氛围,让教学“动”起来;重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课堂“活”起来;实施多元解读文本,让学生个性张扬……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在课堂上,我们鼓励学生对文本“多元解读”,  相似文献   

16.
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但多元解读的根应当生长在文本之中.不应突破文本自身价值取向的“底线”.一旦突破这一底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的感悟就会出现偏差.产生“误读”现象。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教者如果只是一味地加以批评或者“置之不理”,就很容易挫伤学生进一步深入研读文本的兴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些表述,集中强调了“阅读感悟”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作用。可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须改变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重教师讲解轻学生自悟,重肢解分析轻整体感受,重刻板理解轻多元解读,重抽象轻形象,重理性轻感性”…  相似文献   

18.
音乐新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作为中学的音乐教师,看到了很多以体现“关注音乐,以音乐为本”的优质公开课。而笔者认为公开课是相胪常态课”而言的,只是一个教学“特例”。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常态音乐课,要明确它的主体是谁?其本质都是体现授课教师对先进教学观念的课堂贯彻,如何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的情感之美,用什么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等。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活动游离于文本教材之外的问题(一)个性解读,偏离文本新课程提倡"多角度地、有创意地阅读",让学生"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这一理念,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放手让学生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对学生随心所欲的解读,甚至是对文本的误读,都一味给予肯定、鼓励,而不是及时引导和纠正,导致课堂教学远离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0.
潘云娣 《考试周刊》2010,(41):53-53
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下,多元解读作为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和能力是十分有效的。但时下盛行的多元解读往往被泛化,在教学中甚至出现了一种任意解读文本的倾向,这无疑是错误的,也是有害的。我们不应简单地把多元解读视为一种时尚,为追求多元而任意超越或扭曲文本。“多元”是有界的,它运用于特定的文本解读,应依从文本特定的价值取向,并遵循文本解读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