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教育与学生的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教育是以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依靠人的主体性发挥。要实施创新教育 ,必须对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加以探讨。一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双边活动。在创新教育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同为客体 ,又同为主体。主体与客体是标志着活动者与活动对象的一对哲学范畴。主体与客体是相对而言的。主体总是指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在创新教育中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 ,不仅包括学生 ,也包括教师。因此 ,教师和学生同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当教学过程展开时 ,从教师这一主体来看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相似文献   

2.
“主体“的英语单词是“subject“,来源于拉丁词“subjectus“。《辞海》对它的解释之一:哲学术语,同“客体“相对,构成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主体指认识者(人),客体指作为主体认识对象或实践对象的客观事物。主体具有意识性、自觉能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词典对“主体”一词的诠释是“哲学上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与之相对立的“客体”则是“哲学上指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新世纪呼唤人的主体精神的弘扬,课程改革更是强调学习者是主体和学习者作为课程主体的能动重要性。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将关系到教育活动的成败。下面谈谈我对如何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关于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问题,现在我国比较有影响和流行的是“主导主体说”合题论。笔者以为目前流行的“主导主体说”有值得质疑的地方,主要表现为理论本身缺乏内在的(指对教师和学生之间)同一的衡量标准。造成其理论的缺陷。“主导主体说”的基本含义是: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和认识发展的主要因素,学生是学习和认识的主体。其实,这里引用的“主导”、“主体”是两个不同哲学范畴的概念,它们不能构成同一标准来衡量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地位与作用。“主体”是相对于“客体”,并与之构成一对的哲学认识论范畴的术语。“主体”是认识论范畴的概念,一般指有认识、实践等能动行为的载体,具体为能动的认知者(或感觉者、思维者)。“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相对于“主体”的概念,它指的是“主体”的行为对象。“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是指认识能动者与被认识者之间的一种认识关系。然而,“主导”与“主体”是有区别的。“主导”是对立论范畴的哲学概念,指矛盾对立双方的主要方面。这里的“主导”即决定性作用的含义。另外,“主导”源于传统教学术语中的“导”,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现代教学论术语的。  相似文献   

5.
1999年秋,在市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召开的“北京市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研讨会”上,我做了一节教学改革观摩课,课题为小学五年级的音乐课——《让我们荡起双桨》。音乐教学的传统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完全处于客体地位,“教”始终左右着“学”。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妨碍了学习主体的构建。针对传统教学的这一弊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 ,“教师在教学过程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那么 ,如何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笔者结合英语教学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一、学生主体作用的涵义学生的主体作用 ,简单地讲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 ,他们能够主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 ,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 ,把学生看成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对象。在教学…  相似文献   

7.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本文就如何在英语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谈几点体会。一、对主体性理论的认识主体性是主体在主客体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质属性。马克思说:“主体性是人的最本质属性。”教育中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指导下,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动性。很多专家以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来概括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正>《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说,如何确立学生英语学习的主体意识,是我们当前转变教学理念的一个基本点。英语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们往往热衷  相似文献   

9.
一 我国教育理论界对教育主体有四种不同的认识。“1.指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教,以自身的活动与影响引起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的发展,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2.指受教育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有其主观能动性,教师不过是指导者、辅导者。3.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有主体意识的人,在教育与教学活动中都有自己认识与作用的客体,二者都是主体,同时又互为认识的客体。这两个主体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层次上的不同。”①4.教育主体“指有意识地认识…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怎样以学生为主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第一条明确指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语文学习需要个体的感悟与体验 ,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越高 ,参与的积极性越大 ,效果就越好。那么 ,语文教学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能力呢 ?一、转变教学中心传统的教学方式 ,实质是以教师为中心 ,它只管教师如何教 ,不管学生怎样学。在教师的心目中 ,学生不是生动活泼的认识主体 ,而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客体 ,是可爱的“听众”和勤奋的“书…  相似文献   

11.
曾勇  黄芳 《四川教育》2001,(2):20-21
传统的德育理论认为:学校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是指“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自觉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的组织和教育”;客体是指学校德育主体认识和施加可控性影响的对象,“它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而我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始终认为:学生应是德育的主体,在德育中应居于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2.
试论英语交往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往教学是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以教学资料为客体和中介,以师生关系为纽带而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英语教学通过师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合作、交流等交往形式,使学生学习知识、技能,体验创造和成功,发展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因此,教学交往是对传统英语教学的超越,是英语教学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中存在很多辩证关系,主体和客体,感性和理性,形式和内容等。理想的阅读教学,应采用“融创”的思维,寻求“两极”中的平衡、契合。一、主体和客体的“意会”“意会”,这主要是指作为阅读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认识、思想、情感等,和作为客体的作家的作品,即课文的“客观内容”的“意会”。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说明“会意”是很忘情、很幸福的时刻。实现主体和客体的“意会”,教学中就不能浮在文本的表面,浮在语言的表面,让对话在一个肤浅的水平上滑行,而要沉到教材中,找到对话的“共鸣点”,抓住主旨…  相似文献   

14.
尹卫华 《考试周刊》2008,(24):79-80
教学作为一种认识的活动,是一个多面体的统一体,既有主客体的统一,又有主体间的统一,还有客体不同层面的统一.而在英语教学中有两个主体:教师、学生:有两种活动方式:教、学;有一种共同的对象:英语.表层结构相同而深层结构却相异.学生作为主体,被认识的客体是英语,即英语符号及其功能.当主体是教师时,"英语"作为认识对象并不是英语这个符号本身,是与英语有联系的一种抽象规律--教学规律,而教学规律之重就是提高与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5.
学生主体意识是指学生以主体身份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以客体身份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从而改变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使教师变教"书"为教"学"。传统的专业教学常常是教师唱主角,学生唱配角,那种"填鸭式"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德育理论认为:学校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是指“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自觉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客体是指学校德育主体认识和施加可控性影响的对象,“它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而我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始终认为:学生应是德育的主体,在德育中应居于主体地位。 学校教育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后备人才的教育。在我国1998年3月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指出:德育是“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  相似文献   

17.
形成、发挥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是近代教育的主题,也是教育技术的主题。学生的主体性在什么样的教学结构中形成、发挥和提升的问题不仅是建构、推演教育技术理论的“原点”,也是当代教育哲学关注的焦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虽然前者把学生当作客体,后者把学生当作主体,但是其教育哲学的思维范式是一致的——“主体—客体”思维范式。在这一思维范式的引领下,虽然把学生作为主体来形成,但是又把学生作为客体来认识,认识到的是学生客体发展的规律而不是学生主体的发展规律。学生的主体性应该在“主体间”思维范式的引领下,在“主体—主导”教学结构中形成、发挥和提升。因此,教育技术的理论建构必须以合适技术支持的“主体—主导”教学结构为基点进行拓展和丰富。  相似文献   

18.
王燕 《教学月刊》2004,(12):21-23
作为语言实践课,英语教学是一个由教学主体、教学客体和教学环境有机组成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应是一切活动的中心。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况将对英语课堂的学习效率、教学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或学生记笔记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他们像一只只“口袋”被动地接受着老师的“倾倒”。  相似文献   

19.
借鉴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切入教学过程 ,对它进行层次分析 ,将教学过程分为“教”和“学”两个过程 ,在“学”的过程中 ,学生为主体 ,学习情境 (教学情境 )为客体 ;在“教”的过程中 ,教师为主体 ,教学情境为客体。教师的主导性、创造性、艺术性……无不反映在教师对教学情境的创设上 ,而学生的学习更是不能脱离“环境”———教学情境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20.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交往关系。对于教学活动的认识,传统观点认为“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它将教学活动简单化,忽视了学生所具有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目前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种观点也欠科学性,它没有确定教学活动的客体是谁,忽视了教学活动是隶属认识论范畴的。我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并且二者是一种双主体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