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以农民环保法律权利配置为视角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前农村的工业污染、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对农民的生活、健康以及农产品的安全构成了威胁.现有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方面的法律仅主张农民作为义务的主体,难以发挥农民保护和建设农村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农民是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有权管理自己的环境,他们应当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权利主体.  相似文献   

2.
我国广大农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就必须主要夯实“五个基础”,即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夯实农村和谐发展的经济基础;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夯实农村和谐发展的政治基础;抓好农村文化建设,夯实农村和谐发展的文化基础;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夯实农村和谐发展的社会基础;建设文明生态环境,夯实农村和谐发展的自然基础。  相似文献   

3.
张良 《生物学教学》2004,29(11):41-42
本文围绕农村中学如何开展生态农业研究,为本地区农民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持续、稳定地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可持续收入,同时又保护和改善本地区农村生态环境、维护农业生态平衡,作了一些有益探索。旨在为本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可参考的建议,并为农村中学生开展生态农业研究的实践与探索方面,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具体方法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农村社区教育的三步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兴来 《成人教育》2002,(10):27-27
农民是农村社区教育的主要成分。要对面广量大的农民系统地实施政策法规、人格道德、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教育,就必须唱好农村社区教育这台戏。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农村有线电视情况的认识,发展农村有线电视的必要性以及对农民的生活影响,同时对农村网络建设投入以及维护.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过程中,乡镇企业不断地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对农村社会事业的建设和农民生产生活质量的提高产生了重大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本文就温州乡镇企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就如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7.
农村弱势群体实质上是环境弱势群体,表现为经济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弱势等.环境劣势使农民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制约了农民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扶助农村弱势群体在于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要从统筹城乡发展着眼,制定保护农民的法律和政策,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建立农民利益诉求与维权的机构和机制,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等.  相似文献   

8.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下文称克州)是天山山脉脚下的一个小绿洲,由于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具有发展林果、园艺业的特殊优势。大力发展以特色林果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不但能维护克州脆弱的生态环境,还可以提高果品的附加值,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本文从克州发展特色林果业的优劣势分析入手,对如何加快克州特色林果业发展提出一些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退耕还林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构建可持续发展平台的重大举措,是解决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延安作为率先实施退耕还林的地区,经过10年的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和封山育林,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改进农村生产方式、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现实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部分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环境破坏已到了不容忽视、不可回避的地步,在有的地区其严重程度甚至令人触目惊心。“保护环境,教育为本”,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提高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是当前发展生产、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建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的紧迫任务。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与城市公民相比具有特殊性,在教育方式、途径上有不同的要求。建议通过建立“农民环保协会”、宣传环保知识、开展环境实践体验活动等途径加强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农村的环境污染不容忽视,各种污染不仅影响了农民的身体健康,也不利于新农村建设,尤其不利于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在建立生态保护规划协调机制背景下,河北省生态环境存在着制度上、意识上、监管上的问题。为治理农业农村污染、建设美丽乡村,河北省应探索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之路,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增强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充实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支持,构建河北省生态环境法治新体系,全面、科学有效地解决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2.
当前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已影响到农民的正常生活,成为制约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瓶颈,阻碍了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环境污染使一些地方的农民面临返贫的威胁,且影响到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治理农村环境污染,需采取以下对策:加强环保宣传教育,使农民树立环保理念,增进环保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制定和完善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严格实施环保政策,将其切实纳入政府的具体工作职责之中;因地制宜地搞好农村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规划,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地建设环保生态工程;发展循环农业,合理利用农村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加大监管力度,保障农村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视野下的农民生态伦理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要求加强农民的生态伦理教育,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先导工程之一。文章立足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以及农民的生态伦理现状,对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加强农民生态伦理教育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和有效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农村生态环境视域下生态道德教育的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状况令人担忧。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缺失、生态道德培训力度不够、生态道德教育方式缺乏针对性。实现农村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路径是培养农民的生态道德意识,强化农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以及提高农民参与生态建设的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15.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产权的不完整导致其功用并未有效发挥。为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广大农民的利益,需要修改法律,赋予农民集体完整的产权,享有与国有土地同等权利,允许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让农民分享城镇化成果,通过统一的土地市场实现对集体建设用地资源配置的优化。  相似文献   

16.
为了消除现有的农村土地权属制度的缺陷,有必要在维护农村集体所有制--而不是实行农村土地私有化和国有化的基础上,以明晰个体农民与农民集体之间的土地权利义务关系、强化农民对于农民集体事务的自我管理权为切入点,进行相应的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7.
在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尤为重要。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民素质不高不仅会影响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而且会影响农民对自身利益的维护。各级政府对农村教育事业的认知偏差和农民对教育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目的是农民素质偏低的主要原因。提高农民素质的主要措施有:转变政府办学理念,增加经费投入,确保实施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18.
建立健全密切农村干群关系机制,是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确保农村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意义。其基本路径有:大力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努力实现农民民主政治权利;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综合素质,切实增强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充分尊重农民群众首创精神,有效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积极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切实维护农民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农村民生建设。党在中央苏区的执政实践中极其注重加强农村民生建设,关心解决农民的民生问题成为中央苏区的主旋律。通过对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生存权利的维护,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以及农民衣、食、住、用、行等遇到的各种困难,把关注农村民生真正变成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行动。党首创了"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民生理念。党在中央苏区对农村民生建设的原创性经验对于当今解决农村民生问题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黄明欣 《培训与研究》2007,24(5):45-47,66
我国农民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权益缺失直接影响“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高度分散的农民需要得到组织的保护。目前基层政府、村委会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方面都显得软弱无力。建立整合农民利益的集体组织——农会,既可维护农民权益、转变政府职能,还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当前在我国建立农会具有法律、经济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