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发挥体制优势加速教育发展———关于海南洋浦教育体制改革报告之二(上)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社会发展局陈夫义编者按:洋浦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风向标”,洋浦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的“试验田”。这个“试验”说明:体制的转换要比人员的充实更重要。相信读者既能从中感...  相似文献   

2.
与发达国家的教育过度不同,中国高等教育“过度”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二元体制的强化以及体制内外不断扩大的收入、地位差距,以及特殊利益集团对资源与权力日益加强的垄断造成的社会闭锁.只有尽快推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打破二元体制分割,逐步拉平体制内外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推动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体系,重建开放社会,我们才能从根源上化解教育“过度”,缓解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维度看,“公民社会”只是一种处理国家、组织与个人三者关系的机制,一种社会运作体制,一种社会管理(治理)模式,一种社会建设目标。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是其核心价值观。无论从概念上,或是从价值观上,还是从社会实践上,都不宜把“公民社会”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维度看,“公民社会”只是一种处理国家、组织与个人三者关系的机制,一种社会运作体制,一种社会管理(治理)模式,一种社会建设目标。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是其核心价值观。无论从概念上,或是从价值观上,还是从社会实践上,都不宜把“公民社会”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试论高教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协同华东冶金学院王端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明九十年代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改革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体制,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其意义在于:“只...  相似文献   

6.
当前,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体制性因素已日益成为关键。只有改革体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和今后发展的诸多问题,推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教育体制改革问题必然成为中国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和突破口。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办学体制改革是“瓶颈”。建国以来,我国虽然在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上始终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力量办学为辅的方针,但是,一直没有打破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统”得过死,“包”得过多,统一计划,单一模式,而这在当时还是比较适应计划经…  相似文献   

7.
一、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作法 教育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社会系统工作,教育改革必须综合配套。沈阳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作法是: (一)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努力建立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 对于教育来说,体制是个龙头。因此,首先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探索。 1.领导体制。改变过去那种“高度集中”和“条块分割”的旧方式,在横向上采取“集中领导,统筹规划,加强协调,分口负责”。在纵向上采取“分级办学、  相似文献   

8.
城市与乡村是分别建构不同的治理体制,还是建构合一的治理体制,主要取决于两个社会单元的社会特性及其关系模式。从城乡二元治理体制向城乡一体治理体制转变是今后农村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总趋向。但是,对特大城市近郊农业型乡镇而言,最关键的是从单向行政管理型行政体系向公共服务型行政体系的转型。新公共管理理论“市场化导向”和新公共服务理论“政府责任的回归”都存在着理论解说和实践运行上的缺陷,市场导向抑或政府责任的单向强化都无助于推进乡镇行政体制改革。从理论建构的角度来讲,新公共服务理论在回归政府责任的同时也不可能完全抛弃新公共管理理论中的市场因子。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对于邓小平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观点还没有深入研究。本文运用政治社会学的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深入的阐发,指出如果两种体制的改革是相适应的,就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如果不相适应则可能成为诱发社会动乱的原因。“相适应”是一个系统的认识体系,即不仅包括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适应,还包括社会根本制度与两种体制性质的相适应,体制优势的继承与辩证否定的相适应等。只有正确处理好“相适应”的问题,才能实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相似文献   

10.
以职业为导向的荷兰高等教育体系是全方位、开放型的,实行“宽进口”为不同需求层次的适龄青年提供了就学机会,保持“严出口”为社会培养了高素质的实用人才,高校教学体制注重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对我国高教体制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学课程体系受欧美国家大学课程变革的影响而不断演进,总体上呈现出"跟跑"的依附特征并凸现出一些弊端:对相互冲突的价值主题和合不够,课程体系目标与取向显有偏失;课程统整迟滞、存有误区,课程内容割裂和课程结构相对单一僵化;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不力,课程体系育人功能较为平庸。大学优化构建一批主题突出、科学适用、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有赖于富有解释力、指导力的教育理论的指引。SIRF理论便是基于课程体系目标与取向、课程内容与结构和课程体系价值与功能的多重耦合机理,系统把握新业态下大学教学呈现的新特征和专业建设定位而形成的理论果实。基于SIRF理论提出的课程体系优化方略是:开发彰显功能,增强"服务性";统合祛除割裂,提升"统整性";协商摒弃僵化,促成"丰富性";改造超越套用,增进"效用性"。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通过分析社会关系,找到了研究人的本质的方法,而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社会物质条件是决定性因素、社会制度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保证、文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社会基础;与此相对应,在当代中国,经济全球化、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知识经济的到来等因素都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更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目前高师艺术专业在就业市场上面临新的挑战,为应对就业市场的变革,必须采取以下方略:树立为市场服务的新观点、改进招生模式、建立课改中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实习中渗透课改新理念、建立课程评价新体系。  相似文献   

14.
论死亡恐惧--"我"的死亡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自我”意识,从自我意识产生死亡意识,由死亡意识导致死亡恐惧。真正意义上的死亡是“我”死,人怕因失去自我而陷入绝对的虚无是死亡恐惧产生的根本原因,克服死亡恐惧的方法主要有:长生之道、宗教慰籍、哲学思索、成就不朽、及时行乐。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府已处在一种"非常态"的执政环境中,几十年前封闭的常态执政环境已不复存在,非常态环境制约着政府系统的运行。但我们的许多政府官员对此并没有足够的认识。所以,领导者应该具有非常态领导意识。非常态领导意识包括忧患观念、创新精神、风险观念和责任意识等。  相似文献   

16.
对于处于变革中的学校组织来说,冲突无处不在,但利益冲突却是学校变革中冲突的焦点。学校变革的利益冲突表现为多种形式,而产生利益冲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权威及权力结构分配的不平等,以及"集体行动"逻辑所导致的"囚徒困境"。基于此,化解学校变革利益冲突的策略主要包括利益冲突管理以及实现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共享",而后者则需从达成"经济人"和"道德人"之间的契合、实现异质合作以及激发主体的道德使命感三方面切入来实现学校变革中的利益共享。  相似文献   

17.
学位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20多年来,我国学位制度在培养社会主义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的不适应性.突出表现为:内容规定滞后、创新因子不足、结构划分单一、特色不够鲜明.当前,学位制度的改革要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大力推进创新教育,尽快颁布实施《学位法》,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8.
随着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改革战略应当及时地由过去的“孤军深入”调整到“配套推进”战略。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前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症结主要不在于自身,而是在于与它紧密相关的各种生态要素,它包括自然、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国际等七个环境因素。必须从这些要素的综合考察出发,才能为我国行政区划体制改革实施“配套推进”战略提供理论基础和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诺齐克出版《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一书,提出"最弱意义国家"的观点,描绘出了一种仅限于防止暴力、偷窃、欺骗和强制履行契约等有限功能的国家。文章对诺齐克的"最弱意义上的国家"理论及其意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阐述了诺齐克的"最弱意义国家"理论的涵义、基石和推导过程;其他思想学派对"最弱意义国家"理论的评价,以及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从而让读者对此理论有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过强制性制度变迁,原民国时期时期大学人事体系被彻底打破,全新计划人事体系得以确立。从制度变迁的整体角度来看,国家一方面通过一系列新的政策、法规来改造高校人事系统,一方面通过对大学进行全面改造从根本上塑造新的人事制度。整个变迁过程中的关键机制是基于对大学共享信念的改造与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