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粟金兰 《教师》2011,(15):47-48
我在和学生聊学习语文的感受时发现,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习兴趣不浓是普遍现象。为此我曾多次反省自己的教学。与不少学生讨论这究竟是什么原因。不少学生都讲老师讲得太多,他们领会得少,读课文也读得少,所以没有进入课文中,久而久之,  相似文献   

2.
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忘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没有去研究鲁迅先生的幽默笔调,我只是沉浸到了百草园的快乐里,想起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美好时光。  相似文献   

3.
一篇章有多种解读方法。鲁迅先生是一个思想型的作家,而且在写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已年满46岁,可以说是一个成熟的思想型作家,因此,他的作品必然带着成熟的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这样,从研究鲁迅先生的思想出发,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进行“思想解读”,应该是一个新的解读角度。  相似文献   

4.
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后,再去百草园的人大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不过如此!接着便是有些失落。我们在文中读到的百草园是那样的优美、那样的神奇、那样的令人憧憬!而在真实的现场却没有了文字所描绘的那种神韵。为什么文字与真实景致会有那么大的落差呢?究其原因,我想除了我们没能像作者那样对它怀有深深的情感之外,  相似文献   

5.
站在鲁迅故居的百草园,我捕捉不到任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的快乐,我感到茫然,仿佛所处的并不是百草园,百草园尚在另一个为我所不知的地方。似乎总是—风景在别处。导游说。“这里只有两个地方是原来的,浞墙根和石井栏。”就因为是原来的,泥墙根已经被砖墙护起来了,成了墙中墙。事实上,它矮得根本不像一堵墙,  相似文献   

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前半部分“百草园是我童年的乐园”中写的“美丽的自然之景”、“奇妙的女蛇传说”和“快乐的雪地捕鸟”等内容。不仅学生喜欢读,而且老师也愿意引导学生品析其内容、语言、写作技巧之妙。对于后半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也许是作者对枯燥的书塾生活流露的不满,一直以来不仅学生厌恶,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首篇是鲁迅先生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文本来看.鲁迅的童年是快乐的,不必说百草园中美奇趣,也不必说三味书屋里的读书游戏.单是从百草园中到三味书屋的烦恼令人回味无穷。百草园虽快乐.但毕竟孤独.虽有无数个为什么但无法求解.无人解答;而三味书屋虽然陌生.多有束缚。  相似文献   

8.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日益推进的今天,关于怎样针对中学生特定的身份来进行多维的阅读训练已成为一个重大课题传统阅读教学中关于“主题思想”的提取仍然是整个语文阅读中的重点。作为文本意义解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诠释,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至为重要的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笔者以为.中学语文阅读的篇目,无一不是经过了长期淘汰、筛选和检验而来,从接受理论来说,它们的主题阐释注定呈现出一种历时态下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对这些经典作品的阅读.应该在一种开放和动态的环境中进行;从而让文章的主题得到充分的、多角度的开掘。同时对这种多元解读的本身也应采取开放的眼光而不是非此即彼的排斥性判断。  相似文献   

9.
鲁迅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云棠同志也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写的是当年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云棠同志写的是今天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七十多年来它们究竟有什么变化?鲁迅当年那样写究竟想表现什么?云棠同志是怎样揣摩鲁迅当年的心思的?试将两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一个比照,你一定会有自己的发现。  相似文献   

10.
认真想来,忽然感到惶惑:一头儿是鲁迅先生,一头儿是先生呐喊着要救救的孩子。诚如鲁迅研究专家孙郁所言:“鲁迅复杂的精神意象所散发出的诸种不确切性的光芒,又常常使他成为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最令人困惑的现象之谜”(所谓“不确切性”是针对读者而言,并非指鲁迅的意象)。白纸一张的孩子和他们的语文老师对于接受早已光芒耀眼的鲁迅先生多少显得勉为其难。白纸一张的孩子,还不是时候,也确实不能准确地理解先生的人生,  相似文献   

11.
三味书屋     
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一定很想了解“三味书屋”的情况,下面我们录寿镜吾先生的儿子寿洙邻所写《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中关于“三味书屋”的描写,供大家阅读。  相似文献   

12.
13.
李艳 《湖南教育》2005,(16):9-9
结束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学习后,我问学生一个问题“:你们的童年生活中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一个乖巧的女孩子举手发言,她很认真地说“:我没有童年。老师说童年是人一生当中最开心、最无忧无虑、最值得回忆的一段时光,我认真想了,真的没有。”我一时语塞愣在讲台上。我  相似文献   

14.
孔悉明 《学语文》2002,(6):26-26,25
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中学语文的传统篇目,有关对该文一段理解的文章屡见报刊书籍。纵观这些议论,无非是“似乎”和“确凿”两词并用不但不矛盾,而且还含有深刻的意义。笔者以为就此理解固然不无道理,但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5.
16.
17.
读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人,都知道鲁迅笔下有一个童年乐园——百草园,神奇而富有诗意。但现在,鲁迅故乡绍兴的那个百草园,往往令慕名而去的人感到失望,觉得那只是一个极普通的园子。这篇作品中的苇塘,其实也很平常,但在作者的童心里,却是一个充满奥秘、魅力无穷的世界,和鲁迅笔下的童年乐园一样迷人。  相似文献   

18.
梁君 《广东教育》2011,(7):112-112
我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向学生介绍鲁迅,展示了中年鲁迅的相片,让学生就先生的照片来猜一猜先生的为人。学生一看照片,马上就不假思索地回答:“先生是一个严肃认真、不苟言笑的人。”我立即肯定了学生的说法,但同时又指出:  相似文献   

19.
一把单纯的文字串成句句段段,连缀起来,成就了一幅幅酸甜苦辣咸的五味人生。语文教学,应为学生搭建好文字和生活的桥梁,才能带领学生徜徉于文字之间,感受那瑰丽而灵动的文字带给我们的爱与哀愁、幸福与快乐……执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场景回顾:师:同学们细细地读读课文,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是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最终在多重对话关系(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中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促进言语和思维的同构共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下面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就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谈一点浅见。一.走进文本,自读感知,恰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