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红科 《教师》2011,(14):5-6
本文从哲学解释学的视野探讨了理解和道德教育的关系,认为道德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理解活动,并从四个方面提出道德教育应实现人对人的理解、扎根生活世界、生成道德智慧、尊重价值多元的构想。  相似文献   

2.
主体间理解:道德教育方法论的一种思考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反思现行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有必要对道德教育中的理解投以更多的重视和思考 ,在道德教育中进行“元”理解。当代教育已经开始从人的主体存在出发来重新认识道德教育中的理解 ,在道德教育中理解主体人生活的现实世界 ,走进人的生活中 ;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理解中感受道德存在的具体情境。德育的理解回归生活世界、促进主体间彼此理解的“视界融合”、以质的研究方法指导教育者的德育理解正在成为道德理解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3.
回归生活,在德育实践中加强理解正逐渐成为道德教育的主旋律。在道德教育中如何认识理解、如何实现理解、理解带来的效果如何等都成为学校教师实施德育的现实问题。当我们反思现行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时,有必要对道德教育中日益凸现的理解投以更多的重视和思考,在道德教育中进行“元”理解。一、道德教育的理解:“回归生活世界”人的道德是植根于人们的现实生活的。人的道德品行的养成与体现发生在每个具有偶然性的真实生活情景中,道德教育不可能建立在远离人实际生活的空中楼阁。道德教育要关照人类生活着的意义世界,道德教育是…  相似文献   

4.
鲁洁老师在《教育研究》2000年第7期《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十分有意义的问题,文章从哲学与历史的高度深刻论述了基于人对人理解的道德教育的理念,切中时弊,发人深省。在此,我想再“接”着鲁老师的话题往下“说”。道德教育以人对人的理解为基础,但正如没有抽象的“人”一样,也不存在抽象的“理解”;人是历史与现实中的人,理解同样是历史与现实之中的理解,人和人的理解都具有历史性、文化性。谈论人对人的理解,不能止于一般性地、抽象地谈论人与人的理解,我们所谈论的人对人的理解乃是一定现实———历史文…  相似文献   

5.
论社会性道德教育与主体性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道德教育论与主体性道德教育论分别从社会性和主体性角度揭示道德教育的本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二者又都存在着严重缺陷,割裂了道德教育中社会性与主体性之间的关系,片面地将其一方视为道德教育的本质。实质上,主体性道德教育与社会性道德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能人为地割裂开来;主体性道德教育主要是从人的主体性需要方面确认道德教育;社会性道德教育主要是从人的社会性需要方面把握道德教育;我们应当超越主体性道德教育论和社会性道德教育论的狭隘性和片面性理解,站在更高的视点和更广的视野中去理解和把握道德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道德教育中通过主体的独语进行道德反思和主体间的对话进行交往,实现人对自我的理解、人对人的理解,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道德教育中的独语与对话,在对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双重确认中,使理解在两个维度上展开和实现。  相似文献   

7.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和教会人们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要实现“过有道德的生活”的教育目的,就应该引导人们从生活中学习,在交往中成长;从对话中理解,在理解中建构。道德交往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交往离不开对话。对话是道德交往的重要环节。正是在道德对话中达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理解、共鸣与共享,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共同建构美好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8.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和教会人们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要实现"过有道德的生活"的教育目的,就应该引导人们从生活中学习,在交往中成长;从对话中理解,在理解中建构。道德交往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交往离不开对话。对话是道德交往的重要环节。正是在道德对话中达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理解、共鸣与共享,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共同建构美好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育以人为对象,旨在促成人的德性往道德教育理论的应然取向发展,而道德理论以人性论为基础。本文从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两个维度来分析道德教育与人性的深刻关联,并通过对“以人为本”的当代德育基本理论的简略分析来理解当代德育应如何处理与人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道德和道德教育的问题因社会进程相异而显示出与西方发达世界不尽相同的特点。新时期中国道德教育的路向选择应该更有益于道德教育回归其自身存在的运动方式,更有益于促进当代中国人的自由自觉的道德生活。当代中国道德教育只有基于完整的现实的人的理解,培养好人与好公民相统一的道德人,才能摆脱社会本位抑或个人本位、现代抑或传统、本土抑或西方的非此即彼地争论,超越理论上和实践中的偏见和成见,从整体上既保证了道德教育的本真意义又充分体现了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1.
从主客两分的单一主体性模式向师生主体间相互理解的范式转型,是当代道德教育实践发展的新路向。为此,有必要对道德教育中理解范畴的相关特性作深入探讨。从本体论意义上阐释,道德教育视域中理解范畴具有本体性、交互性、实践性与相对性等诸多特性。  相似文献   

12.
尧新瑜 《教育科学》2006,22(4):54-57
文章在对理解自我的概念、内涵与特性进行诠释的基础上,将理解自我提升为道德教育的自律机制,它包括自爱与克己两个向度。个体只有通过理解自我,才能自觉自愿地为自己立法,从而实现从自然人向道德人的跨越。  相似文献   

13.
正【编者按】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几乎无人怀疑,而学校德育的实效却颇遭人质疑。由此看来,一方面要加深对道德教育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在德育实践中大胆探索、推陈出新。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以"我们的道德教育信条"的形柳式,夕从浪主体性德育与制度德育的视角阐释他们对于道德教育的新理解,旨在改变人们对于道德教育似乎就是"灌输+惩罚"的刻板印象。本期刊发的这  相似文献   

14.
生命叙事与道德教育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关键是把人的完整生命纳入道德教育的视野,以此来理解道德教育,则是为着每一个人生命的丰满、发展与幸福 新的道德教育资源观认为,人人都可以是道德教育的资源,都可以是创造文化的主体;道德教育并不是独立于其他诸育之外的单独存在的一育,也不是只在特定的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及所谓的“德育活动”才存在的活动,而是渗透于人的一切活动当中,生活本身即蕴涵着道德教育的资源 这样,道德教育资源即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由独占性转向共享性,由确定性转向生成性,由封闭性转向开放性 那么,学校道德教育怎样才能实现这种模式的转变呢?本文提出生命叙事是实现这种模式转变的一种主要方式,并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的目的应是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者道德教育本身的价值取向和现实意义。道德教育研究的首要目标不应是寻找工具而应是寻找灵魂。基于对道德及道德教育的重新理解,以及对人的主体意识发展的考察,提出道德教育的生活目的观。  相似文献   

16.
道德是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规范和准则。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要从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方面入手。 从现实情况看,青年学生在遵守基本公德方面并非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复杂多样,但其中之一就是我们的道德教育缺乏对道德主体的情感诱导,忽视了道德情感在协调人与人关系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使青年学生对道德的理解和实践停留在“服从律令”的层面上,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主要是使人对善恶的原则界限加深理解,它偏重于说理,并要求人们用一系列的道德规范要求、约束自己。美育则主要以美的形象打动人,把道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以美引德,使人在效法榜样的潜移默化之中接受道德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注重习惯教育结合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转化的手段。建立规范的道德评价体系是道德建设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宛成伟  尹鸾 《文教资料》2011,(1):98-100
青少年时期是生态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本文主要从对生态道德教育内涵的理解.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内容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9.
刘欣 《教育教学论坛》2011,(15):205-206,165
人性问题是中国伦理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存在很多分歧。而伦理学研究在道德上的善恶,与主体上的人有着密切的联系。道德是人的道德,道德教育要以人性为基础。因此,新时期的学校道德教育应在全面理解人性的基础上,从德育目标的具体化、德育内容生活化、德育方式双向性几个方面加以改革,使学校德育得到更加人性化、完善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奥古斯丁(354—430)既是基督教哲学的集大成者和神学家,又是道德教育思想家。其道德教育思想主要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论述及道德教育的方法。一、奥古斯丁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1.人的"道德认知"由"道德意愿"控制奥古斯丁认为,人的"道德认知"主要来自于人对善恶的理解,而"道德认知"来自于"道德意愿"。"自由意愿"既可使人向善,也可使人向恶,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