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成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有一百三十五亿四千六百万吨氯化钠(食盐);有六十三亿七千万吨氯化钙;有二十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百分之二十三至二十五。这样,就使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了起来,沉不下去呢。  相似文献   

2.
《死海不死》把科学知识与奇异的现象、神奇的传说结合起来 ,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死海的特征、成因以及现状和未来 ,将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 ,是一篇有趣的知识小品。但是 ,该文中介绍的有关死海的知识 ,有的还不够全面 ,有的还欠证据 ,有的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里再补充一些教材中没有讲到的材料 ,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也供老师教学中参考。一、死海不是绝对的“死” 《死海不死》第 1自然段写道 :“谁能想到 ,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 ,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 ?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死海真的是这样“死”…  相似文献   

3.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记叙文、美文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那些介绍事物的特征.性质等的说明文.学生往往觉得枯燥无昧.且老师在教说明文时,也无非按以下形式授课事物的特征是什么?应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等等。因此,老师教起来也毫无激情。然而,我在讲授《死海不死》时,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采取“旅游”的形式了解“死海”,学生热情高涨,效果非同寻常。以下是我上《死海不死》的课堂实录: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一篇好的说明文,不仅要注意说明的科学性,能准确地向读者介绍有关知识,而且要注意说明的生动性,使读者饶有兴味地阅读。不少优秀的说明文,还能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对读者进行思想教育。说明文《死海不死》就具备以上这几个特点。例如,在介绍死海的特征和形成过程时,课文从揭示“死”与“不死”这一对看似矛盾的概念的涵义入手,除列举了数字、事例加以说明外,还穿插了大段的神话传说,这样,原本并无情节又不动人的科学知识,就可以使读者兴趣盎然,爱不释手。教学本文,就应让学生理解; (一)说明事物,除只抓住其特征外,还应选择吸引读者的“突破口”,抓住读者的阅读心理; (二)神话传说,不少都无案可稽,但在说明文中若能运用得当,却有助于科学的说明; (三)运用数字,是说明的常见方法,但运用中,应掌握严密的科学性。以上三点,既是本课文的特色,又是学生应当而且可以理解的说明方法。教学中,当视为重点。二、疑难字词句补说  相似文献   

5.
李晓峰 《西藏教育》2014,(11):31-32
<正>《死海不死》是人教版教材里的一篇经典课文,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执教该课文后,该课文在语文界一石激起千重浪。各方便的争论很多。比关文体的争论,有人认为本文是属于事理说明文,有人认为是事物说明文。笔者认为该课文应该属于事物说明文。第一、从说明文的分类标准来说。说明文是一种客观地说明事物,是为读者介绍知识的文体。文学理论把说明文分为两类:即事物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这种分类在人教版教材上已有定论——八年级上册  相似文献   

6.
秧好一半谷,妻好一半福。一篇课文的教学,如果有个好的开头,即导入恰当,就取得了成功的一半。“风乍起,吹皱了一池春水”的教学境界无疑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为此,在新授课前,应高度重视课的导入这一环节,精心设计导语。在此。笔者仅就《死海不死》的导人谈点自已的浅见,现举隅如下。 一、分析题目 从头开启 提牛要捉牛鼻子。教学一篇课文先要破题,即分析文章的标题。因为有些文章标题本身就是文章的窗口或眼睛。《死海不死》一文的标题,不但揭示了课  相似文献   

7.
《死海不死》篇幅短小,内容集中,结构清晰,教学难度不大;在学生粗读的基础上,可针对这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的特点,再按下列步骤让他们细读并加以必要的引导:(一)出示地图,要求学生据图口述死海的地理位置和长、宽、深度。提示:死海的地理位置在文章开头有所交代:“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死海的长、宽、深度在文章第六自然段中有所说明:“它的南北长七十五公里,东西宽  相似文献   

8.
一、标点使用不当 ①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竞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 句末问号用得不当。因为,这里的“谁”是泛指,并不需要人们回答,这句话并无疑问之意;这句话是为了表现死海的奇异现象,如果将句末标点改为叹号更能突出句意。 ②鲁特按照规定的时间离开了村庄,走了没多远,他的妻子因为好奇,偷偷地回过头去望了一眼。 这是两句话,表述的分别是两个人的行为,故可将第一处逗号改为句号或分号。 二、语言不够准确 1.概念使用有误。死海为咸水湖,但文章却自始至终一直称死海之水为“海水”,死海之边…  相似文献   

9.
死海不死     
角度之一:本文在结构布局上别开生面。文章先从反面落笔,描述死海的一般景象,再一转,引出一个“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的三无世界,扣住“死海”,突出特征。这个三无世界,令人胆寒,但它有神话般的奇迹:在死海中,  相似文献   

10.
死海不死     
死海不死【课文题解】既积“死海”,又是“不死”,蕾似矛盾售谬,然而又是g观事实。以揭示这一事特现象为契机,逐层说明了现象的本质、死涵的成因以R死海的现状目前景。【课文简析】本文的目的在于科学地解释“死海”的奇特自然现象,由于树梢的怕当进择自巧妙安排,...  相似文献   

11.
《死海不死》一文有个句子;“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海海水的百分之二十三到二十五。”这个句子语病是不恰当地使用了介词“把”,造成该句主语残缺。“各种盐类”本应是主语,加上介词“把”,构成了介宾短语,“把各种盐类”就不能作主语了。改正的办法是,将“把”去掉,让“各种盐类”  相似文献   

12.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科学小品,如何进行教学,我有四点想法:一、引导学生抓文章标题,掌握其矛盾的修辞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引导学  相似文献   

13.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咸水湖知识的科学小品文。文中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成因以及现状、未来。在说明过程中 ,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把科学知识与奇异现象、神奇的传说结合起来 ,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 ,恰当地说明了事理。一、举例子说明文旨在阐述事理或介绍知识。对一些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物或事理 ,要让读者了解并且信服 ,就得举出实例来说明。举例方法可分为三种 :列举例子、典型举例、类比举例。本文中涉及到了前两种。列举例子即举出较多的例子来说明。如第一段中介绍死海的“死”,作者列举了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 ,甚至海…  相似文献   

14.
作者有明确的语文教学观,用以指导一篇课文的试教获得成功,这又反过来充实、深化了他的语文教学观,表现在课堂数学上就是:要摒弃以讲或“谈”为主的至今盛行不衰的教学路数,充分利用堂上的宝贵时间干培养语文能力的实事,重视读与写的有机的结合,尤其要着力加强语段的读写训练。这是一篇引人入胜,启人深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好文章。  相似文献   

15.
掌握文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理解数字的准确性;了解神话、传说在说明文中所起的作用。一、分析课题,引入新课本文的标题似乎自相矛盾,它本身就给读者设下一个悬念:既然是“死海”,又为什么说它“不死”呢?教师抓住这个矛盾点导入新课:标题中“死”和“不死”的含义...  相似文献   

16.
《死海不死》是一篇说明文。教材中本单元的课文内容主要是围绕“认识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主题安排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说明文常用的几种说明方法。《死海不死》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死海形成的原因,学习课文中列数字、举例子、引用、作比较等说明  相似文献   

17.
《死海不死》这篇说明文,学生读来有趣,教师讲得有味。究其原因,除了它具有丰富的知识性,浓厚的趣味性,严密的条理性外,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文章独具匠心的笔法。  相似文献   

18.
《死海不死》是一篇事理性的说明文。作为一篇科学小品,它除了具有科学性、知识性的特点外,还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先说“死”。“死”的本义是指生物失去生命,跟“生”相对,而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从标题到内容无不赋予“死”丰富的内涵。文章先从死海的得名入手,介绍了死海的表面特征———寸草不生(这是第一处“死”),而后又揭示了死海的本质属性,使人们认识到了死海不死的原因(这是第二处“死”,指人的死,也就是失去生命)。最后预测了死海的未来,告诉人们总有一天它会干涸(这是第三处“死”,指死海的“死”)。文章由一个“…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五课《短文两篇》的预习提示第一句话是:“《死海不死》是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这里把死海当成海洋大家族中的一个成员是不妥当的。死海只是个天然湖。《死海不死》并没有介绍海洋知识,而是介绍了湖泊知识,介绍了一个著名的咸水湖的知识。《死海不死》一文开篇第一句话写道:“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为了清楚地说明它  相似文献   

20.
死海是个内陆湖。公元70年,罗马大军攻克耶路撒冷,逮了许多俘虏。统帅下令把这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