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军人心态是军人情感、情绪、意志、思想的整合体,它既具有个体化特征,又有一定的历史性、社会性与民族性。军旅诗歌是军人心态最真实的反映,本文从军旅诗歌的整体性角度出发,透过诗歌表面所展现的不停变幻的个体瞬间情感,发现其中潜在的、结构性的、重复变化的矛盾心态,从而探索军人独特的"集体心态"及这种"集体心态"背后的民族历史文化及战争文化倾向。  相似文献   

2.
"西学中源"说是近代中西文化交锋的派生物,是异质文化接触过程中引发出的一种异常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意识。黄遵宪作为晚清最早一批驻外使节人员,曾几涉重洋,对西方文化有切身的感受与实际的认识,然仍不能摆脱这种奇妙的思维方式,认为不仅西方的自然科学源于中国,西方的政、教亦出于中学。  相似文献   

3.
论"西学中源"说之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学中源"说是近代中国一种颇具代表性的文化观.它在近代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即洋务运动时期和甲午战后至20世纪初期 ."西学中源"说对于打破中西文化的对立,认同西学,融合中西,有一定积极的意义.但是,"西学中源"说不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是一种牵强附会的主观臆断和比附,它否认人类文化起源的多元性,从"天朝上国"的观念出发,表现出以我为中心的虚骄自大心理.  相似文献   

4.
戊戌变法前后,康有为发起保儒教活动,提出将儒家改造成西方式宗教(儒教)的主张。这个主张引起时人激烈的争论。黄遵宪以其理性主义中西文化观的态度提出,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文化是民族复兴的思想资源,但他反对把儒学变成有宗教设施、组织、教义和祭祀活动的“儒教”。他认为只有积极吸收西学,合中、西、新、旧之学,批判地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真正促进中国的学术文化的发展,并进而担负起挽救民族危机的重任。黄遵宪的理性主义中西文化观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军人心态是军人情感、情绪、意志、思想的整合体,它既具有个体化特征,又有一定的历史性、社会性与民族性。军旅诗歌是军人心态最真实的反映,本文从军旅诗歌的整体性角度出发,透过诗歌表面所展现的不停变幻的个体瞬间情感,发现其中潜在的、结构性的、重复变化的矛盾心态,从而探索军人独特的"集体心态"及这种"集体心态"背后的民族历史文化及战争文化倾向。  相似文献   

6.
军人心态是军人情感、情绪、意志、思想的整合体,它既具有个体化特征,又有一定的历史性、社会性与民族性。军旅诗歌是军人心态最真实的反映,本文从军旅诗歌的整体性角度出发,透过诗歌表面所展现的不停变幻的个体瞬间情感,发现其中潜在的、结构性的、重复变化的矛盾心态,从而探索军人独特的"集体心态"及这种"集体心态"背后的民族历史文化及战争文化倾向。  相似文献   

7.
黄遵宪晚年坚决主张以民族战争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体现了他的"尚武"思想。他深入反思了清政府的对外战争以及国防建设,强调要打有准备的民族战争。他还认为,良好的外交工作将有助于民族战争的胜利。黄遵宪的"尚武"思想是近代世界民族国家弱肉强食背景下的无奈选择,他更崇尚睦邻友好与国家间的和平共处。  相似文献   

8.
在晚清整体的文化结构转型中,先进的知识分子不断地经由传统人格向现代人格的裂变,以现代性的超前眼光重构民族文化。黄遵宪作为一个典型代表,其思想轨迹的现代性源于他人生"感身世而嫉时事"的强烈体验。对中国现状的不满和对明治维新之后走向强国日本的倾慕,黄遵宪把挽救中国颓废的局势与日本研究紧密地联系起来,这就是《日本国志》撰写的强烈动机。其为之而奋斗的人生目标就是效法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寻求民族发展的光明之路。  相似文献   

9.
<正>一、"国学教育"的界定"国学"的提出,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清朝末年,"西学"凭借着坚船利炮传入我国,与"西学"相对应,一些崇尚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士提出了"国学"这一概念。"国学"的"国"有着特定的社会、历史内涵和特色,它根植于我们中华文化土壤,是以儒学为核心,兼容道家、佛家思想的文化体。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心理角度探讨了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的性格特征、文化心态结构以及人生毒剧的原因和实质。认为岳飞的性格属于民族性格结构中英烈慷慨的一面;文化心态方面,岳飞思想受儒家政治人生学说影响很深,同时兼有道、墨、佛三家人格行为烙印;岳飞的悲剧与其说是政治悲剧,倒不如确切地说是性格悲剧,因为他的英雄性格很难为中国封建专制政治所相容。  相似文献   

11.
学术史意义上的"照着说"与"接着说",是期待后学在领悟先哲在给定论域所达到的高度(峰值)之同时,不妨追问其相应的限度(边界)。这落到《谈艺录》对黄遵宪与王国维的诗学抑扬一案,也就呈示钱钟书的审美眼光暨文化视野,比梁启超更经得起证伪。就清末学界诗坛而言,能真正让西学义谛(而非西洋制度名物之皮毛)水乳交融于旧体诗的代表人物,委实惟有王国维,而不是梁所推崇的黄遵宪。文学史界若至今未能"照着说"出钱在1948年的这一卓识,未免有遗珠之憾。至于为何留日不到一年的王国维对西学义谛的细深体悟,远非出使欧美近廿年的黄遵宪所能及?这个本应由钱钟书提出且回答、却终究未提出与回答的关键问题,客观上是为后学对先哲的"接着说"腾出了空间。  相似文献   

12.
“西学中源”是“西学源于中学”的节略语。在晚清中西文化相互冲突与融合的历史进程中,曾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它从一个侧面展示出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的奇妙景致,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本文拟从“西学中源说”的历史由来、晚清的文化氛围与“西学中源说”、晚清知识分子与“西学中源说”的阐发、“西学中源说”的理性思考四个方面略陈管见,就教于各位读者。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后期,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为了挽救时局,一些仁人志士开始睁眼看世界,积极寻求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黄遵宪就是这方面的代表。黄遵宪早年深受旧学影响,出使国外以后,他认识到西方的快速发展多得力于西方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尤其是日本明治维新,逐渐转变了他对西学的认识,开始吸纳西学以改造旧学,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风格,在实践中对晚清的社会政治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中,实学与西学的互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清道光同治年间兴起以魏源为代表的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对晚清的思想文化转型发生重大影响;于此同时,魏源因其事先倡导"师夷长技",同时引发了一场绵延后世,并遍及中华大地的西学思潮.由于晚清的实学思潮与西学思潮有着内在的联系;并且是一个互动的思想文化现象,故而也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魏源的实学与西学思想为切入点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后期,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为了挽救时局,一些仁人志士开始睁眼看世界,积极寻求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黄遵宪就是这方面的代表。黄遵宪早年深受旧学影响,出使国外以后,使他认识到西方的快速发展多得力于西方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尤其是日本明治维新,逐渐转变了他对西学的认识,开始吸纳西学以改造旧学,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风格,在实践中对晚清的社会政治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滦阳录》是朝鲜实学学者柳得恭所写的一部使清日记,具有很强的史料和思想价值。《滦阳录》不仅客观呈现了中国乾嘉时期的社会图景,同时也深刻表现了柳得恭复杂多重的文化心态。柳得恭文化心态在《滦阳录》中主要表现为:理智的"北学"心态、"小中华"的民族自傲心态和"崇儒抑佛"心态。  相似文献   

17.
黄遵宪是晚清第一代走出国门的外交家之一。在十余年出使东洋和西洋的过程中,黄遵宪已经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能站在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高度比较东西方文明优劣,从自强、富足、进步的角度思考国家与民族命运的知识分子。黄遵宪"吟到中华以外天"的诗,以"我手写我口","诗中有人,诗外有事"的努力,留下了诗人丰富的情感经历,也留下了晚清"游东西洋者"艰难的思想跋涉历程。  相似文献   

18.
黄遵宪对西学的认识可分为四个阶段。出国前 ,黄遵宪对西学的理解是朦朦胧胧的 ;驻外国期间 ,他每到一个地方都深入考察西学 ,更新认识 ,不断地深入西学的精髓 ;结束外交生涯到被罢官 ,他开始将西学应用于变革中国的社会实践中 ,成为维新派重要的旗帜性人物之一 ;罢官以后 ,他依然执着地探索西学在中国社会的应用与普及  相似文献   

19.
黄遵宪对西学的认识可分为四个阶段.出国前,黄遵宪对西学的理解是朦朦胧胧的;驻外国期间,他每到一个地方都深入考察西学,更新认识,不断地深入西学的精髓;结束外交生涯到被罢官,他开始将西学应用于变革中国的社会实践中,成为维新派重要的旗帜性人物之一;罢官以后,他依然执着地探索西学在中国社会的应用与普及.  相似文献   

20.
"三语教育"对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实现民富国强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构建族群身份的视角出发,旨在以语言教学为载体来促进各民族间的思想交流,汲取不同文化的精髓,塑造开放的民族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