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逋《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之句。以“霜禽偷眼”、“粉蝶断魂”来表现梅花景之美、香之幽。让人不禁心驰神往,拍案叫好。这便是侧面烘托的妙处。侧面烘托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能状难写之景,写不尽之意。既可以弥补正面描写的不足,又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2.
以占全文约四分之三的大量篇幅,成功地运用侧面描写,使董昆这个形象丰满高大,是此文引人注目的一大特色! 从总体上看,其方法是以寻访为线索,以访问过程为顺序,就途中见闻所及,或言旁人以形成对董昆的对比、陪衬;或写景记事,呈现出主要人物活动的环境、气氛,以形成对董昆的层层烘托。其特点为角度多变、手法灵活,内容丰富,层次井然。具体说来,这种描写依次可分为三步:第一步。初写出发时田野所见的一派热闹丰收的  相似文献   

3.
《欧也妮·葛朗台》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著名代表作之一,也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经典力作。它不仅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更为重要的是,它为世界文学画廊增添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吝啬鬼葛朗台.  相似文献   

4.
《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写的是江湖艺人白妞王小玉的高超演技。文中多用“侧面描写”之法,收到“烘云托月”,“水涨船高”的艺术效果。一、以琴师、黑妞“正衬”白妞小说为塑造白妞形象,先引出琴师、黑妞,以他们演技之高来正面衬托白妞的演技,是谓“正衬式”侧面描写。琴师虽其貌不扬,但琴声“抑扬顿挫、人耳动心”“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黑妞唱得更是“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观众皆“以为观止”。甚至还写到台下观众竟以为“黑妞”即白妞。…  相似文献   

5.
同学们在学习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后.一定对文中所描绘的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难以忘怀吧。“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个句子实在写得太妙了,虽然整句没有一个“月”字,却能让人感受到月光的皎洁、月色的美好。是什么使得这句话产生了如此高妙的艺术效果呢?是因为作者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相似文献   

6.
清代有个画家叫李方膺。有一次到朋友家做客,在宴席上一位朋友说世上什么东西都好画,就是"风"画不了。在场的人沉吟不语,李方膺突然站起来说:"风也能画。"一语惊四座,众人皆愕然。于是他展纸挥笔,一会儿,果然把"风"画出来了,这就是我们今日所见到的《风竹图》。风本来是无形无影的东西,你既看不见,也抓不着,我们要直接把风画出来确实很难,但间接表现还是可以的。李方膺利用人们的联想,通过画竹叶的倾斜方向,成功地  相似文献   

7.
烘云托月本是我国绘画艺术中的一种传统技法,但是,《绝唱》的作者刘鹗却成功地把这种技法运用到烘托人物形象上。本文先从环境入手,层层铺垫,步步烘托,使作品含蓄深厚,突出和深化了人  相似文献   

8.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是用五岳突出黄山;"红花虽好,还需绿叶相扶",是用绿叶突出红花.……  相似文献   

9.
[技法阐释]一幅深山藏古寺的美术画,却只有山路蜿蜒而下,一老僧提桶于泉边汲水,压根儿没见古寺的踪影.如此之作,在宋徽宗时竟一举夺魁.其构思之妙,就在古寺藏而不露,已被老僧汲水间接表现得淋漓尽致.传统美术把这种不直接落笔,而着意从旁渲染的手法称为烘云托月.  相似文献   

10.
在写作中如何凸显人物特征是近期读者来信中涉及频率较高的问题,下面这篇文章介绍了一种烘云托月的技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1.
卜春富 《高中生》2009,(23):50-51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可见,立意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选材、构思、语言等都要以立意为依据,受立意的约束。作文立意当如高屋建瓴,瓴不建,其流则断;意不立,其文难继。  相似文献   

12.
【教例简述】 (见《中学语文教学》92.3.P_(16),宁鸿彬文) 一、教师导入:这首诗标题是“有的人”,课文还先后八次出现了“有的人”这一说法,列举了种种情况,这是一种含蓄的写法,没有把每处“有的人”的指代明确地写出来,现在同学们读诗,做这样一件事:把诗中八个“有的人”改一下,改成具体的哪种人或哪类人。请同学们以朗读课文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二、学生读原诗,相继发言;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发言进行评析并作归纳总结。(说明:对原教例进行了删节处理) 【评析】《有的人》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诗的语言简明朴素,但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从语言角度看,初中教材中象这样简明朴素的文章占有很大份量,例如平实说明文等。有不少语文同行觉得教这类文章实在没味儿,教与学均显得枯燥。那么,此类文章  相似文献   

13.
<正>鲁迅先生在回忆性文章《阿长与<山海经>》中重点刻画了“长妈妈”,展现出人物的美好品格及对她的怀念与赞美。除了“长妈妈”,鲁迅先生在文中还塑造了另外一位人物形象——远房叔祖。对于这一人物,他虽然描述较少,却有着独特的用意和目的:看似闲淡之笔,却具奇崛之意。  相似文献   

14.
“烘云托月”比喻从侧面加以点染以烘托所描绘的事物。据说,古代有一幅名画流传后世,此画叫《深山藏古寺》。它妙在画面上不见庙而有庙,古寺藏而不露,避实就虚。国画传统中把这种不直接落笔,而着意渲染的手法叫作“烘云托月”,犹如水墨淡彩渲染浮云,能给人以玉镜  相似文献   

15.
写作中的“烘云托月”法,原是中国国画的传统技法,指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加以渲染或衬托,以使物象更加明显突出。这种技法运用到文学作品中,就是通过描写别的人或事物来衬托所要表现的人或事物,在对比之  相似文献   

16.
生:杨老师,听说写作方法中的侧面描写,又称作烘托法。请您给我讲讲好吗?师:好。你大概听说过这样——首打油诗吧:“江山一笼统,井底一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诗中没提一个雪字,却把大雪猛的气势描述得形象逼真、生动传神,给人以身临其境之  相似文献   

17.
《高中生》2008,(13):70-70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和时代特征的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泊、森林原野等。环境描写可以起到烘托人物心理的作用。当我们在讲叙一个故事的时候,其中的人物总是身处某一环境之中的,若在某些情节中出现独特的环境描写,对故事的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有些同学却在环境描写方面欠缺积极主动的意识。请看下面这个例子。母亲的爱,像一条河。她恬静,偶尔会泛着浅浅的涟漪;她清澈,可以看得见河底的颗颗卵石;她轻柔,如春风缓缓送我前行。请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18.
就目前中学记叙文的写作情况来说 ,最感头疼的当属材料 ,但这并非没有材料 ,而是认为材料的价值意义不大———即不会使用材料。我想就此谈一点个人体会。如果对传统的中国画的装裱艺术略感生疏的话 ,我们可以先描述这样一幅画面 :拿一张普通照片 ,给它衬底、加边、装框 ,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位置挂起来 ,其效果与之在像册中截然不同。我们把这种艺术加工手段 ,称之为限制。记叙文之所记 ,离不开人、事、景、物 ,可人并非都是伟人 ,事也并非都为大事 ,而以普通、一般为多 ,我们不是常说要在平淡中“见”奇崛吗 ?而“限制”正是这个“见”的关…  相似文献   

19.
王鲁彦(1901-1944)的《雪》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运用反衬的手法,把形象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结合起来,抒发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强烈感情。作者的写作目的本是赞美上海的飞雪,但文章的开头并没有直接写此,而是写了福建的飞雪。作者别巨匠心,用福建飞雪的不美来反衬上海飞雪的美。福建的飞雪怎样呢?它是"灰色的","像是雨点","只是偶然的随着雨点洒下来几颗","也未尝跳跃,也  相似文献   

20.
“烘云托月”,即利用事物间相似或相反的条件,以某些事物作“云”,以突出主体事物或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个“月”,从而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这种手法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衬托法。衬托法能使主体突出,形象鲜明,给人深刻的印象,从而收到好的艺术效果。衬托手法有正衬反衬之别,最常用的是反衬。在古典诗歌中,主体与衬体之间,可以分为人衬人、物衬人、物衬物等。如白居易《长恨歌》中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用皇宫中所有的美女作为陪衬来衬托杨贵妃的美,这是人衬人。杜甫的祖父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