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应性惩罚观与功利性惩罚观分别把公正性、功利性作为教育中惩罚合理性的首要根据,具有一定合理性,但二者都没有把违纪学生的身心发展当作最终目的。教育惩罚观将教育性作为惩罚的中轴,这要求惩罚以一定的情感为基础,指向违纪学生,在道德层次上消减违规动机,保护学生的探索本性。公正性、功利性围绕着教育性这一中轴,惩罚才不会远离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日前,教育部制定颁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对教育惩戒概念进行了定义,明确了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很多教师以为拿到了管学生的“尚方宝剑”,只要学生不听话、犯错误就可以惩罚他们,再也不怕因惩罚学生导致家长来校“问罪”、被问责处分。  相似文献   

3.
教育场域中存在着惩罚与欺辱现象,前者是必要的,后者则应当杜绝。教育惩罚与欺辱行为的区别是:在行为目的上,教育惩罚具有鲜明的目的指向,体现为规训教化,旨在防止违规行为的再次出现;在价值属性上,教育惩罚意味着对违规学生施以"有意义的痛苦",而非仅仅是"有用的痛苦";从实施过程看,教育惩罚是一个理性化的过程,惩罚行为的内容和方法应当是合理合法的,惩罚过程同时伴随着对人的尊重和关爱;从发生机制看,教育惩罚行为应当符合学校的正当程序,并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  相似文献   

4.
教育惩罚的历史就是教育惩罚的思想史。以人本主义的视角对外国教育惩罚的历史进行梳理发现,教育惩罚思想的进步离不开对人这一主体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惩罚目的由顺从神的旨意到促进学生发展,惩罚原则由崇尚等级性原则到公平性原则,惩罚方法从盛行体罚到倡导温和的惩罚。这些转变给当代中国有效运用教育惩罚以重要启示:以育人为本,以宽容的情感面对犯错的学生;因事制宜,以权变的方式选择惩罚的方式;持续关注,以平等的态度评价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小学场域中并非所有的教育惩罚都发挥了教育功能,有些惩罚没有触及学生的心灵。教育惩罚是一把双刃剑,是一种高难度的教育技术,如果使用不当,易于异化为一种破坏性的力量,成为奴化学生肉体和心灵的工具。我们应理性审视教育中的惩罚,走出"滥用惩罚"的误区,探寻惩罚的张力和实践限度,回归"惩罚"本真。  相似文献   

6.
工作之余,时常会与同行谈起对学生的惩罚教育。有些同行非常注重教道尊严,信奉对学生的惩罚,课内课外认认真真,十分严肃,只要有学生捣乱,就会不客气地进行严肃批评甚至大发雷霆进行责骂,导致学生对他“敬”而远之。有些同行则不敢批评学生,更不敢“惩罚”,甚至“谈罚色变”,因此,宁肯让学生“违规”,  相似文献   

7.
前段时间,包括中国教育报在内的各大报刊杂志连续好几期都热烈地讨论了教育惩戒问题,对此有很多肯定的、赞成的意见。笔者也认为教育惩戒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必要的辅助的教育手段。它是指教育机构或教师依法对屡次严重违规违纪并在“温柔教育”、正面教育无果的情况下的对学生实施的以教育为前提、以惩戒为手段、以不伤害学生身心为原则、以不再出现要“戒”的行为为结果的教育和惩戒。惩戒、惩罚是其手段;戒除、防止是其目的。  相似文献   

8.
教育惩罚是一种促进学生改正错误的教育手段,通过使学生感受到一定痛苦而发挥作用。教育惩罚作为一种方法本身没有好坏,只是由于一些教育者没有充分理解其功能、目的及要求,较少考虑受惩罚学生的主观感受,忽视激发并利用学生的内在力量,而主要借助外在教育压力进行惩罚,因此在使用时造成了许多伤害问题。我们认为很有必要根据惩罚的功能和要求,以及学生主观方面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以取得学生内在力量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学校惩罚存在的合理性在于其具有秩序功能和矫治功能。但作为一种消极的教育和管理手段,学校惩罚使用不当易于异化为破坏性教育力量。本文对学校惩罚主体及其权限、学校惩罚对象及受体、学校惩罚方式及其选用进行了深入解析,以厘定学校惩罚要素的边界,导向惩罚的教育性目的。  相似文献   

10.
教育惩罚可以帮助违纪学生重新树立起对纪律的敬畏感,从而自觉遵守规范、节制行为,逐步成为社会所预期的、积极的社会成员。然而,当前我国教育惩罚存在两种误区:“放弃惩罚”和“惩罚不当”。教育惩罚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者在运用惩罚时背离了纪律精神,具体表现为:教师对惩罚规则的疏离、教师对道德权威的感受力不足、教师节制欲望的能力过低。有效诊疗教育惩罚的问题,帮助违纪学生养成自主健全的纪律精神,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树立合理有度的教师权威为前提、以教育违纪学生为惩罚的根本目的、以激起学生的羞愧感为情感基点裁定惩罚标准。  相似文献   

11.
小学教育是基础型教育,小学是学生发展成长中十分重要的阶段。教育惩罚是一种教育学生的方式,运用合理可以成为推动小学生成长的动力,然而,小学老师在展开教育惩罚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首先从老师对教育惩罚的认识不足、变相体罚严重、超负荷心理惩罚这三点说明我国小学教育教育惩罚中现存问题,然后提出以老师、学校、政府为合力的教育惩罚实行策略。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惩罚作为一种必要的教育方式在高中美术特长生教育教学管理中的运用,提出了对高中美术特长生的惩罚应建立在现代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以帮助学生、挽救学生为出发点,以严肃的教育和谅解、关怀学生为手段,以促进学生进步为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3.
冯洁 《考试周刊》2013,(98):161-162
面对学生工作中关于奖惩教育的相关问题时,学生管理自有一套成型的规章制度,既有对优秀学生的奖励办法,又有对违规学生的惩罚措施。学生管理人员在已经告知学生的前提下,必须严格执行学校的制度,这是对学生的负责,也是一种"法"的意识教育。从多件案例来看,学生能够在处罚中得到成长,则纪律管理的目的就已经达到。  相似文献   

14.
惩罚是对违纪学生的心理或生理施予不愉快的刺激,从而遏止不良行为出现的一种教育方式,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是一种硬性教育。惩罚也是一种施爱教育,它和所有的教育一样,都是以尊重和关爱为基础的,只不过惩罚是一种特殊手段的施爱教育罢了。惩罚教育与赏识教育、激励教育、说服教育为主的柔性教育相辅相成,是缺一不可的一种教育手段。一、惩罚教育的原则惩罚作为教育方式的一种,手段特殊,既要使学生在惩罚中得到进步和提高,又不至于因惩罚而积聚愤恨情绪,以致伤害学生。所以,教师在使用惩罚教育时必须谨慎行事,掌握几个重要原…  相似文献   

15.
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在实际的教学中仍旧存在这种现象:教师对学生的惩罚多于奖励,批评多于表扬,否定多于肯定。我们理应分析惩罚学生的负面影响,关注惩罚策略,讲究教学管理艺术,把惩罚变为一种动力,以便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惩罚作为一种必要的教育方式在高中美术特长生教育教学管理中的运用,提出了对高中美术特长生的惩罚应建立在现代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以帮助学生、挽救学生为出发点,以严肃的教育和谅解、关怀学生为手段,以促进学生进步为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社会,一切都以学生为本,提倡"尊重学生,善待学生",教师和家长都不敢惩罚学生,致使学生对犯错不以为然。我认为,爱护学生固然是应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中就不能有惩罚,相反,恰当的惩罚是赏识教育的有益补充。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一次刻骨铭心的惩罚比多次说教效果更好,实施惩罚要心存爱意,坚持到底,让学生心服口服。  相似文献   

18.
曾霞  谢鹏云 《考试周刊》2012,(41):176-177
针对中小学惩罚过度的情况,本文认为,一方面,惩罚教育不等同于体罚,教师应该合理地使用惩罚,防止因随意性的惩罚而酿成悲剧。另一方面,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中恰当地使用惩罚对维护教育秩序和促进学生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现今教师无度惩罚学生的现象,揭示和反思学校教育中惩罚教育实践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策略,以达到落实惩罚教育的效果和切实改善教师使用惩罚教育的情况,使教师能够科学地运用惩罚教育。  相似文献   

19.
“教育惩罚”是以教育为前提,以惩罚为手段,以不损伤学生的身体为原则,以不再出现要“罚”的行为为结果。它包含了教师望生成才的良苦用心。如果这苦心不能为学生体察、接受,就可能致使少数学生产生误解、抵触甚至怨恨等消极情绪。但是,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又是不完整的教育。因此只要教师讲究惩罚策略,让学生理解、接受并感激教育惩罚的目的还是可以实现的。一、惩罚的适度性策略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惩罚的强度达到刚能唤起所需要的行为和阻止不需要的行为而又会消除不协调时是最理想的。因此教师在操作时只要让他的心灵受到震…  相似文献   

20.
时下,我们应该走出惩罚教育的两个误区——滥用惩罚和不敢惩罚。一方面,教师迷信惩罚的管理功能,把本应主要用在处理学生的严重问题行为的惩罚教育用得太滥,几乎用于教育的一切方面,以致惩罚存在着随意性,给教育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在长辈的百般呵护下长大的,稍遇严格管理就闹得惊天动地,于是家长对他们更加呵护,生怕孩子受半点委屈。即使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是正当的惩罚教育,一些家长也会强烈反对甚至上告。这样,很多教师在该进行惩罚的时候不敢惩罚。其实,这既不利于学校教育的顺利实施,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