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左传》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名著,同时在文学语言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它的辞令,言近而旨远,辞简而义深,委婉含蓄,雍容典雅,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是应对语言的典范,诚如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言:“寻《左氏》载诸大夫词令、行人应答,其文曲而美,其语博而奥”。本文拟就以下三个方面对《左传》的辞令进行探讨,所谓野人献芹,尚乞博雅君子辱教。  相似文献   

2.
《左传》善于写行人辞令,其中的记言文字.有不少是出使它国的史臣专用之辞.这类文字,典而美,博而奥、婉约有致、简洁精练,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这些辞令作用非常:有的一言丧师.有的片言救国,《烛之武退秦师》就是典型的一例。  相似文献   

3.
试论《左传》的行人辞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传》记叙了春秋时代列国之间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保存了许多有力而精彩的行人辞令。这些辞令,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而且也真切地说明了政治斗争、社交活动和论辩思维的辩证关系。单就古代散文而言,《左传》的行人辞令,可  相似文献   

4.
《左传》善于写行人辞令,其中的记言文字,有不少是出使它国的史臣专用之辞,这类文字,典而美,博而奥,婉约有致,简洁精练,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这些辞令作用非常:有的一言丧师,有的片言救国,《烛之武退秦师》就是典型的一例。秦晋两国军队联合入侵郑国,兵临城下,在此危急关头,郑文公接受佚之狐的建议,面请烛之武说服秦军退兵。烛之武却马上推辞:“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委婉地暗示自己年轻时没有得到重用,现在老了,更不愿意再找麻烦了。两个语气词的连用则含蓄而坚决地发泄出其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满腹委屈牢骚,也吊足了郑文…  相似文献   

5.
6.
《左传》辞令的语言雍容典雅、委婉含蓄、雄辩犀利、刚柔得宜,具有高超的应对技巧;战国策士辞令是《左传》辞令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其语言雄辩阔论、流畅明快、铺张扬厉、虚实并用,蕴藏着大量的攻守之术。二者虽在风格上有明显的不同,但在论说艺术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找出二者的论说方法,比较其间的异同,这对于深入研究《左传》辞令与策士辞令的艺术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左传》辞令与策士辞令各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论说方法。由于二者之间有直接的传承关系,所以使用的方法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相同的,这些方法主要有诱之以利、示之以…  相似文献   

7.
《左传》中的战争辞令是其记言的主要内容和关注要点。战争辞令主要分为应战、求和、投降、复仇四种类型,纵观《左传》的战争辞令,呈现出崇礼的言说趋向。从修辞和句式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洞悉战争辞令崇礼风尚的文本原因。从礼的发展、言说者文化修养和史官对礼的捍卫,可以了解崇礼趋向的社会时代原因。  相似文献   

8.
春秋时期,行人这一外交群体依循周礼,运用辞令开展外交活动。礼对行人辞令有着积极的影响,使行人辞令呈现出委婉含蓄、文缓旨远、语设虚境等典雅特征;同时,礼的约束也使行人辞令在称谓和礼节性套语以及引《诗》取义上呈现出某些模式化倾向。礼与行人辞令之美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9.
《左传》作为解读《春秋》,并记录东周早期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典籍。研究其中保存的当时的政治语言,既可以看出同时代语言文化的艺术、思想特点,也不难发现其对后世语言表达的影响,乃至后世对《左传》所记录语言表述方式的发展、颠覆。现在,通过对比《左传》与《史记》、《战国策》中所记述的纵横家言论,或能更清晰地体现出二者之间复杂的关系脉络。  相似文献   

10.
一些高校文学史教材中均能注意到《左传》中的行人辞令之美,这当然是正常的。但是,《左传》的作者本着实录的精神,也记下了一些起负面的作用,甚至是丑恶的行人辞令。而论者往往美丑不分,总是从美的角度去加以揄扬。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左传》中的行人辞令没有不美的,这显然不符合《左传》的实际情况。本文试从《齐桓公伐楚》、《烛之武退秦师》、《秦晋崤之战》、《吕相绝秦》诸文中,选析一些人所共知的行人辞令,加以辨析。意在提示读者,《左传》中的行人辞令,既有其美好的东西,也有其丑恶的地方,切不可美丑不分,甚至美丑颠倒。  相似文献   

11.
春秋之际,行人们奉行着共同的道德准则,遵从着共同的典章制度,同样受着《诗》、《书》、礼乐的文化熏陶,诞生于这样一个特定时代背景之下的委婉语,即出使他国专对之辞,不仅承载着民族历史文化的沉淀,而且典型地折射出特定历史时代的光芒。从修辞服务于时代这一理念出发有利于深入探究春秋时代行人运用委婉语这一修辞手段所折射出的特定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2.
春秋时代的特殊社会环境造就了一批杰出的“行人”。他们以礼义、诚信为工具,运用外交辞令,往往扶危存亡,不辱使命。重要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塑造了“行人”优秀的品格。“行人”的辞令具有3种最基本的特色,即:刚柔相济、善用心理战术和赋诗以明意。随着春秋的结束,战国到来,“行人”失去了他存在的历史条件,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因而“行人”辞令也随之衰落。  相似文献   

13.
鉴于一些专家学者在论述《左传》的时候,往往指谪作者迷信卜筮,违背征实的精神。本文从三个方面,即一,统治者自己的愚昧;二,统治者对封建迷信的利用;三,占卜者本身的油滑、投机和政治阴谋论述了《左传》的作者对迷信卜筮之事的记载,并不是违背了征实的精神,而恰恰是征实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一、“庄公之心,天下之至险”《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中的名篇。因而在各类高校的文科教材中,往往少不了它,而且还属重点篇目之列。这篇文章记的是公元前722年,即鲁隐公元年发生在郑国的一场宫廷政变。郑庄公之父是郑武公(即在前770年同晋文侯、秦襄公、卫武公一起率兵护送平王东迁洛邑的郑武  相似文献   

15.
鉴于历史上对齐桓公评价太高,文章从齐桓公插手他国事务以谋私,召陵之盟的导火线、所谓尊王攘夷、以及齐桓公悲惨的结局诸方面,对齐桓公作了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6.
<左传>行人辞令中委婉语在称谓选词方面经过了行人的慎重选择而务求与出使目的、外交场合氛围、礼仪惯例等相协调,生动地显示了春秋行人高超的语言艺术.本文立足于语言学的角度,结合行人辞令委婉语表谦敬语词生成的特定语境动态地剖析了其常见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左传》作为一部编年史在文学上的成就向来为世人所称道。这主要归功于它的语言,尤其那些出使专对辞令。通过对《左传·成公》行人辞令的具体分析,可以发现,行人掌握并运用了丰富的交际语言技巧,不但能达到预期目的,甚至能起到“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效应。同时,行人辞令对后世的礼仪文化、文体及语言发展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上部分主要谈了《左传》言语组合方式和描写人物方法的某些特色,现在再就“对战争的描写”、“辞令之美”等方面的言语美学风貌,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三、对战争的描写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以不同的方法描写了大大小小各种不同的战争.  相似文献   

19.
<正> 一、《左隐元年传》:“不如早为之所”(12面)注:“所,处所,地方。早为之所,犹言及早处置。之,仍是代词,代太叔”。 按此注应译为:“不如早点安排他个地方”。目前许多注本(如王力本郭锡良本《古代汉语》)注译同此。但此注可商。郑庄公把京给了共叔段,共叔段已有封邑已有安排,为何还说要“给他安排个地方”?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各注本对此矛盾大多采用这样一种办法解决,  相似文献   

20.
<正> 十、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姬的儿子,受到庄公的宠爱而喜欢武事,庄公不禁止。(《左传译文》第7页) 沈玉成同志将“有宠而好兵”译成“受到庄公的宠爱而喜欢武事”是不甚允当的。按照译文的意思,就使“有宠”与“好兵”成了因果关系。其实这二者是并列关系。《说文》云:“宠,尊居也。” “有宠而好兵”原意是说公子州吁拥有尊显的地位,而且喜欢武事。 典籍中常用“宠”字的“尊居”一义。例如《左传·昭公八年》中有“子旗曰:‘子胡然?彼孺子也,吾诲之,犹懼其不济,吾又宠秩之,其若先人何?’”杜预在“宠秩”下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