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主体性哲学的发展为线索,李泽厚哲学的发展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批判》一书初步提出主体性实践哲学(从外在主体性到内在主体性),主体性哲学论纲系列和“答问”对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发展(从群体主体性到个体主体性),“人自然化”“情本体”对主体性实践哲学的背反和超越(从主体性到非主体性),“关系主义”“情本体”的外在维度对主体性实践哲学的背反和超越(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主体性、非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是李泽厚哲学的三重维度,后两者在同个方向的两个不同角度上对前者构成背反和超越.李泽厚哲学的此发展脉络与三重维度的现实基础是中国独特的现代化道路,它们对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性(“中国模式”)及其“普世价值”从哲学理念的层面上为我们提供了某种启示.  相似文献   

2.
教学中师生关系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话题。主体间性的引进很好地回答了教师和学生间主体性的问题。把主体间性引进师生关系,是因它在哲学领域是主体与主体间的相互性与统一性,是两个或多个主体的内在相关性。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问的关系正是要建立这种主体与主体间的统一、平等关系即主体间性。这才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及发展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3.
卓玲 《科教文汇》2009,(1):214-214,219
几十年来,翻译研究经历了“语言-文化-人”的转变,由原文到译文的线性研究逐渐跨越到由本体到主体,由一元到多元的研究。对翻译主体性和译者主体意识的探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得以凸显,但是,强调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各主体之间的间关乐。本文拟从阐释学,尤其是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的几大核心概念出发,论证译者主体性发挥的重要性的同时,分析翻译过程中各主体之间的间性关系。  相似文献   

4.
徐华  李应伟 《科教文汇》2012,(32):19-20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由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而来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从属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理性追求,是更高境界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主体间性属于哲学范畴,用哲学理论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时代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赖娟华 《科教文汇》2008,(6):170-170
翻译受到哲学引入的影响,译者由处于卑微的地位上升到主体性的高度,而又回到“带着镣铐跳舞的舞者”的身份。翻译到底要怎么做?目前国内对这一问题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围绕这一问题对《汤姆叔叔的小屋》三个译本对比分析,得出译者与其它主体间的相互关系是翻译结果与差异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翻译作为一种解释,具有其合理性和历史性,对不同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译本进行孤立的,脱离历史的优劣评论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6.
主体间性与客观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讨论了主体间性和客观性概念,从哲学史角度考察了主体间性的演变。论证了主体间性既是客观性的条件,又是客观性的基础。没有离开主体间性的客观性。从一定意义上讲,主体间性就是一种客观性。  相似文献   

7.
李惠 《科教文汇》2009,(33):3-4
计算机网络以光一般的速度延伸到世界各个角落,把地球变为了地球村,人类个体几乎成了村民,成为了时代的产物——网络人。也即网络主体。网络主体充分发挥着人的主体性,他们在理想的环境中利用交往媒介进行着充分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对等互动,一方面促进了科学技术及社会生活的进步,另一方面作为主体性的人,其劣根性也必然会随着主体性的发挥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需要网络主体的主体性的发达,需要社会的进步,但如今我们又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提升网络主体的主体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师生间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早期学者们坚持师生间是主客体关系。随着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理解,有学者提出主体间性,认为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对话,是一种实践活动,从而更好地促进这一问题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会计主体、会计主体的内涵和会计主体之间的关系,指出在会计活动过程中,“会计人”与其他主体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主体关系。  相似文献   

10.
钟慧连 《科教文汇》2013,(5):99-101
在翻译活动中,只有相互作用的主体(译者、原作者和读者)平等交流和对话,才会取得成功的翻译。从视域融合视角出发,对林语堂先生所著Moment1nPeklng的三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主体词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和影响,对指导翻译活动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武光路 《科教文汇》2020,(13):31-33
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辅导员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效性的增强,也有益于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和成长成才育人目标的实现。因此,辅导员应该立足于主体间性,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素养,充分尊重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积极建立与大学生之间的良好师生关系,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成为一种有实效性、有实际意义的双向性情感、精神和人格的交流。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世界个性化教育发展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教改的趋向。而主体性作为个性特征的核心内容,能不能弘扬学生的主体性,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培育富有主体性的人才需要主体性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3.
潘长荣 《科教文汇》2007,(1X):122-122
主体性教育是指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主体精神,在教师的引导下,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健康发展,促进学生潜能的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集中表现在独立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方面。笔者认为,在主体性教育中,教师要本着“教”为“学”服务的观点,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积极性和主体作用,要多给学生“问”的机会、“讲”的机会、“做”的机会,即要多给学生自主性的、创造性的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在化学教学中,笔者通过让学生走上讲台。创造性地进行了主体性教育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15.
武光路 《科教文汇》2021,(13):34-36
辅导员话语体系是高等院校开展大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实施途径与交流工具,具有独特性、时代性、时效性和情感性等特征。将主体间性这一哲学范式引入辅导员话语体系建设之中,突破了传统主体哲学将"他人"排斥在"我"之外的局限性,能够帮助高校辅导员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有助于化解工作过程中辅导员与学生产生的矛盾冲突并建立信任关系,提高大学生自觉接受教育管理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增强高校各项学生工作的实效,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养、建设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6.
辅导员话语体系是高等院校开展大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实施途径与交流工具,具有独特性、时代性、时效性和情感性等特征。将主体间性这一哲学范式引入辅导员话语体系建设之中,突破了传统主体哲学将"他人"排斥在"我"之外的局限性,能够帮助高校辅导员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有助于化解工作过程中辅导员与学生产生的矛盾冲突并建立信任关系,提高大学生自觉接受教育管理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增强高校各项学生工作的实效,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养、建设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7.
张志成 《科教文汇》2008,(4):163-163
翻译的主体间性是目前翻译界研究的重点。译者的伦理意识也是翻译界新兴热点。从主体间性的角度审视译者的伦理意识可以给翻译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张莉  张焱 《中国科技信息》2007,(12):262-263
本文从对主体性教育的分析着手,认为生命教育是主体性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由此提出生命教育的内涵在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及敬畏生命;并提出生命教育可从生命教育目标制定、课程设计、教师素养提高,多渠道、多形式地予以实施。  相似文献   

19.
刘茹 《科教文汇》2010,(23):164-165
本文根据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将交往理论应用到课堂教学中,重点从师生关系、学习效果探讨音乐交往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及实施策略,提出构建音乐交往教学模式的设想,以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发展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0.
主体间性与环境问题--兼谈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间性"是引入国内的一个现代西方哲学范畴,对其定义和应用尚在争论之中,文章试图将其引入历史唯物主义语境,结合人的发展,从历史和逻辑两个维度加以论述.环境问题是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文章认为环境问题的本质是正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独立性"阶段的不同的个体主体,以他们所"依赖"的"物"--环境为中介的对立的主体间性;而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则需要人们达到和谐统一的主体间性,即努力实现人的"类"存在状态--共产主义社会.同时指出,生态伦理学只在主客对立的二元结构中讨论问题,没有抓住环境问题的本质;可持续发展观是发达国家就本国利益而提出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