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传统社会中不会产生恐婚族,因为传统的“家本位”文化使个人的婚姻选择必须服从于家庭利益;传统婚姻受到各种亲缘与地缘关系的监督与限制;个人在婚姻面前没有选择压力。婚姻自主意识处于蒙昧状态。婚姻风险意识不强,个人将婚姻选择及其结果的好坏全部归结于命运和天意。内容丰富的传统型婚姻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空壳化”,其“家本位”特点和各种血缘地缘限制随之减弱或者消失,个体的婚姻自主意识张扬,婚姻风险意识增强。城市化的推进和流动性的增强。以及随之发生的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极大地增加了婚姻风险,婚姻自由的获得要以失去某些婚姻方面的保障为代价,个人现在必须单独承担越来越大的婚姻风险.这是恐婚现象产生的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2.
很多学者认为合法性是婚姻的本质属性.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不是婚姻。这种观点导致了很多的冲突与矛盾:它与婚姻的产生、人们对婚姻的认识不符;与法律、法规的规定相矛盾;导致法律、法规的自相矛盾。因此,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是婚姻。确认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是婚姻有着重要的意义:它符合立法的本意厦人们的思堆习惯;它真正堆护一夫一妻制的原则;它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它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规范婚姻行为。  相似文献   

3.
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民族婚姻习惯法在婚姻成立要件、婚姻效力、婚姻终止、纠纷解决方式、婚姻目的等方面不断趋近国家制定法,两者冲突的范围越来越小、冲突的激烈程度越来越弱。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城镇化发展使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变化、原有习惯法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等。广西民族婚姻习惯法在城镇化的未来发展过程中,将更为趋近国家制定法,但其也将以新的形式、内容继续在某些区域存在。  相似文献   

4.
满族形成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其历史渊源可远溯至先秦古籍中的肃慎人。肃慎到满族形成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岁月,其历代先民经历了复杂的发展变化过程,其中引人注意的是婚姻道德观念的变化。本文从满族婚姻形式的变化来看待其自身的家庭道德伦理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婚姻圈涉及一个民族的人口素质问题,婚姻圈变化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经过调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60多年来张洪镇的婚姻圈范围总体十分狭小,但婚嫁距离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不管是物理距离、经济距离还是心理距离,都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大;(2)婚姻圈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交通方式、认识方式、职业。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爱德华八世和辛普森夫人的婚姻、查尔斯王子与戴安娜王妃的第一次婚姻、查尔斯王子和卡米拉的再婚,透视了王室婚姻价值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关系圈与婚姻圈:当代乡土中国的婚姻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皖北M村适龄男子婚姻形成过程的实地观察 ,可见“明媒正娶”仍然是乡土中国婚姻合法性的重要依据 ,绝大多数人依然要通过“中间关系人”来建立自己的婚姻家庭关系 ,其父辈“关系圈”决定婚姻的选择范围即“婚姻圈”。改革开放以后 ,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 ,并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青年的婚姻圈 ,所变化的是婚姻形成“中间关系人”的范围进一步缩小了 ,主要成了他们父母的亲朋圈。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阶段无效婚姻仍然存在,对当事人、家庭和社会都产生了极其不利的负面影响。2001年修订的《婚姻法》增加了无效婚姻制度,填补了以往婚姻法律制度中无效婚姻制度的空白。与无效婚姻有关的各种法律制度,是保证结婚的各种条件和程序付诸实施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已经成立的婚姻不一定有效,有效的婚姻则一定成立。当成立的婚姻不具备法定的有效要件时,法律就会认定其为无效婚姻或可撤销婚姻。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有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对其认定也涉及一系列社会问题。我国现行《婚姻法》有关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规定有突破性进展,但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完善。  相似文献   

10.
婚姻是人类异性之间通过社会认同的方式而结成的一种夫妻关系。中国传统婚姻的目的主要是广家庭、繁子孙、求内助、别男女、定人道。中国封建传统婚姻观念主要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良贱不婚、门当户对、压抑女性、倡导贞节等。中国传统婚姻观念从精神和肉体上摧残着广大的妇女。在中国近代,伴随着封建传统文化观念的动摇,出现了背叛传统婚姻的新式婚姻,这种新式婚姻与传统婚姻并存于中国近代社会中,从而形成了新旧并存,由旧式婚姻向新式婚姻过渡的形态。  相似文献   

11.
东北婚俗文化在清末民初这样一个急剧变动的年代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主要表现在婚姻生活、婚姻礼仪等方面,即出现文明婚俗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变迁在推动东北婚俗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不安定因素,但无疑都为东北近现代婚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初期华北地区婚姻家庭变迁诸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前,华北地区的婚姻家庭以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为主,多数是保守的传统形式。建国后,在《婚姻法》的带动下,该地区的婚姻家庭发生了巨大而迅速的变迁。在这一变迁过程中,围绕婚姻自由、家庭财产保障等产生了一些值得观注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并非只是因为婚姻自由权利无法得到保障,更多地是由于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新中国成立初期婚姻家庭的变迁是一种国家权力支持下的自上而下的变迁,虽然没有获得全面成功,但新型的婚姻家庭制度已经基本确立起来。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制度文化既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精神文化的产物。不仅影响着人类行为的习惯和规范.也主导或制约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变迁。世袭的婚姻制度遵循着一定的婚姻规则,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婚姻的具体规则也有所不同.婚姻中的仪式性活动融入了文化的各个方面,在婚姻制度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清朝统治者在入关前,为了联合其它部族,统一中国北部,巩固自己的统治,在婚姻上采取了与蒙古族联姻这一形式.入关后满族仍继承了与蒙族联姻这一婚姻习惯.但由于受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满族婚俗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的作品,小说主要描写当时英国中产阶级年轻女性的爱情与婚姻,通过透视她们的爱情过程以及婚姻的结局来反映英国社会的巨大变迁。文章以互文性理论的批评视角,从广义互文性和狭义互文性两个角度,追踪《傲慢与偏见》对历史文本和先文本改写的印迹。  相似文献   

16.
元散曲中的情变作品突破了传统诗歌的弃妇诗模式,展现了一副副的"泼妇"百态图。而这些与蒙古族游牧文化注入后人们的妇女观、婚恋观、道德价值观的变化分不开。  相似文献   

17.
无效婚姻制度是我国修订后的《婚姻法》新增设的一项制度,它填补了我国婚姻立法的一个空白,是对我国婚姻立法的重大发展,也是我国婚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它不仅完善了我国婚姻法理论,有利于婚姻法向民法典的回归,而且为人民法院审理违法婚姻案件提供了审判依据。但是,新婚姻法对于无效婚姻制度立法方面的设计还存在一些缺陷,所以对无效婚姻制度的内容、无效婚姻的确认、无效婚姻的法律后果进行深入的剖析,对于当前的司法实践及其婚姻立法相关内容的完善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郭良蕙的《心锁》是20世纪60年代台湾文坛上争议极大的一部小说。作者从女性婚恋题材出发,大胆书写女性的情感欲望,直面特殊时代下女性的婚恋困境。大写的性是郭良蕙的独特之处,也是她颇受攻击之处。但透过性的描写,我们看到的是时代的风云变幻、社会风气的急剧变化,以及女性的真实心理和情感困境。在接近通俗的题材中,作家表达了身为女性的控诉和追问,有着严肃而深挚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9.
媵婚制作为先秦时期重要的政治婚姻形态,在春秋诸侯国政治关系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文章欲借助春秋典籍和媵器铭文,探讨媵婚制的来历,认为媵婚制是原始普那路亚婚的遗存,是社会伙婚制和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政治需要相结合的产物,其标志性意义在于,媵婚制的出现表明女性社会地位进一步下降,从而彻底的沦为男性的附属,同时在媵婚制实行的过程中又存在以下几种重要方式:媵者是嫡夫人同姓(异性)诸侯国之女、是嫡夫人的侄娣,与嫡夫人之间无血缘关系。媵婚制的存在既有利于延续宗族统治力量,又有利于扩大政治联盟。  相似文献   

20.
"万物有灵"思想是佤族原始信仰的核心内容,体现于佤族婚姻的整个过程,并对佤族婚姻起到了极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