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1826年漕粮海运是清朝历史上首次漕粮海运,也是道光初政中的重要事件.贺长龄是在1826年漕粮海运之前就对水利、运河、漕运充分关注,他积极策划并全程参与了1826年漕粮海运.  相似文献   

2.
刘鹤 《兰台世界》2011,(12):11-12
1826年漕粮海运是清朝历史上首次漕粮海运,也是道光初政中的重要事件。贺长龄是在1826年漕粮海运之前就对水利、运河、漕运充分关注,他积极策划并全程参与了1826年漕粮海运。  相似文献   

3.
清代沿袭明朝旧制,南漕北运常行河运.道光五年以后,因运河水道时而淤阻,或因军事政局影响,亦时行海运.本组史料选自馆藏宫中朱批奏折,主要反映了咸丰年问在太平天国及英法联军的内外军事压迫形势下,清统治者实行漕粮海运情形,可供研究漕运史参考.  相似文献   

4.
试论道光初年漕粮海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光四年(1824年),洪泽湖决口,河漕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指出,要解决漕运危机,唯有 “暂雇海运”,得到道光帝、琦善和陶澍等人的支持,于第二年将江苏漕粮全部海运,由此 开始了清朝历史上的首次漕粮海运,但仅实行一次即宣告停止;直到二十余年后,漕粮海运 才再次启动。因而,道光初年这次漕粮海运的利弊得失值得思考。  一 漕粮海运的争论及筹措 清承明制,额征漕浪,每年经运河运抵京通二仓的约300万石,供皇室、官员消费及八旗兵 丁 口粮,因而在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清中叶后,随着吏治的腐败,漕政日…  相似文献   

5.
漕粮海运始于元代,明永乐会通河修通以后,即行长运。清沿明旧,但海运还时而实行。道光四年,因南河黄水漫溢,高邮、宝应至清江浦运道浅阻,无法维持漕粮河运的正常进行,故有“借黄济运”之议。然黄沙淤患更为严重,宣宗下诏魏元煜等筹议续行海运,均言“窒碍难行”。再令琦善往查漕船淤阻实况,并接受了户部尚书英和奏请,暂停河运治河,雇用商船海运。现从宫中朱批奏折中选出道光五年筹行海运的部份折件,供研究清中叶漕运史事参考。  相似文献   

6.
郑师渠 《历史档案》1999,(3):100-104
道光五年漕粮试行海运为有清首次,“事属创举”①。魏源称赞它“行之仓猝之余,试之百六十余万之粟,倏抵太仓,而民不知役,国不知费”②。贺长龄在《海运全案序》中说:“其以海代河,商代官,必待我道光五年”,“乘天时人事交迫而行之”。这就是说,创行海运并非出自清廷主动的变革,而是“天时人事交迫”的被动之举。清承明制,东南漕粮由河运赴通,已久成祖宗成法;虽河日淤,挽运维艰,并不轻议更张。嘉庆帝说:“海运既多窒碍,惟有谨守前人成法”,“断不可轻议更张”。自是终其一朝,“无敢言海运者”③。但迄道光四年,事情却出…  相似文献   

7.
雇商海运漕粮,是清政府于道光初年实行的一项漕运改革措施,它曾经对道成时期的经济生活产生过深远影响。但关于这项措施实行后的得失问题,迄今尚未见专文论述。现根据我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到的档案资料,结合有关文献,对这一问题作些初步考察,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8.
山东巡抚张沣中为报已入东境江南海运漕船数目事奏折 道光二十八年三月二十二日 山东巡抚臣张沣中跪奏,为江南海运粮船入境日期,恭折奏报,仰祈圣鉴事。 窃照本年江南苏、松、太三属漕粮改由海运,业经臣将防护情形片奏在案。兹据护登州镇总兵景琳、登莱青道英桂、登州府知府诸镇等报称:三月十五日,有江苏船户马德盛载运太仓州第十二号白粮六百石,潘成芳船载常熟县第四十六号漕粮八百石,徐万和船载吴县第十九号漕粮七百石。十六日,有袁长利船载吴县第十四号漕粮八百三十四石零,金万发船载震泽县第四十五号漕粮一千一百石,马合兴船载吴县第七号漕粮九百石,奚恒利船载新阳县第十五号漕粮八百五十石,沈永茂船载镇洋县第二十六号漕粮八百石,潘合顺船载奉贤县第二十二号漕粮六百石,陆永发船载金山县第三十一号漕粮六百五十石,张长发船载第五十九号筹补漕粮九百石,潘长顺船载昭文县第十三号漕粮七百石,聂隆泰船载娄县第二十五  相似文献   

9.
田牛 《兰台世界》2016,(3):114-116
漕粮是古代中国特有的实物税征收方式。漕运产生于秦代,除少数王朝外基本以河运为主。清承明制,自顺治时期即行河运。但随着时间推移,漕政日益腐败,运河通航条件日益恶化。与此同时,航海技术却日渐成熟。由此在清廷内部引发了漕粮海运的争论。在京师粮食供应问题加剧的情况下,虽然海运得以实现,但清政府只是把海运作为权宜之计,继而在西方列强干涉影响下,最终造成海运再次终止。  相似文献   

10.
此组史料,选自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及宫中朱批奏折,它对同治年间江浙两省办理海运漕粮的情形反映较详,可供研究漕运史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兰台世界》2014,(Z3):149-150
<正>明清以来,南方粮食生产占据全国的比重越来越高,南粮北运成为必需,从经济角度考虑,运河运输在南粮北运发挥着命脉的作用。"国家之紧要命脉,全在河运"[1]2,运河运输的物品主要是谷物,但同时也捎带运输蔬菜、水果、农禽、丝纺织品、本料、文具、瓷器等农副产品。这就给运河沿岸的城市带来了大量的商品和发展机遇,使原有的城市更加地繁荣,使许多小村镇发展为新兴的城市,出现了繁荣的运河经济带。由于种种原因,清代自道光以来,漕粮海运逐渐成为了  相似文献   

12.
陶澍轶闻     
陶澍(1770-1839)字子霖,号运汀,安化县小淹人,清嘉庆进士;道光时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兼管盐政.他督办海运,总理准北盐务,筹划安徽荒政,疏竣吴松江、浏河以宣泄太湖诸水;著有《印心石屋诗文集、奏议)、《陶文毅公全集》等.  相似文献   

13.
咸丰初年,太平军攻占了江南许多地方。一向为清政府倚为漕粮重地的江浙地区,由于连年兵燹战乱,漕粮无从办理,加之南北运道梗阻,至咸同之际,京师仓储告匮。清统治者拟借外商洋轮代为采办洋米、台米,由海运津,官为收买,以充京仓之“天庚正供”。因借船运米事属创始,此议一出,在统治阶级上层引起了一场热烈争论。漕运总督、三口通商大臣及有漕省分之督抚纷陈其利弊及解决办法,户部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亦就此多次议复,终未实施。同治初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将有关这些疏言辑录成案,是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借船运米案清档》。其中所反映的内容对研究咸同之际的漕运多有裨助,现予公布,供研究考参。  相似文献   

14.
道光朝北京粮仓吏役舞弊史料(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漕粮运至北京,即储存于京通各粮仓,再由各仓依照规定的程序发放。到嘉道年间,与清朝封建统治的日趋腐败相一致,京通各仓也百弊丛生,成为官吏役胥贪污舞弊的渊薮。本专题收录的史料,均选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道光朝军机处录副奏折法律类,主要是审拟各仓官员吏胥舞弊案件的奏折,希望能对从事清代政治、经济史研究的学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清末,统治者鉴于漕弊丛生和财用匮乏,于光绪二十七年颁布上谕,责令以往有漕各省一律改征折色。然而,此谕并未能在有漕诸省普遍实施,江浙地区的漕粮仍以海运的形式一直延续到清末。现从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和宫中朱批奏折中,选辑出这一时期的漕运史料予以发表,供研究清代漕运史及赋税制度史参考。  相似文献   

16.
漕运是我国封建社会田赋转输的一种方式,目的是满足封建国家庞大开支的需要。历代封建王朝,都将漕运视为经济命脉,给以特别重视,漕运也就成为封建国家的一件大事。同时,漕运促进了物资交流,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对封建社会都市和商业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清代漕运,中叶以前由河运,至道光五年,由于运河淤塞,始改海运,旋于次年停罢。道光二十六年,再改为海运。同治十一年,又改轮船运漕。本组史料,选自我馆所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它反映了改由轮船运漕之后的情况,对于研究清代漕运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分省编排公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7.
漕粮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国家财政税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清代,漕运一直倍受重视,"漕粮为无庚正供,俸米旗饷,计口待食,为一代之大政."  相似文献   

18.
翁晖 《兰台世界》2016,(23):102-104
黄濬是道光二年进士,其遣戍新疆之事只在方志中简单记载,今结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案考述黄濬遣戍新疆的经过:道光十一年,黄濬因处理案件不善遭革职,失去经济来源。债主卢祖耀索取钱财未果,捏造多项罪名三番五次向上诬告。道光十七年,黄濬因此被罚遣戍新疆十年。  相似文献   

19.
张宝申 《北京档案》2007,(11):43-43
清朝末年,北京城出了一位著名的侠义英雄--大刀王五.王五,名正谊,字子斌,回族,道光二十四年(1844)生于沧州.因一把大刀威震江湖,人称"大刀王五".  相似文献   

20.
吴式群乃清代道光三年进士,其诗集为手抄稿本,应属山东省地方文献.因受山东省图书馆<馆藏古籍各省地方文献目录>的启示,特对该稿本及其意义、特色略加考述评价,呈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