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5 毫秒
1.
鹬蚌相争     
<正>[开开心心——阅读]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一丝不苟——答题]1.为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蚌方4出曝()A.方向、方位B.方法、办法C.副词,正在D.两船并行(2)今日不雨4()  相似文献   

2.
我一直以为“雨”只读“徊”。《鹬蚌相争》一文中,鹬威胁蚌说:“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必有死蚌。”学生把“雨”读成第三声,我没有任何怀疑。  相似文献   

3.
1 “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纯粹是寓言 ,在大自然中 ,鹬可以吃蚌 ,而蚌却奈何不得鹬 ,渔翁从蚌里是得不到鹬的。鹬的喙又细又长 ,像大锥子一样锐利 ,一旦发现爬到岸边微张两壳的河蚌 ,只要用尖嘴狠狠地从两壳间朝里一啄 ,就把它的神经系统啄瘫了 ,使它根本来不及关闭两张硬壳。蚌壳合不拢 ,如何夹住鹬的喙 ?只有眼睁睁的等死。鹬从容地吃完蚌肉 ,两翅一抖 ,就飞走了。渔翁赶到那里 ,只能拾到两张蚌壳。2 笨狗熊狗熊就是大家常说的黑熊 ,人们常说黑熊笨拙 ,其实黑熊并不笨。它是一位游泳能手 ,又是出色的潜水员。黑熊…  相似文献   

4.
鹬蚌相争     
一只河蚌(bàn$)张蚌壳,躺在河滩晒太阳,这时飞来一鹬(yù)鸟,伸嘴速去啄蚌肉。河蚌急忙合起壳,鹬嘴紧紧被夹住,使劲挣扎跳乱脚,河蚌还是不放松。此时渔民来这里,一起捉住蚌和鹬。鹬蚌相争:比喻双方争执不下,第三方从中得利。鹬蚌相争$江苏省无锡市厚桥镇嵩山小学@赵耀昌~~  相似文献   

5.
自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流传以后,鹬和蚌的子孙们决定,从此友好相处,不再争斗。而小鹬兵兵和小蚌钢钢更是一对情同手足的好朋友。  相似文献   

6.
<正>《鹬蚌相争》是一则寓言故事。在一次"同课异构"的研究活动中,笔者与另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把握了故事内容、懂得了寓意后均进行了拓展延伸。其教学过程摘要如下:案例1(另一位老师执教)师:小朋友,《鹬蚌相争》这个寓言故事讲的道理懂了吗?生(齐):懂了!师:这个故事古时候也有,请看——屏幕出示: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  相似文献   

7.
一、旧话新提:如此解读浮在哪个层面上 旧题一——教材质疑:寓言《鹬蚌相争》,课文中写到蚌得意洋洋地对鹬说:“我就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有人认为“蚌正夹着鹬的嘴呢,怎么说话呀,一开口不就让鹬拔出嘴了吗?”内容岂不是出现了“不合生活常理”的错误?显然,解读忽视了文体特点,混淆了寓言与客观现实的区别,脱离了寓言文体本身。  相似文献   

8.
鹬和蚌在河滩上互不相让,都想把对方置于死地。渔夫看见了,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俩一齐捉住了。渔夫边走边得意洋洋地哼着小调。鹬和蚌想到自己就要变成渔夫的美餐了,心里十分懊悔。鹬后悔自己因为侵犯蚌,弄得现在性命难保。蚌埋怨自己太固执,死夹住鹬的嘴不放,才弄得如今两败俱伤。鹬勉强撑开嘴,悄悄地对蚌说:“老弟,你还是先松开壳儿吧,要不然,咱俩都得死。”蚌想了想说:“好吧!我滚到地上,夹住渔夫的脚,你就趁机飞走吧!”“那你怎么办?”“别管我!你先走吧!”说完,蚌就松开壳儿,往地上一滚,猛地夹住了  相似文献   

9.
无法预约的精彩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课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苏教版)第七册《鹬蚌相争》一文。《鹬蚌相争》的故事学起来可真带劲,孩子们诵读着,表演着,乐不可支。奇怪的是,每逢这种时候就分外活跃的小常今儿个怎么似乎游离在外?我正待悄悄过去看个究竟,他已经高高地举起了小手。“老师,我觉得课文有问题!”语气是那样地兴奋,“你看,书上写鹬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你想呀,鹬的嘴正被蚌夹着呢,怎么可能说话呀?”“是呀是呀,这样想来下面也有问题。下面课文又写蚌得意洋洋地…  相似文献   

10.
开心语文     
<正>讲话松嘴爸爸讲成语"鹬蚌相争"时,说:"蚌把鹬的嘴夹上以后,蚌说我今天不松嘴,明天不松嘴。太阳就会把你晒死的!"6岁的孩子听到这里,问爸爸:"蚌说话是不用嘴的吗?""不用嘴能讲话吗?""那它讲话时,嘴不就松开了吗?"今天的事今天完成爸爸:"凡是今天能完成的事情,一定不要拖到明天。"儿子:"这太容易了。把饼干盒拿来!"  相似文献   

11.
鹬蚌相和     
鹬和蚌被渔夫捉到以后,他们在渔夫的家里很后悔。鹬说:“蚌兄弟,都是我不好,不该去啄你的肉,弄得咱们俩到了这种地步,真是害人又害已,太对不起你了。”蚌说:“也不能全怪你,我也不应该用外壳夹你。”鹬说:“临死之前咱们交个朋友吧。”蚌说:“交个朋友是好,不过你说临死之前,我不同意。”  相似文献   

12.
玄石戒酒     
昔者玄石好酒。为酒困,五脏熏灼,肌骨蒸煮如裂,百药不能救。三日而后释。谓其人曰: “吾今而后知酒可以丧人也。吾不敢复饮矣。”居不竟月,同饮至,曰: “试尝之。”始而三爵止。明日而五之,又明日而十之,又明日而大爵, 忘其故,死矣。……臭 (xiù)性之所耽,不能绝也。  相似文献   

13.
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蚌急忙把壳儿合上,牢牢夹住了鹬的嘴。鹬用尽力气拔不出嘴来,便对蚌说:“你不松开壳儿,没有了水,你会干死在河滩上的!”蚌听了,也对鹬说:“我就夹你的嘴。你吃不到东西,也会饿死在河滩上!”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正当双方仅剩一点力气时,一个渔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他想把鹬和蚌一齐捉住,可渔夫的走路声引起了鹬的注意。鹬向后一看,见到渔夫正一步一步地向它们走来。它感到不对劲,转身想逃,可是它的嘴还在蚌的壳儿里呢!它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下子飞了…  相似文献   

14.
先看一个案例:一位教师教学寓言《鹬蚌相争》,学生针对课文提出了“鹬的嘴被蚌夹住了怎么还能讲话”的问题,老师马上捕捉住这一生成点,组织学生讨论:“课文应该怎样修改才合理呢?”学生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应该把“说”改成“想”。  相似文献   

15.
对比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及其注释 ,然后按要求答题。〔甲〕文侯与虞人期猎①。是日 ,饮酒乐 ,天雨。文侯将出 ,左右曰 :“今日饮酒乐 ,天又雨 ,公将焉之 ?”文侯曰 :“吾与虞人期猎 ,虽乐 ,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 ,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选自《战国策·魏策一》)〔乙〕昔吴起出遇故人② ,而止之食。故人曰 :“诺。”起曰 :“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 ,起不食待之。明日早 ,令人求故人 ,故人来 ,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 ,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 ,宜其能服三军欤③ ?欲服三军 ,非信不可也。 (选自《龙门子凝道记》)〔丙〕范式…  相似文献   

1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一)爰旌目死于义东方有士焉,曰爰旌目。将有适也,而饿于道。狐父之盗曰丘,见而下壶餐以铺之。爰旌目三铺之然后能视,曰:“子何为者也?”曰:“我狐父之人丘也。”爰旌目曰:“譆!汝非盗邪?胡为而食我!吾义不食子之食也!”两手据地而吐之,不出,喀喀然遂伏地而死。(《吕氏春秋》)  相似文献   

17.
“动态生成”是新课堂的“产物”。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课堂生成信息,教师需要有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对纷至沓来的生成信息进行筛选点化———或放大,或搁置,或缩小。因此,有人说,教师不仅要做课堂生成的催化者———交往互动,还要做生成信息的裁剪者———披沙拣金。下面介绍几种“放大”的方法,供大家参考。一、顺水推舟【案例】《鹬蚌相争》(苏教版)真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孩子们读得津津有味,乐不可支。忽然,一只小手高高举起,只听见一个稚嫩的声音在嚷着:“老师,我觉得课文有问题。你看,书上写鹬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  相似文献   

18.
明日歌后生家每临事,辄曰:“吾不会做。”此大谬也。凡事做则会,不做则安能会也?又,做一事,辄曰:“且待明日。”此亦大谬也。凡事做则做,若一味因循,大误终身。家鹤滩先生有《明日歌》最妙,附记于此:“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相似文献   

19.
一天,一只蚌正张开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忙去啄蚌肉,蚌急忙合上壳,夹住了鹬的嘴。它们谁也不愿退让, 相持着陷入了僵局。两个渔夫走来,同时捉住了它们, 两人为了这便吵开了。一个涨红了脸说:“这是我先捉住的,你放开!”“什么你的?”另一个渔夫瞪着眼说,“这分明  相似文献   

20.
卓厚宝 《新高考》2005,(4):10-10
东方有士焉,曰爰旌目。将有适也,而饿于道。狐父之盗曰丘,见而下壶餐以铺之。爰旌目三(食甫)之然后能视,曰:“子何为者也?”曰:“我狐父之人丘也。”爰旌目曰:“喜!汝非盗邪?胡为而食我!吾义不食子之食也!”两手据地而吐之,不出,喀喀然遂伏地而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